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超常的气候变暖引起亚洲水塔失衡。亚洲水塔失衡伴随着冰川普遍退缩、冰崩以及冰湖溃决等冰冻圈灾害频发,进而冲毁公路、桥梁和村庄,对下游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中,通过实地考察、遥感监测和台站观测等手段,对亚洲水塔冰湖和冰湖溃决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发现2020年时亚洲水塔共发育冰湖14 310个,面积1 148.3 km2,其中西藏自治区冰湖7 312个,面积642.6 km2。1990年以来,亚洲水塔冰湖数量和面积增长均超过20%。评估发现,亚洲水塔有1 256个极高危险和高危险冰湖,其中182个冰湖存在溃决的极高风险或高风险。喜马拉雅山东段和藏东南地区是当前亚洲水塔冰湖最为集中、扩张幅度最大、溃决洪水灾害最为严重的区域,也是溃决风险极高冰湖分布最多的区域,为冰湖研究和灾害防控的重点区域。在未来的冰湖研究和预警防控工作中,需要提高对冰湖溃决风险的精准识别,加强冰湖溃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强化布局冰湖溃决洪水的次生灾害和跨境威胁的应对等。
青藏高原超常的气候变暖引起亚洲水塔失衡。亚洲水塔失衡伴随着冰川普遍退缩、冰崩以及冰湖溃决等冰冻圈灾害频发,进而冲毁公路、桥梁和村庄,对下游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中,通过实地考察、遥感监测和台站观测等手段,对亚洲水塔冰湖和冰湖溃决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发现2020年时亚洲水塔共发育冰湖14 310个,面积1 148.3 km2,其中西藏自治区冰湖7 312个,面积642.6 km2。1990年以来,亚洲水塔冰湖数量和面积增长均超过20%。评估发现,亚洲水塔有1 256个极高危险和高危险冰湖,其中182个冰湖存在溃决的极高风险或高风险。喜马拉雅山东段和藏东南地区是当前亚洲水塔冰湖最为集中、扩张幅度最大、溃决洪水灾害最为严重的区域,也是溃决风险极高冰湖分布最多的区域,为冰湖研究和灾害防控的重点区域。在未来的冰湖研究和预警防控工作中,需要提高对冰湖溃决风险的精准识别,加强冰湖溃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强化布局冰湖溃决洪水的次生灾害和跨境威胁的应对等。
雪灾是伊犁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积雪、风吹雪以及雪崩灾害严重威胁着该区域内的交通运行,并对道路规划等基础设施规划产生了严重影响。鉴于此,对该地区的道路雪灾风险等级进行科学估算和评估,是确保区域内交通安全运行以及道路选址等重大决策的重要依据。结合多源遥感数据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利用熵权法和岭回归方法,发展了一套道路雪灾风险评估方法,构建了伊犁地区积雪、雪崩以及风吹雪灾害的潜在致险性评估模型,进而对伊犁地区道路雪灾的潜在风险性进行了综合评估和致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伊犁地区3种雪灾类型潜在致险性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潜在致险性由高到低依次为:积雪灾害>风吹雪灾害>雪崩灾害。雪灾综合致险性表现为天山地区较高,中部伊犁河谷地区次之,小部分河谷及背风山谷地区致险性较低的空间特征。其中,昭苏县、新源县、尼勒克县以及特克斯县大部分区域为雪灾致险性的热点区域。从道路雪灾综合风险的视角来看,昭苏县、新源县以及尼勒克县部分路段风险性最高,霍尔果斯市、霍城县、伊宁县路段风险次之,而巩留—新源交界路段道路雪灾综合风险相对较低。道路雪灾综合风险较高的路段分别为:G577昭苏—胡松图喀尔逊...
雪灾是伊犁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积雪、风吹雪以及雪崩灾害严重威胁着该区域内的交通运行,并对道路规划等基础设施规划产生了严重影响。鉴于此,对该地区的道路雪灾风险等级进行科学估算和评估,是确保区域内交通安全运行以及道路选址等重大决策的重要依据。结合多源遥感数据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利用熵权法和岭回归方法,发展了一套道路雪灾风险评估方法,构建了伊犁地区积雪、雪崩以及风吹雪灾害的潜在致险性评估模型,进而对伊犁地区道路雪灾的潜在风险性进行了综合评估和致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伊犁地区3种雪灾类型潜在致险性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潜在致险性由高到低依次为:积雪灾害>风吹雪灾害>雪崩灾害。雪灾综合致险性表现为天山地区较高,中部伊犁河谷地区次之,小部分河谷及背风山谷地区致险性较低的空间特征。其中,昭苏县、新源县、尼勒克县以及特克斯县大部分区域为雪灾致险性的热点区域。从道路雪灾综合风险的视角来看,昭苏县、新源县以及尼勒克县部分路段风险性最高,霍尔果斯市、霍城县、伊宁县路段风险次之,而巩留—新源交界路段道路雪灾综合风险相对较低。道路雪灾综合风险较高的路段分别为:G577昭苏—胡松图喀尔逊...
根据全国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技术规范,针对威海市雪灾影响特点,建立以年均累计降雪量、年均最大积雪深度和年均降雪日数为雪灾致灾因子的危险性评估模型,以及基于综合危险性指标和承灾体指标的雪灾风险评估模型。利用1981—2020年威海市6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雪深、降雪量等资料,分析各致灾因子的时空分布特征,开展威海市雪灾危险性和风险区划评估。结果表明,威海市平均最大积雪深度、平均降雪量和平均降雪日数各年份间差异较大,其中2005年、2020年和2017年位居前列。年均最大积雪深度和年均累计降雪量高值区主要集中在环翠区和文登区两区交接地带,较高值区也主要在环翠区南部和文登区大部地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荣成市东南及东北角和乳山市中西部地区。威海市雪灾致灾高危险区集中在环翠区西南部和文登区中北部(包含文登市区)两区交界靠近昆嵛山附近海拔较高的区域。雪灾人口风险与雪灾GDP风险的等级分布大体上一致,环翠区、文登区北部和荣成市东侧小区域雪灾人口(GDP)风险值为高或较高。
根据全国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技术规范,针对威海市雪灾影响特点,建立以年均累计降雪量、年均最大积雪深度和年均降雪日数为雪灾致灾因子的危险性评估模型,以及基于综合危险性指标和承灾体指标的雪灾风险评估模型。利用1981—2020年威海市6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雪深、降雪量等资料,分析各致灾因子的时空分布特征,开展威海市雪灾危险性和风险区划评估。结果表明,威海市平均最大积雪深度、平均降雪量和平均降雪日数各年份间差异较大,其中2005年、2020年和2017年位居前列。年均最大积雪深度和年均累计降雪量高值区主要集中在环翠区和文登区两区交接地带,较高值区也主要在环翠区南部和文登区大部地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荣成市东南及东北角和乳山市中西部地区。威海市雪灾致灾高危险区集中在环翠区西南部和文登区中北部(包含文登市区)两区交界靠近昆嵛山附近海拔较高的区域。雪灾人口风险与雪灾GDP风险的等级分布大体上一致,环翠区、文登区北部和荣成市东侧小区域雪灾人口(GDP)风险值为高或较高。
为探究雪灾对江苏省越冬作物和设施农业的危害程度及分布规律,本文利用1978—2020年江苏省71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逐日最低温度、积雪深度等气象资料,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数据,以及小麦、油菜和设施农业生产相关的社会经济资料,使用层次分析法与CRITIC法相结合的方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CRITIC)构建江苏省雪灾对越冬作物和设施农业的风险评估模型,进行雪灾风险等级划分。结果表明:江苏省降雪过程最低温度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积雪日数由西向东逐渐减少,最大积雪深度与距海洋距离呈正相关;雪灾高风险地区集中在淮北西部,较高风险地区为江淮之间地区的西部,中风险地区分布在淮北和江淮之间地区的中部及苏南西部,低风险和较低风险地区分布在沿海和苏南东部地区。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青藏铁路工程走廊内的多年冻土发生了严重退化,对人类安全、生态环境和多年冻土工程设施的安全构成了威胁。因此,对青藏铁路工程走廊沿线多年冻土融沉风险进行评估是当务之急。由于现有的冻土融沉风险评估指数大多是静态的,未考虑地表冻融循环过程中的动态性变化,为了准确评估青藏铁路工程走廊的多年冻土融沉风险,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的多因子指数对青藏铁工程走廊沿线多年冻土融沉危险性进行评估。该指数融合了地面动态形变信息和静态地质灾害评估指数(容许承载力指数、危险区指数和融沉指数),地表形变速率通过小基线干涉测量技术(Small Baseline Subset Interferometric SAR, SBAS-InSAR)获取。实验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形变速率范围在-60~43 mm/y,均值为~7 mm/y;所提出的多因子指数评估结果显示青藏铁路工程走廊的多年冻土区以低危险地区为主,占比约60%,高危险地区的比例约为22%,且高危险最集中的地区是楚玛尔河至风火山,其中北麓河区域发生融沉灾害的可能...
探究昆仑山北坡冰川湖时空变化及冰川湖溃决洪水(Glacier lake outburst flood,GLOF)风险评估对区域水资源安全和生态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遥感计算平台分析昆仑山北坡冰川湖近30 a的变化特征和GLOF风险评估模型对当前的冰碛湖进行灾害与风险评估。结果表明:(1)1990—2023年昆仑山北坡冰川湖呈显著增长趋势,冰川湖的数量从1990年的248个增加到2023年的925个(增加了2.73倍),面积从1990年的14.99 km2增加到2023年的54.83 km2(增加了2.66倍),冰川湖在昆仑山北坡西部高海拔山区增加显著。(2)通过对2023年GLOF风险评估分析得出,灾害水平在叶尔羌河流域最高(约占47.2%),其次是和田河流域(约占15.7%)。风险水平较高是叶尔羌河流域(约占50.8%),叶尔羌河流域高风险冰川湖占整个昆仑山北坡高风险冰川湖的60.7%。(3)1990—2023年冰川湖的增长趋势与区域气候变化相关,山区降水增加和冰川积雪消融是冰川湖扩张的主要原因。开展冰川湖溃决洪水...
冰湖作为冰川融水主要储蓄载体,能在一定程度延缓区域冰川淡水资源流失,但也为冰湖溃决洪水(Glacial Lake Outburst Floods, GLOFs)、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发生提供了孕灾场所,是众多山地冰川灾害链的重要环节。升温、极端气候变化扰动下,冰川物质亏损/减薄速率进一步加剧,冰湖形态变化速率加快、GLOFs发生频次与规模有所提升、灾害影响效应愈发显著,对高海拔山地冰川区下游居民生命财产和基础设施安全带来潜在风险。鉴于此,本文以冰湖与GLOFs研究为主题,首先,通过冰湖研究文献计量分析确定了近些年研究热点专题;其次,围绕山地冰川冰湖与GLOFs研究的3个主要方向:冰湖与GLOFs遥感监测、冰湖时空演化与冰川变化分析及未来潜在冰湖探测、冰湖灾害风险评估与GLOFs案例研究,遴选10项重要专题内容,分门别类、系统梳理总结、剖析了国内外研究进展,阐述了当下研究存在不足;最后,针对所选专题结合技术发展趋势与研究热点问题,围绕冰湖形态信息与GLOFs智能提取、冰川-冰(前/面)湖系统演化及其气候变化响应关系、冰湖监测预警与灾害防治内容,对未来研究做了一定展望,以期为山地冰川冰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