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1日下午,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简称西北研究院)副院长张明义带队来校调研,副校长高亮与张明义一行交流座谈。高亮代表学校对张明义一行表示热烈欢迎,并重点介绍了学校学科优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服务国家重大工程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他指出,西北研究院研究领域特色鲜明、基础雄厚,双方研究方向契合、资源互补,在服务国家重大交通工程建设过程中并肩战斗、相互支持,打下了坚实的合作基础。他表示,希望双方以此次座谈为契机,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机制,强化互联互通,共同为高原环境下的基础设施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张明义对学校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并详细介绍了西北研究院的发展历史与规划布局。他指出,北京交通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特色鲜明、实力雄厚,西北研究院在冰川、冻土、沙漠、生态等主要研究领域处于国内引领地位。他表示,希望双方进一步加强在共享科研平台资源、服务国家重大铁路工程建设、创新研究生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携手打造校院合作新范式。会上,冰冻圈科学与冻土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穆彦虎对全国重点实验室基本情况进行介绍。双方围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重大科研项目联合攻关等进行深入交流。会后,张明义一行前往我校校史馆参观。西北研究院冰冻圈科学与冻土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冻土与寒区工程研究室、研究生部主要负责人,土建学院主要负责人,岩土系、道铁系、院机关教师代表参加上述活动。
李双洋在工作中成果应用工程——鄂拉山隧道 受访者供图李双洋(左一)在工作中 受访者供图2010年,黑龙江水科院申请了一项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进行季节输水渠道的冻害问题分析、评估。当时只能借助国外商业软件来计算,然而,寒区工程冻融病害机理研究涉及到温度场、水分场、力学场、变形场等多场耦合问题,是“实时的、步步的”耦合,国外商业软件无法真实模拟这一复杂过程。黑龙江水科院没有相关理论和技术储备,几经波折,最终找到已在冻土工程研究领域持续深耕数十年的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当时,还是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助理研究员的李双洋,作为项目组的一员,在现有商业软件平台上针对专项进行了大量二次开发,却发现国外商业软件知识产权成为绕不开的壁垒。于是,李双洋下定决心:从理论推导开始,从一个个源代码写起,“啃”下国内外尚无寒区工程多场耦合计算平台的“硬骨头”!“水利部专项做了4年,到项目结题的2014年,我们团队的成果也问世了。”又历经11年打磨,这套适用于冻土地区的“高寒复杂环境下路隧工程多场耦合多尺度模拟技术”平台,在模拟寒区工程多场耦合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它与团队攻克的路隧工程材料性能测试和服役性能调控等多项关键核心技术,构成了荣获2023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黄河上游复杂环境下路隧工程全生命期服役性能调控关键技术”创新体系,正在或即将为更多黄河上游复杂环境下路隧工程的建设与安全运营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非同凡响的“码农”专一埋头苦攻20年摘得的这项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几乎串起了李双洋的科研人生。李双洋1980年出生于甘肃省静宁县,本、硕毕业于兰州交通大学(原兰州铁道学院),2005年开始在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原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真正结缘寒区工程源于读博期间,从零开始开发寒区工程与环境数值仿真平台也是自此时启航,与此同时,还解锁了李双洋的又一重身份——非同凡响的“码农”。这源于他自嘲“码农”。理论推导很难、很难,李双洋说,行外人看到数学、物理公式推导,眼晕得像看到了一盘“炒豆芽”。相较于其他,他的研究生在做理论研究时进展缓慢,研究生压力很大,苦恼不已。李双洋鼓励说:“再坚持坚持,就成功了!”冻土工程数值计算平台开发的相关研究,在国内外找不到可以借鉴的前例,只能靠自己。他那套主频6.2吉赫的高性能工作站要算半个月的一套程序,全是他一段代码又一段代码调整参数校准过来的。有时候,明明已就寝,却因为一段程序出问题辗转难眠,凌晨两三点爬起来挑灯夜战直至清晨;有时候,10天才找到一处错,找到了再向下运行一段程序,再找错、再运行……周而复始。虽然开发这套程序的周期长,考核评价时又不太容易衡量显示度,但是李双洋坚信从国家需求讲,这项工作是极为必要的。“一旦哪天别人给我‘断供’,岂不是被‘卡脖子’了?”经过不懈地努力,李双洋团队终于开发出一套能准确模拟寒区工程温度影响、水分迁移、结构变形破坏因素的计算平台。有了它,就可以对寒区工程全生命期进行安全风险评估,之后针对评测出的可能失效部位,研发相应的防范技术。系列成果已得到广泛应用李双洋团队的系列研究成果,已在黄河上游复杂环境下路隧重大工程中得到了实际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在我省首个绿色低碳交通方面部级行业科技示范工程——“黄河流域水源涵养区高速公路低环境影响建造科技示范工程”上,从设计之初,就将李双洋团队的透水防冻路基纳入其中。那是一段从甘南合作通往青海赛尔龙的公路,为避免路基修筑完成后阻隔水源涵养区地下水系,“借鉴以前修建青藏铁路、公路块碎石路基的经验”,团队建议,“在路基下面铺一层块碎石层”。这样,块碎石层在没入水下时透水、在水位之上时隔水防冻胀,“用科学方法解决了实际问题”。今年9月,交通运输部将在此召开观摩会,透水防冻路基将作为这条科技示范路的成果之一进行推介。类似的工程实例还有很多。依然乐在其中李双洋团队2014年开发出寒区工程与环境数值仿真平台后,多年来结合各类实际工程应用场景,持续对其进行功能拓展、性能优化和技术升级。该平台目前是寒区工程领域集工程设计、理论分析、病害全生命期风险性评估的首款数值仿真软件,拿下了多项软件著作权和专利。“起初干这行,感觉什么都懂;越做得多,到现在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懂!”说起专业滔滔不绝,谈及其他讷讷无言,20年的寒区工程研究生涯非但未磨灭李双洋的创新热情,他反倒越发沉醉其中、甘之如饴。“其乐无穷!”他说。■人物档案李双洋研究员、博导,现任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冻土与寒区工程研究室副主任,研究方向为岩土工程。2018年以来,获省部级科技奖励特、一、二等奖4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西部交叉团队”重点实验室专项、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等多项科研任务。■记者手记李双洋不善言辞,但在科研上充满激情、极为较真,正如我们许许多多精益求精的科研工作者一样。问他搞科研“苦不苦?”他会调侃一句“看看我的发量多少就知道”。数十年的科研路,人们往往更容易看到科研工作者成功的那一瞬间,而科研工作者的前路从来就不是一片坦途。作为导师,李双洋不止自己在力争成为科研中不可或缺的那一个,也在托举着自己的学生让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正是因为有了众多像李双洋一样沉下心来埋头苦干、潜心求索的科研人,有了各行各业坚毅果敢的科研人所汇聚成的科研“洪流”,建设科技强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才有了坚实的基础和底气。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何燕 文/图
4月23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党委书记张长春、副院长张明义一行赴青藏高原超高海拔重大冻土工程现场,调研慰问冰冻圈科学与冻土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超高海拔重大冻土工程科技攻坚突击队。调研中,突击队召开了党员扩大会议。张长春代表党委和领导班子向在超高海拔艰苦条件下,不畏艰辛、坚持工作的突击队队员表达慰问和关心,并作“学精神、强作风、重实践、建新功、努力抢占超高海拔重大冻土工程领域科技制高点”的专题报告。他指出,面向国家在重大冻土工程领域的迫切需求,突击队克服高原缺氧、身体不适等困难,传承缺氧不缺精神的优秀传统,勇攀科技高峰,体现了新时代科研工作者的优良作风和攻关精神。下一步要在现有观测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做好重大任务的争取和组织实施,在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再立新功。同时,他叮嘱突击队员在野外工作中,一定要保重身体、适当休息,确保科研工作和人身安全。张明义详细询问了突击队科研工作的实施进展情况,感谢突击队队员在超高海拔恶劣环境条件下的辛勤付出。他强调,突击队在超高海拔冻土区开展研究工作,应聚焦国家重大科技需求,发挥冰冻圈科学与冻土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学科特色和优势,为国家出疆入藏规划的顺利实施贡献西北研究院的一份力量。据悉,突击队先后30余名科研人员已在海拔51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重大冻土工程试验区坚守近80天,开展野外观测试验研究工作。调研现场
4月19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冰冻圈科学与冻土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召开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程国栋院士,主任委员姚檀栋院士,副主任委员赖远明院士、冯起院士,委员崔鹏院士、于贵瑞院士、黄建平院士、陈建兵教高、陈显尧教授、金会军教授、康世昌研究员、齐吉林教授、孙波研究员、王宁练教授、效存德教授、杨元合研究员、车涛研究员、孟宪红研究员、吴青柏研究员、张明义研究员参加会议。甘肃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马腾宇,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局重点实验室处处长潘韬、可持续发展研究局地球与资源处处长段晓男、副研究员汤青等出席会议。西北研究院院长冯起、党委书记张长春、副院长李宗省、管理部门负责人、实验室学术骨干和研究生等20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张长春、姚檀栋分阶段主持。冯起代表西北研究院致辞,向各位领导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希望各位委员在实验室研究方向凝练、科研团队建设、重大任务申报、学科发展支撑等方面把脉献策,为推进实验室建设开启新视野,明确新方向,提供新思路,注入新动力。他表示,西北研究院将继续大力推动实验室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进一步整合资源,深化改革,使实验室的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程国栋在致辞中回顾了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历程,分析了世界冰冻圈科学与冻土工程的发展前景和趋势,对实验室今后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意见建议。他指出,实验室应继续保持特色学科优势,凝练战略目标和研究方向,牵头组织建议重大研究计划和重大研究选题,加强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合而不同”的研究局面。马腾宇在致辞中表示,实验室为甘肃省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劲的引擎与动力,省科技厅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实验室的改革发展。希望实验室发挥国家创新平台作用,加强原始基础理论、关键核心技术、前沿科学领域和颠覆性理论技术的创新,为国家和甘肃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潘韬在致辞中强调,全国重点实验室已成为国家科技创新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按照中国科学院院党组的统一决策部署,面向抢占科技制高点的要求,做好科学引领、示范带动、管理创新,加快产出关键性、原创性、引领性的重大科技成果,在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保障寒旱区生态环境资源工程领域发展方面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段晓男在致辞中表示,希望实验室的发展要“有底气、有格局、有朝气”。积极贯彻落实院党组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决策部署,聚焦抢占科技制高点核心任务,明确实验室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和战略重点,凝聚共识、主动谋划、积极作为,抓好战略规划、创新管理模式,提升实验室核心竞争力。实验室主任张明义作了全国重点实验室工作报告,重点从实验室使命定位、研究方向、组织架构、运行管理、2024年工作进展、科研成果、人才队伍建设、合作交流、党建与科研融合以及2025年工作纲要等方面进行了汇报。实验室科研人员陈琳、吉振明、祁元、赵素平分别作专题报告。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充分肯定了实验室在科研成果产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平台构建、国际合作交流和运行管理模式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同时就实验室的未来发展进行了研讨,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希望实验室能够紧扣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主责主业,突出学科特色,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凝练关键科学问题,探索创新研究模式,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实验室的使命驱动,为全国重点实验室治理发展探索模式经验,为冰冻圈科学与冻土工程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实验室还邀请了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杨元合教授、内蒙古大学徐湘田教授分别作了“多年冻土区土壤氮库对增温的长期响应及其机制”“冻土的力学实验方法与力学性质研究”的特邀报告。会议现场冯起致辞程国栋致辞马腾宇致辞潘韬致辞段晓男致辞张明义作报告张长春主持第一阶段会议姚檀栋主持第二阶段会议
国际科学理事会世界数据系统(WDS:World Data System)科学委员会近日正式公布了2025年WDS数据管理奖获奖名单。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冉有华研究员荣获该奖项,成为中国地理学领域首位获此殊荣的青年科学家。WDS科学委员会在贺信中特别指出,“评审委员会对您创造高价值数据产品的能力、建立广泛合作网络的积极能动性、对数据开放共享的坚定倡导、确保数据产品服务于公共福祉的贡献印象深刻,这些贡献使您成为当之无愧的获奖者”。WDS是国际科学理事会下属的跨学科数据组织,其前身是1957年成立的世界数据中心,目前由包括106个常规成员、25个网络成员在内的142个机构成员组成,是国际上重要的科学数据组织之一。WDS致力于通过构建一流科学数据资源、强化数据全生命周期科研体系、建立可信赖的科学数据存储库社群、倡导数据开放共享和推动透明且可重复的科学实践,支撑国际科学理事会的长期愿景。WDS数据管理奖由WDS科学委员会设立,旨在表彰全球范围内在科学数据管理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青年科学家,特别是在提升数据质量、确保数据完整性及增强数据可获取性等方面表现卓越的个人。该奖项评选严格,每年仅授予一位杰出青年科学家主奖,同时评选出两位提名奖获得者。2025年的颁奖仪式将于10月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召开的国际数据周上举行。冉有华是西北研究院冰冻圈科学与冻土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是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骨干,长期专注于冻土地理研究,在多年冻土分布、演变与影响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创新贡献,特别是在冻土制图方面,他通过广泛深度的合作,系统整编建立了多年冻土地面观测数据库,发展了融合地面观测与多源遥感融合方法,为青藏高原和北半球研制了新一代高质量多年冻土图,这些成果是理解冻土分布、评估变化和影响以及生态保护与寒区工程规划的重要基础。此外,冉有华研究员也通过发展观测数据时序重建、遥感产品真实性检验等方面的方法并制订相关国家标准和参与数据评审,为提升科学数据质量作出贡献。
4月1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冰冻圈科学与冻土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党总支在兰州战役纪念馆开展“清明祭英烈 丰碑励初心”清明节祭奠英烈主题党日活动,向为国家、为民族英勇斗争、壮烈牺牲的英烈们表达最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怀念。冻土第一、第二党支部,冰冻圈第一、第二党支部,大气党支部、遥感和大数据党支部党员参加了主题党日活动。在庄严的烈士纪念广场上,革命烈士纪念碑巍然耸立。党员同志们庄严肃立,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向党和人民事业英勇献身的烈士们默哀,并向革命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随后,党员同志们参观了兰州战役纪念馆。大家在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文物和革命场景照片前驻足学习,深切感受英烈们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而英勇奋斗的伟大精神。党员同志们一致表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传承英烈精神,牢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的职责使命,以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核心任务,赓续初心、勇担使命、砥砺奋进,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用实际行动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先烈、无愧于人民的新时代优异成绩。活动现场
3月29日,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院长蔡国庆一行到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冰冻圈科学与冻土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调研。双方就党的建设、科研平台共建、学科合作发展、人才联合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座谈交流。座谈会由重点实验室党总支副书记王进东主持。座谈会上,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穆彦虎、王飞腾、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解会兵分别介绍了重点实验室和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在党的建设、平台建设、学科发展、成果产出等情况;西北研究院冻土与寒区工程研究室主任温智、研究生部主任刘晓东、人事人才处副处长陈红莲分别重点介绍了冻土与寒区工程研究室的学科发展、研究生培养、人才队伍建设等情况。座谈双方还就科技合作、平台共建、项目申报、人才联合培养等方面进行研讨交流。并希望以此次调研为契机,继续发挥各自的学科优势,在重大项目申报、重大成果产出、人才培养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交流,进一步开辟合作的新途径,打造院校合作的新标杆,在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再立新功,再上台阶。会后,蔡国庆一行参观了科技创新馆和重点实验室。 会议现场 参观科技创新馆
http://www.nieer.cas.cn/3月25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冰冻圈科学与冻土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党总支召开理论学习(扩大)会议。冻土第一、第二党支部、冰冻圈第一、第二党支部、大气党支部、遥感和大数据党支部的支委参加会议。会议由党总支副书记王进东主持。西北研究院副院长、全国重点实验室党总支书记张明义,纪检委员温智、宣传委员王飞腾、组织委员车涛和青年与统战委员孟宪红传达领学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及中国科学院2025年度工作会议精神、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党的建设工作要点。与会党员围绕学习内容要点,结合实验室党建工作重点,创新平台建设、重大项目争取、科研成果产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文化建设等方面的任务推进与落实进行了交流研讨。会议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改革创新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为实验室谋划创新改革发展与规划“十五五”重点任务指明了方向。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科学院提出的“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目标要求,按照中国科学院党组部署安排和西北研究院党委的具体要求,扎实开展工作,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强化“国家队”“国家人”的责任意识,紧紧围绕抢占科技制高点核心任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积极谋新招、及时出快招、全力落实招,以高效务实的举措推动实验室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再上新台阶。与会同志一致表示,要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工作重要论述、“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目标要求结合起来,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科学院2025年度工作会议精神,紧密围绕抢占科技制高点核心任务,精细谋划“十五五”规划,统筹抓好当前各项重点工作,认真研究举措、狠抓任务落实,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会议现场
3月21日,第三届全国冰冻圈科学大会在海南陵水召开。本次会议以“全球变暖下的冰冻圈科学:挑战与应对”为主题,围绕“冰冻圈水资源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冰冻圈生态系统与碳循环”“冰冻圈和气候的互馈作用”“冰冻圈气候环境记录”“冰冻圈遥感、大数据与AI”“大气与行星冰冻圈”“冰冻圈灾害与工程”“冰冻圈资源与服务”“冰冻圈快速变化的应对与治理”九项议题进行了研讨交流。大会旨在研讨冰冻圈的变化态势及其影响,探索减缓和适应冰冻圈变化的科学途径,扩大冰冻圈科学的学术影响力和公众普及,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冰冻圈退缩、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科学力量。全国相关科研机构、高校400余名专家学者及研究生等参会。大会期间,公布了施雅风冰冻圈与环境基金2024年度获奖名单,并颁发了证书;发布了第三次冰川编目数据,对冰川数量、面积、冰储量以及分布等资料进行了公开。此次大会由中国冰冻圈科学学会(筹)(CSCS)、国际冰冻圈科学协会中国委员会(CNC-IACS)主办,海南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CSCS青年工作委员会、北京师范大学承办。会议现场
3月15日至18日,2025国际冰川保护年·达古冰川国际高端学术论坛在成都召开。来自中国、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美国、英国、挪威等10余个国家的百余名专家学者、政策制定者及国际组织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全球冰川保护的科学挑战、政策应对及国际合作等问题,共同探讨冰川保护与气候应对问题,开启2025国际冰川保护年、世界冰川日、冰冻圈科学行动十年等活动。论坛开幕式上,国际冰冻圈科学学会(IACS)主席Liss Marie Andreassen教授、中国冰冻圈科学学会理事长秦大河院士、“第三极环境(TPE)”国际计划主席姚檀栋院士、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院长冯起院士、四川达古冰川管理局局长王刚等嘉宾致辞。在“让冰川退烧”—达古冰川论坛倡议活动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张长春、塔吉克斯坦国家科学院冰川研究中心主任Sheralizoda Nazrialo 、世界冰川监测服务中心中国通讯员李忠勤、四川达古冰川管理局局长王刚等分别致辞。国际冰冻圈科学学会(IACS)主席Liss Marie Andreassen教授通过视频连线,分享了从国际冰冻圈科学协会及挪威的角度,分析全球冰川消失的情况;秦大河院士和姚檀栋院士分别围绕冰冻圈科学现状及未来发展、亚洲水塔失衡的冰川驱动和影响及科学应对作大会主题报告。大会还组织了15个特邀报告,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青藏高原冰冻圈快速变化、中亚冰川与水资源、国际视角下的冰川保护、地球工程技术在冰川保护中的应用、冰川灾害和冰雪旅游发展等开展了深入研讨,并针对“冰冻圈科学行动十年”(2025-2034年)具体举措和方案进行交流讨论。本次论坛一方面积极响应联合国“2025国际冰川保护年”决议,推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国际合作,搭建冰川保护的国际合作创新平台。另一方面还发起了“让冰川退烧”倡议活动,通过冰川实地保护示范和公众科普体验,增强全球冰川保护行动的公众参与度。 本次论坛由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塔吉克斯坦国家科学院冰川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联合主办,并获得世界冰川监测服务中心(WGMS)、国际冰冻圈科学学会(IACS)等机构的支持。
在2025年3月21日首个“世界冰川日”召开的“第三届全国冰冻圈科学大会”上,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发布了中国第三次冰川编目数据集。西北研究院是我国最早从事冰川研究工作的科研单位,分别于2002年和2014年发布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中国冰川编目,并公布了针对20世纪后半叶至本世纪初期中国冰川变化的研究成果。根据该成果,20世纪60年代至2008年期间中国冰川面积整体萎缩了约18%。2023年西北研究院再次组织相关科研人员组成专业工作团队,实施以2020年为现状年的第三次中国冰川编目编制工作,并于2025年3月21日首个“世界冰川日”前夕,完成中国第三次冰川编目。根据第三次中国冰川编目,2020年前后中国最新冰川面积约为4.6万平方千米,冰川总条数约为6.9万条。与第一次中国冰川编目相比,20世纪60年代至2020年间,我国冰川面积整体减少约26%(每十年4.8%),约7000条小冰川完全消失。与第二次中国冰川编目相比,2008至2020年间,我国冰川面积整体减少约6%(每十年5.2%),表明最近十余年我国冰川已进入快速退缩阶段。国际冰川编目工作最早启动于1978年,主要调查全球山地冰川的分布、储量等信息。随后世界各冰川分布国陆续开始编制冰川编目。在施雅风院士的带领下,原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于1978年启动了中国第一次冰川编目的编制,历时24年,于2002年全面完成。根据中国第一次冰川编目的数据,1960至1980年间中国共有冰川约4.6万条,总面积约5.9万平方千米。随着全球气候的快速变暖,20世纪后半叶中国冰川范围不断萎缩。为解决第一次中国冰川编目难以反映2000年后中国冰川分布状态的问题,原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于2007年开始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工作,对中国冰川的最新分布特征开展调查,并于2014年完成并发布了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集。第二次冰川编目结果显示,2008年前后中国共有冰川约4.8万条,总面积约5.2万平方千米。中国第三次冰川编目采用了空间与时间分辨率更高、质量更好的光学卫星遥感数据,同时结合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经验和最新技术,构建了更加高效快捷的体系化冰川编目方法,使冰川编目得以在短期内快速完成。中国第三次冰川编目同时还编制了面积小于1万平方米、处于消亡状态的残余冰体,总数量达到约3万余条,更清晰地反映了中国冰川的分布和状态。中国第三次冰川编目的全面完成,使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完成三次冰川编目的冰川分布大国。
3月14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冰冻圈科学与冻土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张伟研究团队与兰州交通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副教授汤萃文研究团队举行了座谈会。双方介绍了相关学科的战略定位、科研目标、研究体系等,重点交流了研究区域的组成与分布,人才教育与培养,科研项目的争取,研究进展等情况。双方表示,将以共同申请项目、联合培养研究生等方面为切入点,进一步扩大合作领域,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方式。通过合作将西北研究院科研优势、资源优势与兰州交通大学的人才优势相结合,达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双方对未来的科研合作、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等提出了设想,并表示要扎实推动科研院所的“科技融合”,强化前瞻布局,强化高质量科技供给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转化,助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今后,双方将加强合作交流,健全沟通机制,不断深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研究生培养等领域的切实合作,携手打造院校合作的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