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6

为了分析高海拔地区多年冻土区桩基受冻结力恢复过程影响的承载力特征,以青海省某公路工程桥梁钻孔灌注桩桩基础为研究对象,应用现场静载试验手段获得桩基础的荷载-沉降曲线,分析桩基的荷载传递特性。结果表明,土体温度场受桩基施工扰动影响明显,随着施工时间的增长,土体逐渐回冻,并可以将土体进行温度区间划分,在4m以上土体,其温度基本维持在0℃以上,在3m以下土体,其温度处于0℃以下,具备冻结力;施工完成10d桩基础与30d桩基础的桩顶荷载位移曲线呈现大致相同的变化规律,均可以划分弹性阶段、弹塑性阶段、塑性阶段以及卸载阶段;由于冻土冻结力的存在,桩基础的极限承载力得到显著提升,增幅达到25%。

期刊论文 2024-07-20 DOI: 10.16001/j.cnki.1001-6945.2024.07.039

多年冻土区独特气候条件下公路路基、路面长期面临各种冻害,影响其安全性和稳定性。以新藏公路某项目施工路基实际发生的病害为例,结合冻土的分布概况,分析高寒、高海拔地区多年冻土区公路路基病害产生的原因,提出防治措施:不仅要建立顺畅的排水系统、采取合理的保温措施,还要合理地设计及施工,尤其是材料、路基和路面结构的选择。

期刊论文 2024-06-29

高海拔多年冻土区坡向差异可引起两坡面的温度场不对称,进而造成基础设施的不均匀沉陷和纵向裂缝。目前坡向效应的研究主要围绕青藏铁路东-西两个坡面而开展的监测与模拟研究,但高原线性工程走向可能涉及不同的方向,其他走向坡面的水热差异状态研究不足。本研究在青藏高原花石峡冻土观测基地建设了一个具有八个坡向的监测实体(称:八棱台),在八个坡面和顶面近地表安装土壤温度、含水量传感器,监测研究坡向差异对坡面近地表水热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东-西相对坡面近地表温度差异最小,月平均温差为0.1~2.3℃,最大温差出现在5月;而南-北相对坡面近地表温度差异最大,月平均温差为1.3~7.7℃,最大温差出现在2月。其余两个相对坡面近地表温差介于东-西相对坡面和南-北相对坡面之间,其中东北-西南相对坡面温差小于西北-东南相对坡面。仅从近地表坡面温度差异来看,高海拔多年冻土区线性工程南-北走向热稳定性较好,其次是西北-东南向,坡向效应不显著而温度场对称性较好。同样八个坡面近地表土壤体积含水量总体差异为东北-西南相对坡面差异最小,融化期月平均体积含水量差最大为0.06 m3·m-3

期刊论文 2024-05-14

阐述了新疆某项目部高海拔高寒地区多年冻土路基的施工技术措施,特别是对冻土路基处理的工序流程,填石路基、碎石垫层、防水土工膜、土工格栅、路床施工等施工工艺及注意事项做出详细的介绍,并针对高海拔高寒地区多年冻土路基的处置方法等进行详细的分析。

期刊论文 2023-05-10 DOI: 10.13616/j.cnki.gcjsysj.2023.04.262

文章以甘肃S232线达板至合作公路新营关口至合作段一期工程为例,介绍了该工程的施工环境条件,分析了该工程在高海拔季节性冻土环境下的施工难点,由此提出采用高海拔季节性冻土盲沟施工工艺,从施工方案、施工原理、施工流程、材料选用及操作要点五个方面分析该施工工艺,并对其相关防冻措施进行介绍,最后阐述了该施工工艺的优势,可为其他高海拔季节性冻土盲沟施工提供参考,也可为其他普通盲沟提供一定参考。

期刊论文 2023-05-05 DOI: 10.19537/j.cnki.2096-2789.2023.06.070

文章对高海拔冻土地区输电线路基础设计问题展开研究,在对现有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更为合理的问题应对方案,希望对设计工作的合理化开展提供科学指导。

期刊论文 2022-01-20

为适应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恶劣环境,应对高原多年冻土区路基融沉变形局部变位大、纵向形态变化急剧、分布范围广等问题,有必要研发一套高精度、高韧性、适应大变形并具有自动化功能的高等级公路病害监测体系。该文以布拉格光栅光纤传感监测技术为基础,提出光栅光纤位移阵列传感器设计方法,基于克里金空间插值理论,选取最小估计均方差、平均预测精确度作为变形场预测的评估因子,结合监测成本估算开展光纤阵列优化布置分析,提出基于空间插值优化的冻土路基变形场自动化监测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光栅光纤位移阵列传感器优化设计参数为横向间距2 m、纵向间距4~6 m,结合克里金空间插值理论,可实现由点及线、由线及面的冻土路基浅层、深层区域变形精准监测和预估;设计的光栅光纤位移阵列传感器具有测量精度高、可变大量程、稳定耐用等优点,易于搭建可扩充、可复制的长期组网监测体系,对实现冻土路基区域性大变形的自动化监测和不均匀沉降灾害的云端化识别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论文 2021-11-23 DOI: 10.14048/j.issn.1671-2579.2021.05.005

祁连山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亚洲水塔重要的组成部分,多年冻土的变化对生态系统和水资源平衡有着重要影响。基于青藏高原第二次综合科学考察、道路勘察钻孔点以及前人所获得的多年冻土下界资料,回归得出祁连山区多年冻土下界统计模型,借助ArcGIS平台在DEM数据的支持下,模拟出祁连山区多年冻土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祁连山区多年冻土分布的下界具有良好的地带性规律,表现为随经纬度增加而降低的规律;祁连山区多年冻土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以哈拉湖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的分布格局;祁连山区总面积约为16.90×104km2,其中多年冻土面积约为8.03×104km2,占总面积约47.51%。多年冻土区与季节冻土区之间存在着有不连续多年冻土分布的过渡区,过渡区面积约1.43×104km2,占总面积约8.46%。

期刊论文 2020-12-04

在海拔超过5000 m的超高海拔冻土区建设光伏电站时,电站易受冻融、缺氧、气候恶劣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光伏支架微孔灌注桩基础施工时,不能完全照搬低海拔地区的施工方法,而应充分考虑项目所在地的水文地质条件、气候条件、环境因素等的影响。以西藏自治区双湖县的可再生能源局域网光伏电站为例,对超高海拔冻土区光伏支架微孔灌注桩基础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进行了探究,总结出了一套简便实用的施工方法,以期为同类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期刊论文 2020-10-10

高海拔冻土地区环境特殊,地形地貌复杂多用,具有早晚温差大、年均气温较低、日照辐射大、多年冻土等特点。总体而言在高海拔冻土地区进行沥青路面施工难度很大,而且容易出现质量问题。鉴于此,本文将对沥青路面主要的病害类型及其成因进行分析,然后就如何预防和控制沥青路面质量缺陷谈几点看法。

期刊论文 2020-05-31 DOI: 10.16141/j.cnki.1671-8089.2020.01.183
  • 首页
  • 1
  • 2
  • 3
  • 4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36条,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