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8

大气0℃层高度是决定青藏高原冰冻圈消融状态的重要指标。基于ERA5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79—2019年青藏高原夏季大气0℃层高度时空变化,发现青藏高原夏季大气0℃层高度介于4 423~5 972m之间,以高原中南部(30°~32°N,83.5°~88.5°E)为高值中心,呈纬向分带状向四周逐渐降低。过去41a青藏高原夏季大气0℃层高度总体呈持续上升趋势,高原北部上升趋势大于南部,祁连山地区上升趋势最为明显,为60m·(10a)-1,而在高原西南部略呈下降趋势。平均而言,青藏高原夏季地面温度每升高1℃,大气0℃层高度升高122m。利用CMIP6模式数据,预估在SSP1-2.6、SSP2-4.5、SSP3-7.0和SSP5-8.5四种社会共享路径情景下,2020—2100年期间青藏高原夏季大气0℃层高度都呈现升高趋势,但不同情景下升高趋势在空间上差别较大。相对于1979—2014年参考时段,在四种情景下,到2081—2100年青藏高原夏季平均大气0℃层高度将分别升高265m、394m、576m和729m;相对应的是到2081—2100年,在高原上处于夏季大气0℃层高...

期刊论文 2022-03-25

大气0℃层高度是决定青藏高原冰冻圈消融状态的重要指标。基于ERA5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79—2019年青藏高原夏季大气0℃层高度时空变化,发现青藏高原夏季大气0℃层高度介于4 423~5 972m之间,以高原中南部(30°~32°N,83.5°~88.5°E)为高值中心,呈纬向分带状向四周逐渐降低。过去41a青藏高原夏季大气0℃层高度总体呈持续上升趋势,高原北部上升趋势大于南部,祁连山地区上升趋势最为明显,为60m·(10a)-1,而在高原西南部略呈下降趋势。平均而言,青藏高原夏季地面温度每升高1℃,大气0℃层高度升高122m。利用CMIP6模式数据,预估在SSP1-2.6、SSP2-4.5、SSP3-7.0和SSP5-8.5四种社会共享路径情景下,2020—2100年期间青藏高原夏季大气0℃层高度都呈现升高趋势,但不同情景下升高趋势在空间上差别较大。相对于1979—2014年参考时段,在四种情景下,到2081—2100年青藏高原夏季平均大气0℃层高度将分别升高265m、394m、576m和729m;相对应的是到2081—2100年,在高原上处于夏季大气0℃层高...

期刊论文 2022-03-25

为探索气温和降水在垂直地带上影响径流的具体关键指标,为未来洪水预测预警提供依据,通过典型实际洪水分析,研究影响洪水产生的关键气象指标。研究发现,巴音沟河山洪主要发生在林线以下的中低山区,主要利用短时降雨、降雨位置和下游时空关系进行防范;高山冰川融雪洪水主要利用日内气温变化、融雪位置和下游之间时空关系进行防范;混合洪水受连续高温和长时间暴雨双重影响。

期刊论文 2022-02-14 DOI: 10.16616/j.cnki.11-4446/TV.2022.01.19

为探索气温和降水在垂直地带上影响径流的具体关键指标,为未来洪水预测预警提供依据,通过典型实际洪水分析,研究影响洪水产生的关键气象指标。研究发现,巴音沟河山洪主要发生在林线以下的中低山区,主要利用短时降雨、降雨位置和下游时空关系进行防范;高山冰川融雪洪水主要利用日内气温变化、融雪位置和下游之间时空关系进行防范;混合洪水受连续高温和长时间暴雨双重影响。

期刊论文 2022-02-14 DOI: 10.16616/j.cnki.11-4446/TV.2022.01.19

通过分析天山北坡巴音沟河2019、2020年夏季高空气温、2020年估算高空气温、2020年6—8月日内气温与融水径流量变化关系。得出巴音沟河夏季气温与径流之间变化规律,以及影响正常融水过程的关键指标。并证实了巴音沟河6月气温影响中山带3000~3500m冰雪融水且有6h流程差,7—8月气温主要影响高山带3500~5000m高山冰雪融水且有12h流程差的猜想。

期刊论文 2021-06-15

通过分析天山北坡巴音沟河2019、2020年夏季高空气温、2020年估算高空气温、2020年6—8月日内气温与融水径流量变化关系。得出巴音沟河夏季气温与径流之间变化规律,以及影响正常融水过程的关键指标。并证实了巴音沟河6月气温影响中山带3000~3500m冰雪融水且有6h流程差,7—8月气温主要影响高山带3500~5000m高山冰雪融水且有12h流程差的猜想。

期刊论文 2021-06-15

应用多种常规和非常规观测气象资料以及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2月13日夜间至14日白天北京地区一次极端雨雪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重点探讨了模式降水相态预报的误差及其原因。结果表明:(1)本次降水过程中,低涡系统深厚,强度异常强,移速慢,影响时间长,导致北京地区部分站点降水持续12 h左右。异常偏强的东南风急流向北京西部山前输送水汽,配合与急流相伴的较强低空风切变形成的对称不稳定,产生高降水率的斜升对流降水。较长的降水时间以及冬季夜间罕见的高降水率共同造成了此次极端日降水。(2)北京凌晨0℃层高度和地面气温下降缓慢,北京西部处于两股冷空气间的暖舌中,冷空气从东路入侵造成北京东部降温时间较西部早,且降温辐度较大,导致0℃层高度呈西高东低形势,故转雪时间东部早于西部。(3)模式预报的东路冷空气较观测偏强偏早,降水的对流性也显著弱于观测,导致其预报的凌晨地面气温较观测低,0℃层高度下降过快,从而过早预报转雪时间,高估了降雪量和积雪深度,利用非常规温度观测对模式温度廓线预报误差进行检验,可为订正模式相态转化时间预报偏差提供依据。

期刊论文 2021-05-20

应用多种常规和非常规观测气象资料以及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2月13日夜间至14日白天北京地区一次极端雨雪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重点探讨了模式降水相态预报的误差及其原因。结果表明:(1)本次降水过程中,低涡系统深厚,强度异常强,移速慢,影响时间长,导致北京地区部分站点降水持续12 h左右。异常偏强的东南风急流向北京西部山前输送水汽,配合与急流相伴的较强低空风切变形成的对称不稳定,产生高降水率的斜升对流降水。较长的降水时间以及冬季夜间罕见的高降水率共同造成了此次极端日降水。(2)北京凌晨0℃层高度和地面气温下降缓慢,北京西部处于两股冷空气间的暖舌中,冷空气从东路入侵造成北京东部降温时间较西部早,且降温辐度较大,导致0℃层高度呈西高东低形势,故转雪时间东部早于西部。(3)模式预报的东路冷空气较观测偏强偏早,降水的对流性也显著弱于观测,导致其预报的凌晨地面气温较观测低,0℃层高度下降过快,从而过早预报转雪时间,高估了降雪量和积雪深度,利用非常规温度观测对模式温度廓线预报误差进行检验,可为订正模式相态转化时间预报偏差提供依据。

期刊论文 2021-05-20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8条  共8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