共检索到 28

绒辖曲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区域地质构造活跃,冰湖众多,冰碛物丰富,且受到2015年尼泊尔Gorkha Ms 8.1强震影响。2021年6月15日群发性泥石流后,尚未有针对此次泥石流物源活动规律的深入分析。利用灾前和灾后GF-1B、BJ-2、Planet遥感数据对泥石流物源进行解译,基于Landsat 5、Landsat 8、Sentinel-2遥感数据通过计算归一化水体指数(INDW)提取典型冰湖边界,并利用SBAS-InSAR技术处理了184幅升轨Sentinel-1A数据,获取该地区2014—2021年地表形变。结果表明:研究区在2014—2021年间整体呈缓慢沉降趋势;滑坡体中上部沉降最显著,其次是滑坡前缘,滑坡后缘的形变相对较小,这种空间分异特征是在前缘牵引和中后部物源推挤共同作用下,滑坡体形变向后缘扩展并发生整体滑移导致。冰碛型石冰川季节性形变显著,其中心区域形变最为剧烈,向冰缘带和末端递减,这种形变格局主要受控于冻土活跃层冻融循环过程及冰雪融水在中心区域的汇集、释放效应。此外,雅隆错冰湖2000—2021年间面积增长近43%,且终碛体处两侧形变较大。区域防灾减灾需要加强雨...

期刊论文 2025-04-18

绒辖曲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区域地质构造活跃,冰湖众多,冰碛物丰富,且受到2015年尼泊尔Gorkha Ms 8.1强震影响。2021年6月15日群发性泥石流后,尚未有针对此次泥石流物源活动规律的深入分析。利用灾前和灾后GF-1B、BJ-2、Planet遥感数据对泥石流物源进行解译,基于Landsat 5、Landsat 8、Sentinel-2遥感数据通过计算归一化水体指数(INDW)提取典型冰湖边界,并利用SBAS-InSAR技术处理了184幅升轨Sentinel-1A数据,获取该地区2014—2021年地表形变。结果表明:研究区在2014—2021年间整体呈缓慢沉降趋势;滑坡体中上部沉降最显著,其次是滑坡前缘,滑坡后缘的形变相对较小,这种空间分异特征是在前缘牵引和中后部物源推挤共同作用下,滑坡体形变向后缘扩展并发生整体滑移导致。冰碛型石冰川季节性形变显著,其中心区域形变最为剧烈,向冰缘带和末端递减,这种形变格局主要受控于冻土活跃层冻融循环过程及冰雪融水在中心区域的汇集、释放效应。此外,雅隆错冰湖2000—2021年间面积增长近43%,且终碛体处两侧形变较大。区域防灾减灾需要加强雨...

期刊论文 2025-04-18

绒辖曲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区域地质构造活跃,冰湖众多,冰碛物丰富,且受到2015年尼泊尔Gorkha Ms 8.1强震影响。2021年6月15日群发性泥石流后,尚未有针对此次泥石流物源活动规律的深入分析。利用灾前和灾后GF-1B、BJ-2、Planet遥感数据对泥石流物源进行解译,基于Landsat 5、Landsat 8、Sentinel-2遥感数据通过计算归一化水体指数(INDW)提取典型冰湖边界,并利用SBAS-InSAR技术处理了184幅升轨Sentinel-1A数据,获取该地区2014—2021年地表形变。结果表明:研究区在2014—2021年间整体呈缓慢沉降趋势;滑坡体中上部沉降最显著,其次是滑坡前缘,滑坡后缘的形变相对较小,这种空间分异特征是在前缘牵引和中后部物源推挤共同作用下,滑坡体形变向后缘扩展并发生整体滑移导致。冰碛型石冰川季节性形变显著,其中心区域形变最为剧烈,向冰缘带和末端递减,这种形变格局主要受控于冻土活跃层冻融循环过程及冰雪融水在中心区域的汇集、释放效应。此外,雅隆错冰湖2000—2021年间面积增长近43%,且终碛体处两侧形变较大。区域防灾减灾需要加强雨...

期刊论文 2025-04-18

石冰川是发育于冰缘环境中的一种特殊地貌,其内部冻结冰在气候暖化背景下是高寒山区重要的淡水资源.本文利用时序In SAR提取了川西高原大雪山地区1280个活动石冰川的表面年平均运动速率,然后采用耦合表面运动速率和和动力学模型的反演方法定量估计了这些石冰川的含冰量和储水当量.编目清单显示大雪山石冰川主要分布在海拔4300~4900 m之间,面积介于0.004~1.5 km2之间,厚度主要分布在6~32 m之间.研究区石冰川沿坡向最大年运动速率约为125 cm·a-1,所有石冰川年均形变速率平均约27 cm·a-1;研究区所有石冰川含冰量位于57%~74%之间(平均值为70.1%),对应的总水储量约为2.884 km3.与传统基于“面积-体积”含冰量经验估计方法相比,发现传统方法仅适宜于小面积石冰川的含冰量估算.此外,研究区内石冰川数目约是冰川的10倍,但石冰川与冰川的水储量比值为1:2.7.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大雪山地区石冰川的水文效应提供了关键数据资料,同时为高寒环境广泛发育的石冰川水储量估计提供了可行...

期刊论文 2025-02-25

石冰川是发育于冰缘环境中的一种特殊地貌,其内部冻结冰在气候暖化背景下是高寒山区重要的淡水资源.本文利用时序In SAR提取了川西高原大雪山地区1280个活动石冰川的表面年平均运动速率,然后采用耦合表面运动速率和和动力学模型的反演方法定量估计了这些石冰川的含冰量和储水当量.编目清单显示大雪山石冰川主要分布在海拔4300~4900 m之间,面积介于0.004~1.5 km2之间,厚度主要分布在6~32 m之间.研究区石冰川沿坡向最大年运动速率约为125 cm·a-1,所有石冰川年均形变速率平均约27 cm·a-1;研究区所有石冰川含冰量位于57%~74%之间(平均值为70.1%),对应的总水储量约为2.884 km3.与传统基于“面积-体积”含冰量经验估计方法相比,发现传统方法仅适宜于小面积石冰川的含冰量估算.此外,研究区内石冰川数目约是冰川的10倍,但石冰川与冰川的水储量比值为1:2.7.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大雪山地区石冰川的水文效应提供了关键数据资料,同时为高寒环境广泛发育的石冰川水储量估计提供了可行...

期刊论文 2025-02-25

石冰川是发育于冰缘环境中的一种特殊地貌,其内部冻结冰在气候暖化背景下是高寒山区重要的淡水资源.本文利用时序In SAR提取了川西高原大雪山地区1280个活动石冰川的表面年平均运动速率,然后采用耦合表面运动速率和和动力学模型的反演方法定量估计了这些石冰川的含冰量和储水当量.编目清单显示大雪山石冰川主要分布在海拔4300~4900 m之间,面积介于0.004~1.5 km2之间,厚度主要分布在6~32 m之间.研究区石冰川沿坡向最大年运动速率约为125 cm·a-1,所有石冰川年均形变速率平均约27 cm·a-1;研究区所有石冰川含冰量位于57%~74%之间(平均值为70.1%),对应的总水储量约为2.884 km3.与传统基于“面积-体积”含冰量经验估计方法相比,发现传统方法仅适宜于小面积石冰川的含冰量估算.此外,研究区内石冰川数目约是冰川的10倍,但石冰川与冰川的水储量比值为1:2.7.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大雪山地区石冰川的水文效应提供了关键数据资料,同时为高寒环境广泛发育的石冰川水储量估计提供了可行...

期刊论文 2025-02-25

石冰川空间分布制图对于研究寒旱区水文地质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除野外实地调查和目视解译等传统手段外,深度学习与高分辨率自然彩色影像(RGB)相结合被应用于青藏高原的石冰川编目(TPRoGI)。然而,由于经典深度学习网络只接受三波段影像作为输入,拥有锐利的边界信息和丰富的光谱信息的近红外波段(NIR)尚未被应用于石冰川识别。因此,本次研究通过改进DeeplabV3+(IDNet),使其具备同时从RGB和NIR中提取和融合特征的能力。基于祁连山地区的Sentinel-2影像和TPRoGI训练IDNet,模型的准确率、精准度、召回率、特异度和mIoU(mean Inter over Union)分别为0.7830、0.7830、0.7840、0.7835和0.6916,各项指标均衡且稳定性高。IDNet模型在祁连山地区识别出459个被TPRoGI遗漏的石冰川,证明了基于IDNet和Sentinel-2 RGB-NIR影像识别石冰川可行,并能有效提升石冰川编目工作的效率和精度。

期刊论文 2024-12-03 DOI: 10.13745/j.esf.sf.2024.11.67

石冰川空间分布制图对于研究寒旱区水文地质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除野外实地调查和目视解译等传统手段外,深度学习与高分辨率自然彩色影像(RGB)相结合被应用于青藏高原的石冰川编目(TPRoGI)。然而,由于经典深度学习网络只接受三波段影像作为输入,拥有锐利的边界信息和丰富的光谱信息的近红外波段(NIR)尚未被应用于石冰川识别。因此,本次研究通过改进DeeplabV3+(IDNet),使其具备同时从RGB和NIR中提取和融合特征的能力。基于祁连山地区的Sentinel-2影像和TPRoGI训练IDNet,模型的准确率、精准度、召回率、特异度和mIoU(mean Inter over Union)分别为0.7830、0.7830、0.7840、0.7835和0.6916,各项指标均衡且稳定性高。IDNet模型在祁连山地区识别出459个被TPRoGI遗漏的石冰川,证明了基于IDNet和Sentinel-2 RGB-NIR影像识别石冰川可行,并能有效提升石冰川编目工作的效率和精度。

期刊论文 2024-12-03 DOI: 10.13745/j.esf.sf.2024.11.67

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形起伏大,构造运动活跃,发育着冰川和冻土,地质灾害种类多且发生频繁。为研究该地区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和运动规律,选取澜沧江德钦段作为研究区,基于一个轨道的ALOS-2卫星和3个轨道的Sentinel-1A卫星数据,利用Stacking-InSAR和DS-InSAR技术分别进行了研究区大范围地质灾害调查和典型泥石流物源区的时间序列监测,并采用奇异谱分析(SSA)提取了形变的周期项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共存在670个形变区域,石冰川占大部分,位于海拔较高的山顶,距澜沧江5 km的范围内有27个滑坡;选取的典型泥石流物源区2017~2022年形变时间序列呈线性趋势,其中石冰川周期项形变与降水量和气温存在相关性。

期刊论文 2024-08-02 DOI: 10.19814/j.jese.2023.12042

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形起伏大,构造运动活跃,发育着冰川和冻土,地质灾害种类多且发生频繁。为研究该地区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和运动规律,选取澜沧江德钦段作为研究区,基于一个轨道的ALOS-2卫星和3个轨道的Sentinel-1A卫星数据,利用Stacking-InSAR和DS-InSAR技术分别进行了研究区大范围地质灾害调查和典型泥石流物源区的时间序列监测,并采用奇异谱分析(SSA)提取了形变的周期项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共存在670个形变区域,石冰川占大部分,位于海拔较高的山顶,距澜沧江5 km的范围内有27个滑坡;选取的典型泥石流物源区2017~2022年形变时间序列呈线性趋势,其中石冰川周期项形变与降水量和气温存在相关性。

期刊论文 2024-08-02 DOI: 10.19814/j.jese.2023.12042
  • 首页
  • 1
  • 2
  • 3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28条,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