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表中检索

共检索到 2

多年冻土是地球上不可忽视的潜在汞库.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加速了多年冻土的融化和退化,增加冻土中汞的释放风险.树木年轮作为一种有效生物代用记录,能够记录长时间尺度环境汞的变化历史.本研究采集中国东北多年冻土区优势树种落叶松(Larix gmelinii Rupr.)和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年轮样品,建立了年分辨率的汞浓度历史记录.结果表明,过去170年树轮汞浓度平均值变化范围为0.36~3.96ng g-1;树轮宽度对汞浓度无显著影响.樟子松年轮汞浓度平均值显著高于落叶松,表明常绿树种在大气汞吸收累积上的优势并受到冬季汞沉降的影响.不连续冻土区落叶松年轮汞浓度在20世纪70年代呈现急剧上升趋势, 90年代到达峰值后快速下降.落叶松年轮汞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更快的上升趋势以及更高的浓度反映了浅根系落叶松对冻土融化释放汞吸收的影响.樟子松年轮汞浓度呈现“双峰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和80年代.不同类型冻土区的樟子松年轮汞浓度在20世纪30年代出现共同峰值,表明该时段有着相同的汞源,而随后岛状冻土区的樟子松年轮...

期刊论文 2022-05-13

【中文摘要】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诞生地,从8000aBP开始,这里就出现了新石器早期文化,并通过从前裴李岗文化- - 裴李岗文化- - 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连续演变和文明要素的不断积累,最终在4000aBP前后建立- - 夏王朝,率先迈进了文明社会,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进程没有中断的地方。除了人类社会自身的因素之外,环境因素在中原地区华夏文明的进程中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课题研究表明:1.华夏文明属于农业文明,农业经济是华夏文明的基础,适宜的地理环境促进了中原地区史前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为华夏文明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我国地理环境的区域性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具有各自的经济形态,作为中原地区主要经济形态的粟作农业,对生态环境和生产技术的要求较低,是该地区文明进程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3.中原地区的新石器文化演进序列与全新世气候变化过程基本同步,人类社会对气候环境的适应,应该是出现这一同步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4.气候突变事件对中原地区文明进程有重要的影响,其中5000年气候事件促使文明进程发生量的变化,而4000aBP气候事件却导致文明进程出现质的变化。

2006-01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2条  共2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