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6

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了青藏高原气候暖湿化,威胁着高原铁路路基及下伏多年冻土的热稳定性,但以往研究缺乏综合考虑铁路沿线气候、多年冻土及路基稳定性的系统分析。针对这一研究的不足,基于铁路沿线气象和多年冻土路基地温监测数据,分析铁路沿线多年冻土区气温降水、天然场地年平均地温与天然上限、路基人为上限及路基左右路肩沉降变化,揭示气候暖湿化背景下铁路多年冻土路基热稳定性变化,为多年冻土区铁路建设和维护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近20年来,铁路沿线年均气温和年均降水量的平均值分别增加了1.2℃和80mm;相较于2007年,2020年铁路沿线天然场地多年冻土年均地温平均升高0.1℃,多年冻土天然上限平均下降0.58 m,路基人为上限平均抬升2.34 m,路基左路肩平均沉降大于右路肩,存在阴阳坡效应。整体而言,铁路多年冻土路基状态稳定,运行状态良好,建设运营期间采取的一系列工程措施有效,但面向未来气候加剧变化趋势,应提前谋划多年冻土保护新技术。

期刊论文 2024-10-30

隧道结构处于地下水渗流场、应力场、温度场和湿度场等多场并存、十分复杂的环境中,若再经过周期性的反复冻融,更易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害。本文对高原高寒环境下的昆仑山隧道衬砌进行地质雷达检测,分析了隧道的衬砌厚度和衬砌背后的密实情况。检测结果表明:昆仑山隧道拱腰以上,尤其是拱顶部位,病害数量较多,病害等级亦较高,应对这些部位重点监测,对病害极严重区段要进行注浆加固处理。地质雷达在高原恶劣环境下也能取得较好检测效果,可为加固修复病害提供可靠依据。

期刊论文 2014-08-05

青藏线格拉段全长1142km,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格拉段沿途所经过地区多为3500~5100m的高海拔地区及多年冻土区段,冻土在暖季易发生融沉、寒季易发生冻胀变形的特性,影响路基的稳定性,易导致线路产生病害,从而影响行车安全。通过分析目前格拉段冻土路基存在的问题,结合近年对格拉段冻土路基防护措施进行的补强工程,论述提高冻土路基稳定性对策,为铁路运输安全提供基础保障。

期刊论文 2011-09-21

通过对青藏线冻土勘探时的综合物探数据的分析,建立了两种有代表性的冻土地球物理模型,此模型的建立不仅有助于野外冻土数据的判释,而且对今后冻土物探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期刊论文 2008-07-25

结合青藏铁路高含冰量冻土区路基施工,介绍为预防融沉、冻胀所引起的路堤纵向裂缝而采取的加筋措施即铺设土工格栅,以及其施工工艺。

期刊论文

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铁路路基病害作了预测,对地基类型进行分析,提出适合各种不同地基类型的铁路路基结构。

期刊论文 DOI: 10.19549/j.issn.1001-683x.2002.04.017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6条  共6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