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 冰冻圈科学与冻土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党总支召开理论学习会议

    http://www.nieer.cas.cn/3月25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冰冻圈科学与冻土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党总支召开理论学习(扩大)会议。冻土第一、第二党支部、冰冻圈第一、第二党支部、大气党支部、遥感和大数据党支部的支委参加会议。会议由党总支副书记王进东主持。西北研究院副院长、全国重点实验室党总支书记张明义,纪检委员温智、宣传委员王飞腾、组织委员车涛和青年与统战委员孟宪红传达领学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及中国科学院2025年度工作会议精神、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党的建设工作要点。与会党员围绕学习内容要点,结合实验室党建工作重点,创新平台建设、重大项目争取、科研成果产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文化建设等方面的任务推进与落实进行了交流研讨。会议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改革创新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为实验室谋划创新改革发展与规划“十五五”重点任务指明了方向。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科学院提出的“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目标要求,按照中国科学院党组部署安排和西北研究院党委的具体要求,扎实开展工作,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强化“国家队”“国家人”的责任意识,紧紧围绕抢占科技制高点核心任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积极谋新招、及时出快招、全力落实招,以高效务实的举措推动实验室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再上新台阶。与会同志一致表示,要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工作重要论述、“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目标要求结合起来,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科学院2025年度工作会议精神,紧密围绕抢占科技制高点核心任务,精细谋划“十五五”规划,统筹抓好当前各项重点工作,认真研究举措、狠抓任务落实,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会议现场

  • 第三届全国冰冻圈科学大会召开

    3月21日,第三届全国冰冻圈科学大会在海南陵水召开。本次会议以“全球变暖下的冰冻圈科学:挑战与应对”为主题,围绕“冰冻圈水资源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冰冻圈生态系统与碳循环”“冰冻圈和气候的互馈作用”“冰冻圈气候环境记录”“冰冻圈遥感、大数据与AI”“大气与行星冰冻圈”“冰冻圈灾害与工程”“冰冻圈资源与服务”“冰冻圈快速变化的应对与治理”九项议题进行了研讨交流。大会旨在研讨冰冻圈的变化态势及其影响,探索减缓和适应冰冻圈变化的科学途径,扩大冰冻圈科学的学术影响力和公众普及,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冰冻圈退缩、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科学力量。全国相关科研机构、高校400余名专家学者及研究生等参会。大会期间,公布了施雅风冰冻圈与环境基金2024年度获奖名单,并颁发了证书;发布了第三次冰川编目数据,对冰川数量、面积、冰储量以及分布等资料进行了公开。此次大会由中国冰冻圈科学学会(筹)(CSCS)、国际冰冻圈科学协会中国委员会(CNC-IACS)主办,海南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CSCS青年工作委员会、北京师范大学承办。会议现场

  • 达古冰川国际高端学术论坛在蓉召开

    3月15日至18日,2025国际冰川保护年·达古冰川国际高端学术论坛在成都召开。来自中国、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美国、英国、挪威等10余个国家的百余名专家学者、政策制定者及国际组织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全球冰川保护的科学挑战、政策应对及国际合作等问题,共同探讨冰川保护与气候应对问题,开启2025国际冰川保护年、世界冰川日、冰冻圈科学行动十年等活动。论坛开幕式上,国际冰冻圈科学学会(IACS)主席Liss Marie Andreassen教授、中国冰冻圈科学学会理事长秦大河院士、“第三极环境(TPE)”国际计划主席姚檀栋院士、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院长冯起院士、四川达古冰川管理局局长王刚等嘉宾致辞。在“让冰川退烧”—达古冰川论坛倡议活动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张长春、塔吉克斯坦国家科学院冰川研究中心主任Sheralizoda Nazrialo 、世界冰川监测服务中心中国通讯员李忠勤、四川达古冰川管理局局长王刚等分别致辞。国际冰冻圈科学学会(IACS)主席Liss Marie Andreassen教授通过视频连线,分享了从国际冰冻圈科学协会及挪威的角度,分析全球冰川消失的情况;秦大河院士和姚檀栋院士分别围绕冰冻圈科学现状及未来发展、亚洲水塔失衡的冰川驱动和影响及科学应对作大会主题报告。大会还组织了15个特邀报告,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青藏高原冰冻圈快速变化、中亚冰川与水资源、国际视角下的冰川保护、地球工程技术在冰川保护中的应用、冰川灾害和冰雪旅游发展等开展了深入研讨,并针对“冰冻圈科学行动十年”(2025-2034年)具体举措和方案进行交流讨论。本次论坛一方面积极响应联合国“2025国际冰川保护年”决议,推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国际合作,搭建冰川保护的国际合作创新平台。另一方面还发起了“让冰川退烧”倡议活动,通过冰川实地保护示范和公众科普体验,增强全球冰川保护行动的公众参与度。 本次论坛由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塔吉克斯坦国家科学院冰川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联合主办,并获得世界冰川监测服务中心(WGMS)、国际冰冻圈科学学会(IACS)等机构的支持。

  • 西北研究院于首个“世界冰川日”发布中国第三次冰川编目数据集

    http://www.nieer.cas.cn/在2025年3月21日首个“世界冰川日”召开的“第三届全国冰冻圈科学大会”上,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发布了中国第三次冰川编目数据集。西北研究院是我国最早从事冰川研究工作的科研单位,分别于2002年和2014年发布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中国冰川编目,并公布了针对20世纪后半叶至本世纪初期中国冰川变化的研究成果。根据该成果,20世纪60年代至2008年期间中国冰川面积整体萎缩了约18%。2023年西北研究院再次组织相关科研人员组成专业工作团队,实施以2020年为现状年的第三次中国冰川编目编制工作,并于2025年3月21日首个“世界冰川日”前夕,完成中国第三次冰川编目。根据第三次中国冰川编目,2020年前后中国最新冰川面积约为4.6万平方千米,冰川总条数约为6.9万条。与第一次中国冰川编目相比,20世纪60年代至2020年间,我国冰川面积整体减少约26%(每十年4.8%),约7000条小冰川完全消失。与第二次中国冰川编目相比,2008至2020年间,我国冰川面积整体减少约6%(每十年5.2%),表明最近十余年我国冰川已进入快速退缩阶段。国际冰川编目工作最早启动于1978年,主要调查全球山地冰川的分布、储量等信息。随后世界各冰川分布国陆续开始编制冰川编目。在施雅风院士的带领下,原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于1978年启动了中国第一次冰川编目的编制,历时24年,于2002年全面完成。根据中国第一次冰川编目的数据,1960至1980年间中国共有冰川约4.6万条,总面积约5.9万平方千米。随着全球气候的快速变暖,20世纪后半叶中国冰川范围不断萎缩。为解决第一次中国冰川编目难以反映2000年后中国冰川分布状态的问题,原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于2007年开始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工作,对中国冰川的最新分布特征开展调查,并于2014年完成并发布了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集。第二次冰川编目结果显示,2008年前后中国共有冰川约4.8万条,总面积约5.2万平方千米。中国第三次冰川编目采用了空间与时间分辨率更高、质量更好的光学卫星遥感数据,同时结合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经验和最新技术,构建了更加高效快捷的体系化冰川编目方法,使冰川编目得以在短期内快速完成。中国第三次冰川编目同时还编制了面积小于1万平方米、处于消亡状态的残余冰体,总数量达到约3万余条,更清晰地反映了中国冰川的分布和状态。中国第三次冰川编目的全面完成,使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完成三次冰川编目的冰川分布大国。

  • 西北研究院与兰州交通大学开展合作交流

    3月14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冰冻圈科学与冻土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张伟研究团队与兰州交通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副教授汤萃文研究团队举行了座谈会。双方介绍了相关学科的战略定位、科研目标、研究体系等,重点交流了研究区域的组成与分布,人才教育与培养,科研项目的争取,研究进展等情况。双方表示,将以共同申请项目、联合培养研究生等方面为切入点,进一步扩大合作领域,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方式。通过合作将西北研究院科研优势、资源优势与兰州交通大学的人才优势相结合,达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双方对未来的科研合作、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等提出了设想,并表示要扎实推动科研院所的“科技融合”,强化前瞻布局,强化高质量科技供给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转化,助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今后,双方将加强合作交流,健全沟通机制,不断深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研究生培养等领域的切实合作,携手打造院校合作的新高度。

  • 实验室举办专题学习会

    12月10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冰冻圈科学与冻土工程重点实验室举办专题学习会,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辅导系列课程,并结合实际研讨落实的具体思路与举措。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副院长、冰冻圈科学与冻土工程重点实验室党总支书记张明义、副书记王进东应邀参加会议。会议由冰冻圈科学与冻土工程重点实验室党总支宣传委员、冰冻圈第一党支部书记王飞腾主持。王飞腾介绍了本次联组学习的主要目的和意义,与会党员集中观看了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辅导系列课程的视频。大家纷纷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辅导系列课程》视频教程,系统性地解读了全会精神,深入而全面地阐释了全会作出的新部署,是党员干部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重要参考。会议对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院党组工作要求和西北研究院党委具体安排,并结合冰冻圈第一党支部和冻土第二党支部的实际情况,就抓好贯彻落实和学习践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国科技大会精神提出要求。通过本次学习,有助于党员准确掌握和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更好地牢记新征程中各项科技发展和科研攻关使命,不断激发勇攀科技高峰、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勇气和决心,激励党员同志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始终秉持“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科技价值观,不断书写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关于重大科研任务攻坚、重大学术成果产出的新篇章。会议现场

  • 实验室多名科研人员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

    为了进一步加强领军人才队伍建设,鼓励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切实发挥人才资源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根据《甘肃省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办法》,2024年12月3日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公布了2024年甘肃省领军人才入选人员名单。冰冻圈科学与冻土工程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陈拓、祁元、温智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层次,张玉兰、罗栋梁、胡国杰、裴万胜、邰博文、白瑞强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二层次。人才是活力之源、创新之核、发展之要。此次实验室相关科研人员入选,不仅是对科研人员辛勤付出与卓越贡献的高度认可,同时也将激励更多科研人员,尤其是中青年科研人员积极投身冰冻圈科学与冻土工程研究工作,推动相关领域的突破。

  • 实验室启动对相关野外台站的资助

    2024年11月14日,实验室启动了对相关野外台站的资助工作,以自主部署项目的形式对实验室相关的4个国家级野外站(新疆天山冰川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藏北高原冰冻圈特殊环境与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云南丽江玉龙雪山冰冻圈与可持续发展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青海北麓河高原冻土工程安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7个院/省级野外站(青海湖综合观测研究站、祁连山冰冻圈与生态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若尔盖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研究站、黑河遥感试验研究站、米堆冰川-光谢错冰湖灾害西藏自治区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平凉陆面过程与灾害研究站)、2个所级野外站(阿尔泰山冰冻圈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综合观测研究站、大兴安岭冻土工程与环境观测试验研究站)予以资助,支持相关野外台站的建设与科研工作。

  • 中蒙俄寒旱区环境与工程国际研究中心揭牌

    近日,中蒙俄寒旱区环境与工程国际研究中心俄罗斯分中心(以下简称俄罗斯分中心)在俄罗斯雅库茨克举行揭牌仪式。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李国玉、温智,副研究员陈敦、朱小凡,蒙古国蒙古科学院地理与地球生态研究所主任Saruulzaya Adiya、副研究员Sandag Enkh-Amgalan,俄罗斯科学院梅尔尼科夫冻土研究所所长Mikhail Zhelezniak院士、副所长Alexander Fedorov、冻土研究室主任Artem Naberezhnyi等专家出席揭牌仪式。俄罗斯分中心主任Mikhail Zhelezniak对中蒙俄三国科研人员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俄罗斯分中心的成立表示肯定,他详细介绍了该分中心的成立背景及目标。中蒙俄国际研究中心中方主任李国玉详细介绍了中心的战略规划、研究内容、合作方式等。三方科学家共同见证了俄罗斯分中心的揭牌,并进行了学术交流,深入探讨了下一步合作方向、人才交流等未来规划。据了解,中蒙俄寒旱区环境与工程国际研究中心于2023年获批建设,依托西北研究院,与俄罗斯科学院梅尔尼科夫多年冻土研究所、蒙古科学院地理与地质生态研究所合作共建。主要从事中蒙俄冰冻圈变化及其水文灾害效应、冻土工程建设环境影响评估及病害防控、荒漠化防治与沙尘暴源区治理、生态治理等研究。李国玉作中心介绍温智发言中蒙俄三方代表揭牌

  • 实验室党总支召开学习会议

    2024年9月25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冰冻圈科学与冻土工程重点实验室党总支委员会召开会议,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国科技大会和中国科学院2024年夏季党组扩大会议精神,并结合实际对推进重点实验室建设与发展进行了研讨交流。会议由党总支副书记王进东主持。党总支书记张明义领学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国科技大会和中国科学院2024年夏季党组扩大会议精神,对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部署和深化科研院所改革的重要内涵和意义进行了解读。委员们就重点实验室改革创新发展等全局和长远问题进行了交流,研讨了与抢占科技制高点相适应的举措,研究策划了下一步的重点工作。会议指出,重点实验室各党支部和党员干部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抢占科技制高点的重大战略意义和历史意义。聚焦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使命定位,发挥体系化建制化优势,坚持实验室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协同创新,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和创新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增强重点实验室改革创新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为加快抢占寒旱区生态环境资源工程领域科技制高点提供有力保障。会议强调,要充分发挥党总支作用,切实加强重点实验室党的建设,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科技创新,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切实加强学风作风和科研诚信建设,为重点实验室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支持。要聚焦寒旱区生态环境资源工程领域国家重大需求,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中国科学院党组的工作要求,进一步凝练冰冻圈科学与冻土工程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组织优势力量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努力产出关键性、原创性、引领性的重要科技成果,为西北研究院科技创新发展提供动力源泉。

  • 实验室张玉兰研究员荣获2024年甘肃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近日,2024年甘肃省“最美科技工作者”评选结果揭晓,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张玉兰研究员获此称号。张玉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青年学者。聚焦青藏高原以及祁连山地区冰冻圈化学的变化及影响的主要科学问题,从事冰冻圈特别是雪冰化学的气候环境记录与环境效应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科研成果,为我国西部冰冻圈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现任中国冰冻圈科学学会(筹)青年委员会理事、女科学家委员会委员,《冰川冻土》《寒旱区科学(英文版)》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等期刊青年编委。在Nature Geoscience、Science Bulletin、Earth-Science Reviews等刊物发表论著100余篇。曾获甘肃省杰出青年基金、陇原青年英才、施雅风冰冻圈与环境基金青年科学家奖、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等。据悉,2024年甘肃省“最美科技工作者”选树活动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甘肃省科学技术厅、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甘肃省国防科技工业局5个部门联合组织评选,经组织推荐、资格审查、专家评审和公示等程序,最终评选出9名长期奋战在甘肃省科技创新一线的优秀科技工作者。西北研究院党委号召全体职工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和中国科学院夏季党组扩大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抢占寒旱区生态环境资源工程领域科技制高点,以更加强烈的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向“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颁奖现场

  • 成立了冰冻圈科学与冻土工程重点实验室党总支

    2024年7月25日,冰冻圈科学与冻土工程重点实验室党总支成立。张长春书记参加成立宣布会,并强调实验室始终要聚焦国家需求,以党建引领,凝聚人心,推动抢占科技制高点。会上选举张明义为党总支书记、王进东为党总支副书记、温智为纪检委员、车涛为组织委员、王飞腾为宣传委员、孟宪红为青年和统战委员。

  • 首页
  • 1
  • 2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2条  共21条,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