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国栋,男,汉族,1943年7月出生,上海市人,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所所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部主任、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并任国际冻土协会主席、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等学术职务。 程国栋院士扎根西部逾半个世纪,主要从事冻土学及冻土工程、生态水文学和生态经济学研究。提出了“高海拔多年冻土分布的三向地带性理论”,为冻土制图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和方法;提出厚层地下冰形成的重复分凝机制理论被国际冻土届称为“程氏假说”,解决了冻土学中长期难解的近地面厚层地下冰成因问题;创造性提出冻土工程“冷却路基”设计思路,保障了“世纪工程”—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工程设计和成功建设;开辟了国内生态水文学和生态经济学新兴研究领域,推动我国相关学科理论建设,为西部干旱区水资源管理与生态建设提供了科学支撑。 先后发表论文500余篇,培养高级专门人才100余人。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全国科技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以及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甘肃省科技功臣奖等奖项30余项,并获国际冻土协会“终身成就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及“国家野外工作突出贡献者奖”等荣誉称号。
秦大河,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气象局局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等,现任中国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冰冻圈服务功能形成机理与综合区划研究》 首席科学家等。秦大河长期从事冰冻圈与全球变化研究,取得多项创新成果。积极倡导冰冻圈科学概念,构建了冰冻圈科学的理论框架,创建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他参与和领导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第三、第四和第五次评估报告,以及领导中国气候环境演变评估,为深刻认识气候变化科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主持多项中科院重大、科技部973项目,主持《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从气象数据共享入手率先启动中国科学数据共享。参与领导的IPCC工作获诺贝尔和平奖,并获国际气象组织奖(IMO)、2013年沃尔沃环境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甘肃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等。
赖远明,男, 1962年8月生,江西省龙南县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2011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2年)。历任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筹)常务副院长,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院长。
1981—1985年:在兰州大学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学习,85年毕业,获学士学位;1985—1988年:在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攻读冻土力学专业硕士学位,88年毕业,获硕士学位;1988—1989年:在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工程冻土室从事冻土力学试验研究工作;1989—现在:在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冻土力学与冻土工程研究工作,其间曾于: 1991.5—1991.7:在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地质系工作; 1997.7—1997.8:在美国(丹佛)地质调查局工作; 2006.12-2007.1:在奥地利维也纳University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Applied Life Sciences岩土力学研究所工作 1999-2002年:在北京理工大学获工程力学博士学位。 1991年2月被聘任为冰川冻土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94年3月被聘任为冰川冻土研究所副研究员; 1996年-1999年任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1999年1月被聘任为冰川冻土研究所研究员; 2000年1月被聘任为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2000年-2004年任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2000年-2003年任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与寒区工程研究室主任; 2002年1月被聘任为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博士生导师。 2003年8月-2012年9月任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副所长 2005年-2015年任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15年-现在任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2007年10月-2012年9月兼任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纪委书记 2012年9月-2016年6月任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所长 2018年5月-现在: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1988年8月-1992年6月: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自然地理专业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1992年9月-1995年6月: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自然地理专业学习,获理学硕士学位;1995年9月-1999年3月: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攻读博士,获理学博士学位;1999年3月-2000年8月: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2000年9月-2002年12月:美国缅因大学第四纪与气候变化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工作;2003年1月-2004年2月:美国缅因大学第四纪与气候变化研究所,副研究员;2004年3月-2013年10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研究站,站长;2008年12月-2013年10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助理;2009年02月-2013年10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拉萨部,主任;2013年11月-: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西北生态环境与资源研究院(筹)),研究员;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20年1月-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副院长其中:1996年1月-1996年6月:访问学者,挪威Bergen大学和UNIS(University Courses on Svalbard);1998年2月-1998年5月:访问学者,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空间、大气和海洋研究所气候变化研究中心;1999年9月-1999年12月:访问学者,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空间、大气和海洋研究所气候变化研究中心。 野外工作经历:1993年6-8月,参加中日联合唐古拉山冰川学考察;1994年6-7月,参加中日联合唐古拉山冰川学考察;1995年9-11月,中国科学院天山冰川开放实验站冰川现代过程定点观测研究的野外采样工作;1997年4-6月,负责中美珠穆朗玛峰地区冰川学考察;1997年8-10月,参加希夏邦马冰芯考察;1998年8-10月,负责珠穆朗玛峰地区冰川学考察;1999年5-8月,负责珠穆朗玛峰和念青唐古拉山冰川学考察;2000年4-5月,负责中美珠穆朗玛峰地区冰川学考察;2001年4-6月,负责珠穆朗玛峰地区冰川学考察;2002年9-10月,负责珠穆朗玛峰地区冰川学考察;2003年9-10月,负责中美念青唐古拉峰冰川学考察;2004年4-5月,负责中美唐古拉山各拉丹冬峰冰川学考察;2005年3-6月,负责“2005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峰地区综合科学考察”;2005年10-11月,负责中美唐古拉山各拉丹冬峰冰川学考察;2006年5-9月,负责中加藏南大气中POPs和汞的监测及纳木错流域考察;2008年5-10月,负责中加藏南大气中POPs和汞的监测及中国西部冰冻圈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野外考察;2009年5月-10月,负责中国西部冰冻圈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野外考察;2010年8-10月,负责中国西部冰冻圈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尼泊尔冰川/湖泊野外考察;2011年5-8月,负责纳木错扎当冰川和尼泊尔Dhunche地区考察;2012年4-10月,负责尼泊尔Mustang地区冰川湖泊考察和雅鲁藏布江水质考察;2013年4-7月,负责珠峰冰芯与冰川学考察和纳木错流域环境考察;2014年5-8月,负责中国西部雪冰吸光性物质考察和纳木错流域环境考察;2015年5-8月,负责中国西部雪冰吸光性物质考察;2016年5月,负责珠峰环境变化考察;2017年6月,负责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考察“各拉丹冬冰川变化考察”;2017年11月,负责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考察“南亚通道大气污染物跨境传输考察”;2018年11月-2019年4月,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任陆基首席科学家。
1982--1986年, 长春地质学院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系工程地质专业(现吉林大学)1986--1989年,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获自然地理学硕士学位1997--2000年,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获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2001--2003年,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博士后研究2006--2007年, 科罗拉多矿业学校水合物研究中心访问学者1989--2000年,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工作研实员、助研、副研2000--2016年,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副研、研究员2016--至今,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
张明义,博士,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99年在兰州大学获学士学位,2007年在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现任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3项,以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等奖励。
1996.9-2000.7 ; ; 西北大学 ; ; ; ; ; ; ; 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学 ; ; ;本科/学士2000.9-2006.7 ; ; 中科院研究生院 ; ;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 ; ;研究生/博士2004.5-2008.12 ; ;中科院寒旱所 ; ; ; 助理研究员2009.1-2013.12 ; ;中科院寒旱所 ; ; ; 副研究员2014.1-2016.6 ; ; 中科院寒旱所 ; ; ; ;研究员2016.6-至今 ; ; ; ;中科院西北研究院 ; 研究员
学习经历:2002/09 – 2007/07,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硕博连读获博士学位1998/09 – 2002/07,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气象系,获学士学位工作经历:2015/01-至今,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原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高原大气物理研究室,研究员(2020年晋升为三级岗位)2010/01-2014/12,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高原大气物理研究室,副研究员2009/11-2011/11,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博士后,合作导师JasonP. Evans副教授和Matthew F. McCabe副教授2007/07 -2009/12,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高原大气物理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于海鹏,博士,山东临沂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西藏自治区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甘肃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甘肃省领军人才,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本科和博士研究生分别于2009年、2016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主要研究领域为寒旱区气候变化,研究方向为中高纬气候动力学、大气水分循环、气候预测等。主要创新成果包括:(1)揭示了干旱区增温和扩张现象的成因,阐明了干旱区多圈层耦合的动力和热力过程,深化了对干旱区气温和干湿变化规律的认识;(2)构建了基于观测约束的干旱气候预估模型,减小了干旱区长期气候预估的不确定性,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可信度更高的科学依据;(3)拓展了利用历史数据订正模式误差的理论,提出了订正短期气候预测的新方法,显著提高了我国干旱区夏季降水预测的准确率。发表SCI论文40余篇,SCI引用3000余次,其中3篇入选ESI Top 1%的高被引论文,1篇入选ESI Top 0.1%热点论文,相关成果入选Nature Climate Change封面论文、“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2016)”和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2022)。
裴万胜,1988年生,博士,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主要从事寒区岩土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专题等。合作发表SCI论文90余篇、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18件(2024年3月数据),获2021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15)、2023年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等。现任北麓河高原冻土工程安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副站长,兼任世界青年地球科学家联盟中国委员会(YESChina)执委、中国冰冻圈科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冰川冻土》青年编委等。
胡国杰,博士,甘肃古浪人,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主要从事多年冻土过程模拟、多年冻土与气候变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揭示了水分迁移、对流热、未冻水变化对多年冻土水热传输过程的影响机制,阐明了多年冻土水热耦合传输过程及变化的物理机制和参数化过程;深化了对多年冻土水热耦合传输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机制的认识。先后主持科技部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子专题等项目,作为研究骨干参加了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等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参编专著3部。获得“施雅风冰冻圈与环境”青年科学家奖,任中国冰冻圈科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2023.02-至今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研究员2018.01-2023.01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副研究员2016.06-2017.12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助理研究员2014.06-2016.05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2012.06-2013.03 芬兰拉彭兰塔理工大学 绿色化学实验室 访问学者2012.02-2014.05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博士后2006.09-2012.01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自然地理学 博士学位2002.09-2006.07 兰州大学资 源环境学院 地理科学专业
赵素平,博士,内蒙古化德人,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甘肃省杰出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复杂地形大气边界层气象和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明晰了地形激发的次级环流调控污染在盆地与高山间传输的特征,揭示了源于高山的人为气溶胶抑制盆地边界层发展的机制,阐明了边界层的气象环境条件加剧二次污染的物理机制,产生了对污染特征转变的新认识。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面上和青年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西部青年学者A类和B类等项目,作为研究骨干参加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在BAMS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单篇最高被引600余次。
穆彦虎,男,博士,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6年在西安交通大学获学士学位;2012年在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王飞腾,男,1980年生,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冰冻圈与全球变化研究室副主任,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站长。主要从事冰川变化及其影响研究。目前担任世界气象组织(WMO)全球冰冻圈监测计划(GCW)专家组委员和第三极区域气候服务中心(TPRCC)专家组委员,负责亚洲高山区冰冻圈监测站点的数据质量控制、提交和发布工作;担任SCI期刊《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客座主编和《冰川冻土》编委。2011年获得甘肃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13年和2015年两次获得新疆科技进步一等奖,2017年获得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2019年获得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 ; ; ;长期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进行野外观测,多次组织新疆阿尔泰山、天山和甘肃祁连山不同地区的冰川学考察及冰芯钻取工作。2013年12月至2014年1月,参加国际冰芯合作计划“南极极光盆地冰芯钻取”项目,在南极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野外考察。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和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等2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
温智,男,1976年生,内蒙古武川县人,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博导(2012年),中国科学院BR计划入选者(2012年),甘肃省飞天讲座教授(2019年)。任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冻土与寒区工程研究室主任,甘肃省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冰川冻土》杂志编委。目前主要从事冻土物理学与寒区工程研究。发表科技论文100余篇,其中SCI和EI收录论文70余篇。
1996年9月-2000年7月 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系地理科学专业学习,取得学士学位。2000年09月-2005年10月 在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硕博连读攻读博士学位,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多年冻土与气候变化方向。2005年11月-2006年6月 在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藏北高原冰冻圈国家综合观测研究站工作,助理研究员。2006年7月-2011年6月 在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亚洲环境研究组做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蒙古和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对气候变化响应的观测与模拟研究。2011年7月-2011年11月 在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藏北高原冰冻圈国家综合观测研究站工作,副研究员。2011年12月-至今 在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藏北高原冰冻圈国家综合观测研究站工作,研究员,2012年3月被聘为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