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1

为了有效防治锡林郭勒盟公路风吹雪灾害,对多种防雪林组合措施的应用进行了分析。通过对防雪林防雪原理及技术设置进行剖析,同时还分析了不同树种组合、防雪林与挡雪墙组合、防雪林与浅槽风力加速堤组合等多种防雪林组合措施的效果。结果表明,各组合均能提升积雪容纳量与公路无积雪保障能力,不同树种组合中乔灌混交林效果最佳,防雪林与挡雪墙组合可有效增加阻雪量且需综合布局,而防雪林与浅槽风力加速堤组合,因两者之间的作用抵消,导致其防雪效果欠佳。因此,公路风吹雪防治时应依实际条件科学选用防雪林组合措施。

期刊论文 2025-01-21 DOI: 10.20198/j.cnki.scsn.2025.01.055

为了有效防治锡林郭勒盟公路风吹雪灾害,对多种防雪林组合措施的应用进行了分析。通过对防雪林防雪原理及技术设置进行剖析,同时还分析了不同树种组合、防雪林与挡雪墙组合、防雪林与浅槽风力加速堤组合等多种防雪林组合措施的效果。结果表明,各组合均能提升积雪容纳量与公路无积雪保障能力,不同树种组合中乔灌混交林效果最佳,防雪林与挡雪墙组合可有效增加阻雪量且需综合布局,而防雪林与浅槽风力加速堤组合,因两者之间的作用抵消,导致其防雪效果欠佳。因此,公路风吹雪防治时应依实际条件科学选用防雪林组合措施。

期刊论文 2025-01-21 DOI: 10.20198/j.cnki.scsn.2025.01.055

为了有效防治锡林郭勒盟公路风吹雪灾害,对多种防雪林组合措施的应用进行了分析。通过对防雪林防雪原理及技术设置进行剖析,同时还分析了不同树种组合、防雪林与挡雪墙组合、防雪林与浅槽风力加速堤组合等多种防雪林组合措施的效果。结果表明,各组合均能提升积雪容纳量与公路无积雪保障能力,不同树种组合中乔灌混交林效果最佳,防雪林与挡雪墙组合可有效增加阻雪量且需综合布局,而防雪林与浅槽风力加速堤组合,因两者之间的作用抵消,导致其防雪效果欠佳。因此,公路风吹雪防治时应依实际条件科学选用防雪林组合措施。

期刊论文 2025-01-21 DOI: 10.20198/j.cnki.scsn.2025.01.055

路堑是风吹雪灾害最为严重的路基形式之一,为给实际道路断面设计和风吹雪灾害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文中针对交通线路中常见的路堑展开研究,基于Fluent中的Mixture模型对风雪两相流进行模拟,同时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研究路堑风吹雪灾害中的积雪分布规律,并对积雪分布演化过程中的流场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路堑下风坡位置形成局部突出积雪与路堑内产生漩涡再附点有直接关系。不同时刻路堑内雪相浓度受积雪量增加和风速流场变化的影响,其值整体上增加,且雪相浓度最大值在上风坡坡顶附近出现,研究可为路堑内积雪灾害预测以及风吹雪两相流数值模拟参数取值提供参考。

期刊论文 2024-12-09 DOI: 10.13905/j.cnki.dwjz.2024.9.030

路堑是风吹雪灾害最为严重的路基形式之一,为给实际道路断面设计和风吹雪灾害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文中针对交通线路中常见的路堑展开研究,基于Fluent中的Mixture模型对风雪两相流进行模拟,同时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研究路堑风吹雪灾害中的积雪分布规律,并对积雪分布演化过程中的流场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路堑下风坡位置形成局部突出积雪与路堑内产生漩涡再附点有直接关系。不同时刻路堑内雪相浓度受积雪量增加和风速流场变化的影响,其值整体上增加,且雪相浓度最大值在上风坡坡顶附近出现,研究可为路堑内积雪灾害预测以及风吹雪两相流数值模拟参数取值提供参考。

期刊论文 2024-12-09 DOI: 10.13905/j.cnki.dwjz.2024.9.030

风吹雪灾害是一种寒冷山区交通线路比较常见的自然灾害,现场调研发现路堑是风吹雪灾害最为严重的路基形式之一。本文针对路堑风吹雪灾害的形成和防治展开研究,基于Euler-Euler方法和Mixture模型模拟风雪两相流,同时利用现场实测数据验证模拟结果。研究典型路堑风吹雪灾害中风雪分布的演化过程,并比较分析不同形式路堑的风吹雪灾害特征,结果发现两侧边坡比小于1∶2的路堑风吹雪灾害最为严重。该类路堑严重的风雪灾害的形成原因是两侧边坡积雪的增加压缩了路面旋涡尺度,进而削弱了旋涡的回流加速作用。同时发现雪檐在推进到上风侧边坡中点前为安全储备期,此时上风侧边坡积雪量即为临界储雪量。

期刊论文 2024-02-05

风吹雪灾害是一种寒冷山区交通线路比较常见的自然灾害,现场调研发现路堑是风吹雪灾害最为严重的路基形式之一。本文针对路堑风吹雪灾害的形成和防治展开研究,基于Euler-Euler方法和Mixture模型模拟风雪两相流,同时利用现场实测数据验证模拟结果。研究典型路堑风吹雪灾害中风雪分布的演化过程,并比较分析不同形式路堑的风吹雪灾害特征,结果发现两侧边坡比小于1∶2的路堑风吹雪灾害最为严重。该类路堑严重的风雪灾害的形成原因是两侧边坡积雪的增加压缩了路面旋涡尺度,进而削弱了旋涡的回流加速作用。同时发现雪檐在推进到上风侧边坡中点前为安全储备期,此时上风侧边坡积雪量即为临界储雪量。

期刊论文 2024-02-05

针对道路风吹雪灾害的工程防雪措施,采用数值模拟与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防雪栅透风率和不同阶段积雪形态对防雪栅周边流场的影响特性,分析不同阶段积雪的形成机理,得到防雪栅周边积雪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防雪栅透风率的增加,防雪栅背风侧低速区以及旋涡范围逐渐缩小,雪颗粒堆积的速度变慢,对于不同透风率的防雪栅,积雪均最先在其背风侧5 H~9 H范围内发生沉积(H为防雪栅高度),并逐渐向两侧延伸;防雪栅底部间隙使得气流在防雪栅底部被加速,雪颗粒不易沉积,有效延长了防雪栅被积雪掩埋的时间;防雪栅两侧-2.5 H~18 H范围雪颗粒均会发生沉积,随着积雪厚度的不断增加,积雪的增长速率逐渐趋缓。

期刊论文 2023-05-06 DOI: 10.16450/j.cnki.issn.1004-6801.2023.02.026

针对道路风吹雪灾害的工程防雪措施,采用数值模拟与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防雪栅透风率和不同阶段积雪形态对防雪栅周边流场的影响特性,分析不同阶段积雪的形成机理,得到防雪栅周边积雪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防雪栅透风率的增加,防雪栅背风侧低速区以及旋涡范围逐渐缩小,雪颗粒堆积的速度变慢,对于不同透风率的防雪栅,积雪均最先在其背风侧5 H~9 H范围内发生沉积(H为防雪栅高度),并逐渐向两侧延伸;防雪栅底部间隙使得气流在防雪栅底部被加速,雪颗粒不易沉积,有效延长了防雪栅被积雪掩埋的时间;防雪栅两侧-2.5 H~18 H范围雪颗粒均会发生沉积,随着积雪厚度的不断增加,积雪的增长速率逐渐趋缓。

期刊论文 2023-05-06 DOI: 10.16450/j.cnki.issn.1004-6801.2023.02.026

风吹雪灾害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新疆地区地域辽阔、公路里程长,受风吹雪灾害影响较大。文章以G0711乌尉高速公路天山北坡段为研究对象,调查其不同海拔高度、地形地貌、局部微地貌条件下的风吹雪灾害分布特征,探讨其形成机理。

期刊论文 2021-11-23 DOI: 10.13282/j.cnki.wccst.2021.09.002
  • 首页
  • 1
  • 2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11条,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