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表中检索

共检索到 5

末次冰期的两类北大西洋千年尺度气候突变现象Dansgaard-Oeschger Oscillation(DO振荡)和海因里希事件(HS)在全球多处重建记录中均有体现,然而其触发机制及为何集中于海洋氧同位素第3阶段(MIS 3)发生仍处在探索阶段。本研究利用全球耦合模式,模拟并分析了MIS 3背景场下冰盖变化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及其与千年尺度气候突变事件的联系。结果表明:1)DO/HS间冰阶期间,高海拔冰盖使行星波振幅增大,大气向极区输送热量增加,北极变暖,北大西洋海冰面积减少,但格陵兰岛存在阻塞高压,使DO/HS间冰阶期间温度偏低。冰盖条件显著影响了北半球冬季大气环流形态且与DO/HS的发生有紧密的联系。MIS 3阶段冰盖较末次冰盛期(LGM)而言,更利于千年尺度气候振荡的形成。2)高冰盖情境下格陵兰岛有一定阻塞高压且地表气温降低,北大西洋副极地涡旋由于海洋表面风应力增加而加强,向北热量输送也相应增加。3)加入淡水强迫之后,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强度减弱,北大西洋海表温度降低,海冰增加,进入冰阶状态。此时,增强的大气向北热量输送削弱了由于AMOC减弱造成的降温,不利于格陵兰岛冰阶状...

期刊论文 2025-01-27

末次冰期的两类北大西洋千年尺度气候突变现象Dansgaard-Oeschger Oscillation(DO振荡)和海因里希事件(HS)在全球多处重建记录中均有体现,然而其触发机制及为何集中于海洋氧同位素第3阶段(MIS 3)发生仍处在探索阶段。本研究利用全球耦合模式,模拟并分析了MIS 3背景场下冰盖变化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及其与千年尺度气候突变事件的联系。结果表明:1)DO/HS间冰阶期间,高海拔冰盖使行星波振幅增大,大气向极区输送热量增加,北极变暖,北大西洋海冰面积减少,但格陵兰岛存在阻塞高压,使DO/HS间冰阶期间温度偏低。冰盖条件显著影响了北半球冬季大气环流形态且与DO/HS的发生有紧密的联系。MIS 3阶段冰盖较末次冰盛期(LGM)而言,更利于千年尺度气候振荡的形成。2)高冰盖情境下格陵兰岛有一定阻塞高压且地表气温降低,北大西洋副极地涡旋由于海洋表面风应力增加而加强,向北热量输送也相应增加。3)加入淡水强迫之后,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强度减弱,北大西洋海表温度降低,海冰增加,进入冰阶状态。此时,增强的大气向北热量输送削弱了由于AMOC减弱造成的降温,不利于格陵兰岛冰阶状...

期刊论文 2025-01-27

末次冰期的两类北大西洋千年尺度气候突变现象Dansgaard-Oeschger Oscillation(DO振荡)和海因里希事件(HS)在全球多处重建记录中均有体现,然而其触发机制及为何集中于海洋氧同位素第3阶段(MIS 3)发生仍处在探索阶段。本研究利用全球耦合模式,模拟并分析了MIS 3背景场下冰盖变化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及其与千年尺度气候突变事件的联系。结果表明:1)DO/HS间冰阶期间,高海拔冰盖使行星波振幅增大,大气向极区输送热量增加,北极变暖,北大西洋海冰面积减少,但格陵兰岛存在阻塞高压,使DO/HS间冰阶期间温度偏低。冰盖条件显著影响了北半球冬季大气环流形态且与DO/HS的发生有紧密的联系。MIS 3阶段冰盖较末次冰盛期(LGM)而言,更利于千年尺度气候振荡的形成。2)高冰盖情境下格陵兰岛有一定阻塞高压且地表气温降低,北大西洋副极地涡旋由于海洋表面风应力增加而加强,向北热量输送也相应增加。3)加入淡水强迫之后,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强度减弱,北大西洋海表温度降低,海冰增加,进入冰阶状态。此时,增强的大气向北热量输送削弱了由于AMOC减弱造成的降温,不利于格陵兰岛冰阶状...

期刊论文 2025-01-27

青藏高原及毗邻山地存在对应于MIS 3的冰川作用事件,且规模比末次冰盛期(LGM)大。目前,对于MIS 3不同亚阶段冰进的驱动因素存在争议。基于已有的10Be暴露年代数据,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的纳木那尼峰在MIS 3b和MIS 3c存在冰川作用事件,是研究这一问题的理想区域。根据重建的年代框架,综合应用两种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ELA)的估算方法计算了纳木那尼峰MIS 3b和MIS 3c古冰川的ELA,这两次冰进的ELA分别比现代低250~253 m和348~456 m。基于ELA的变化量,结合两种基于ELA变化的气候重建模型定量反演了MIS 3b和MIS 3c的古气候。结果表明,当MIS 3b和MIS 3c的降水分别为现代降水的50%~100%和140%~200%时,MIS 3b气温比现代低1.38~4.91℃,MIS 3c气温比现代高-1.31~1.68℃。结合其他气候代用指标,与现代相比,MIS 3b气温的降低是冰进的驱动因素,MIS 3c的驱动因素是丰沛的降水。

期刊论文 2024-01-16

青藏高原及毗邻山地存在对应于MIS 3的冰川作用事件,且规模比末次冰盛期(LGM)大。目前,对于MIS 3不同亚阶段冰进的驱动因素存在争议。基于已有的10Be暴露年代数据,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的纳木那尼峰在MIS 3b和MIS 3c存在冰川作用事件,是研究这一问题的理想区域。根据重建的年代框架,综合应用两种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ELA)的估算方法计算了纳木那尼峰MIS 3b和MIS 3c古冰川的ELA,这两次冰进的ELA分别比现代低250~253 m和348~456 m。基于ELA的变化量,结合两种基于ELA变化的气候重建模型定量反演了MIS 3b和MIS 3c的古气候。结果表明,当MIS 3b和MIS 3c的降水分别为现代降水的50%~100%和140%~200%时,MIS 3b气温比现代低1.38~4.91℃,MIS 3c气温比现代高-1.31~1.68℃。结合其他气候代用指标,与现代相比,MIS 3b气温的降低是冰进的驱动因素,MIS 3c的驱动因素是丰沛的降水。

期刊论文 2024-01-16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5条  共5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