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双洋 托起冻土区路隧工程安全的“码农”

发布时间:2025-04-30   |   【打印】 【关闭

李双洋在工作中

成果应用工程——鄂拉山隧道 受访者供图

李双洋(左一)在工作中 受访者供图

2010年,黑龙江水科院申请了一项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进行季节输水渠道的冻害问题分析、评估。当时只能借助国外商业软件来计算,然而,寒区工程冻融病害机理研究涉及到温度场、水分场、力学场、变形场等多场耦合问题,是“实时的、步步的”耦合,国外商业软件无法真实模拟这一复杂过程。黑龙江水科院没有相关理论和技术储备,几经波折,最终找到已在冻土工程研究领域持续深耕数十年的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当时,还是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助理研究员的李双洋,作为项目组的一员,在现有商业软件平台上针对专项进行了大量二次开发,却发现国外商业软件知识产权成为绕不开的壁垒。于是,李双洋下定决心:从理论推导开始,从一个个源代码写起,“啃”下国内外尚无寒区工程多场耦合计算平台的“硬骨头”!

“水利部专项做了4年,到项目结题的2014年,我们团队的成果也问世了。”又历经11年打磨,这套适用于冻土地区的“高寒复杂环境下路隧工程多场耦合多尺度模拟技术”平台,在模拟寒区工程多场耦合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它与团队攻克的路隧工程材料性能测试和服役性能调控等多项关键核心技术,构成了荣获2023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黄河上游复杂环境下路隧工程全生命期服役性能调控关键技术”创新体系,正在或即将为更多黄河上游复杂环境下路隧工程的建设与安全运营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非同凡响的“码农”

专一埋头苦攻20年摘得的这项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几乎串起了李双洋的科研人生。

李双洋1980年出生于甘肃省静宁县,本、硕毕业于兰州交通大学(原兰州铁道学院),2005年开始在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原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真正结缘寒区工程源于读博期间,从零开始开发寒区工程与环境数值仿真平台也是自此时启航,与此同时,还解锁了李双洋的又一重身份——非同凡响的“码农”。这源于他自嘲“码农”。


理论推导很难、很难,李双洋说,行外人看到数学、物理公式推导,眼晕得像看到了一盘“炒豆芽”。相较于其他,他的研究生在做理论研究时进展缓慢,研究生压力很大,苦恼不已。李双洋鼓励说:“再坚持坚持,就成功了!”

冻土工程数值计算平台开发的相关研究,在国内外找不到可以借鉴的前例,只能靠自己。他那套主频6.2吉赫的高性能工作站要算半个月的一套程序,全是他一段代码又一段代码调整参数校准过来的。有时候,明明已就寝,却因为一段程序出问题辗转难眠,凌晨两三点爬起来挑灯夜战直至清晨;有时候,10天才找到一处错,找到了再向下运行一段程序,再找错、再运行……周而复始。虽然开发这套程序的周期长,考核评价时又不太容易衡量显示度,但是李双洋坚信从国家需求讲,这项工作是极为必要的。“一旦哪天别人给我‘断供’,岂不是被‘卡脖子’了?”

经过不懈地努力,李双洋团队终于开发出一套能准确模拟寒区工程温度影响、水分迁移、结构变形破坏因素的计算平台。有了它,就可以对寒区工程全生命期进行安全风险评估,之后针对评测出的可能失效部位,研发相应的防范技术。

系列成果已得到广泛应用

李双洋团队的系列研究成果,已在黄河上游复杂环境下路隧重大工程中得到了实际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在我省首个绿色低碳交通方面部级行业科技示范工程——“黄河流域水源涵养区高速公路低环境影响建造科技示范工程”上,从设计之初,就将李双洋团队的透水防冻路基纳入其中。那是一段从甘南合作通往青海赛尔龙的公路,为避免路基修筑完成后阻隔水源涵养区地下水系,“借鉴以前修建青藏铁路、公路块碎石路基的经验”,团队建议,“在路基下面铺一层块碎石层”。这样,块碎石层在没入水下时透水、在水位之上时隔水防冻胀,“用科学方法解决了实际问题”。今年9月,交通运输部将在此召开观摩会,透水防冻路基将作为这条科技示范路的成果之一进行推介。类似的工程实例还有很多。

依然乐在其中

李双洋团队2014年开发出寒区工程与环境数值仿真平台后,多年来结合各类实际工程应用场景,持续对其进行功能拓展、性能优化和技术升级。该平台目前是寒区工程领域集工程设计、理论分析、病害全生命期风险性评估的首款数值仿真软件,拿下了多项软件著作权和专利。

“起初干这行,感觉什么都懂;越做得多,到现在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懂!”说起专业滔滔不绝,谈及其他讷讷无言,20年的寒区工程研究生涯非但未磨灭李双洋的创新热情,他反倒越发沉醉其中、甘之如饴。“其乐无穷!”他说。

■人物档案

李双洋

研究员、博导,现任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冻土与寒区工程研究室副主任,研究方向为岩土工程。2018年以来,获省部级科技奖励特、一、二等奖4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西部交叉团队”重点实验室专项、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等多项科研任务。

■记者手记

李双洋不善言辞,但在科研上充满激情、极为较真,正如我们许许多多精益求精的科研工作者一样。问他搞科研“苦不苦?”他会调侃一句“看看我的发量多少就知道”。

数十年的科研路,人们往往更容易看到科研工作者成功的那一瞬间,而科研工作者的前路从来就不是一片坦途。作为导师,李双洋不止自己在力争成为科研中不可或缺的那一个,也在托举着自己的学生让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正是因为有了众多像李双洋一样沉下心来埋头苦干、潜心求索的科研人,有了各行各业坚毅果敢的科研人所汇聚成的科研“洪流”,建设科技强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才有了坚实的基础和底气。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何燕 文/图

版权所有© 冰冻圈科学与冻土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

地址: 甘肃省兰州市东岗西路320号 邮编: 730000

电话: 0931-4967518 传真: 0931-8273894

技术支持: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