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5

介绍了天棚~江仓公路沿线存在的多年冻土类型,为后期公路设计与施工提供了参考意见。

期刊论文 2014-08-18

扎墨公路处于西藏东南边陲,是我国最后修通的一条连接县城的公路。50年来该公路屡修不通的主要原因是线路南段从4300米寒带的多热拉山口,向南下降到高710米准热带的雅鲁藏布江畔,导致一年四季冰雪、滑坡、泥石流和洪水等灾害轮翻肆虐。其中泥石流为主要灾种,不仅分布广、频率高、规模大,同时受8个山地垂直带的影响,类型齐全、性质复杂、成灾方式多变,加之在公路老线选线和确定通过工程时经验不足,不够合理,加剧了公路受毁。本项研究通过对泥石流的全线普查、典型沟勘测、重点沟现场观测等方法,探明公路沿线8个垂直带的带谱、特点及其对泥石流形成条件的影响;揭示不同垂直带的泥石流形成机理;把握不同垂直带的泥石流成灾规律;提出减轻和防御不同垂直带泥石流危害的准则,包括选线、通过工程确定和防护工程布设的准则。为扎墨公路在泥石流活动区的安全运行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同时也为发展高山地区泥石流的理论体系作出贡献。

2014-01

本文结合南疆铁路K230滑坡、泥石流的勘察与治理工程设计,深入分析了冻土地区滑坡的成因,滑面特性,泥石流产生的原因等,进而针对原因分析提出了采用对原地层扰动较小的锚索框架治理滑坡、采用拦挡坝治理泥石流,且采用保温盲沟疏排地下水的综合治理措施。该段地质病害的成功治理,对类似冻土地区地质病害的勘察与整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论文 2010-10-12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10.03.019

【中文摘要】通过遥感判读、现场调查、填图、典型点勘测和模型试验,研究冰湖溃决泥石流的形成机制,成果为高山区在公路、水利、水电、城镇建设如何避开或减轻冰湖溃决泥石流的危害提供科学依据和参数,完善和深化冰湖溃决泥石流的基础理论,填补了冰湖溃决泥石流的某些空白。(1)查明了典型段公路沿线分布的冰川461条、冰湖131个,有冰川分布的泥石流沟67条,有潜在溃决危险的冰湖7个等基本资料,对其危险性进行了评判,首次建立川藏公路然乌至培龙段冰川、冰湖、冰湖溃决泥石流资料查询系统,编制了1:10万危险性分区图。(2)系统探讨了从冰湖溃决开始、冰湖溃决泥石流形成、冰湖泥石流坝形成、泥石流坝溃决、溃决洪水演进的5个系列过程,进行了35次试验,建立了冰湖溃决泥石流形成临界判别式、最大表面流速、峰值流量、最大体积比浓度、最大输沙率、泥石流输沙总量、泥石流堵河判定系数的计算公式,以及泥石流堵塞坝溃决洪水洪峰流量计算公式,在基础理论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3)建立了研究区典型冰湖溃决泥石流溃坝示范性预警系统,系统提出了冰湖溃决、泥石流坝形成与泥石流坝溃决应急防治技术,显著提升了我国对这一特殊灾种的防治技术水平。

2008-01

季风交界带水热状况变化明显 ,其空间分布与古冻土 (晚更新世冰缘环境 )和泥石流分布 3者基本吻合 ,表明 3者在成因上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这一认识为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期刊论文 DOI: 10.13870/j.cnki.stbcxb.2001.s1.023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5条  共5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