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大地电磁测深(AMT)是以岩石的电性差异为基础来研究地层电性结构的有效探测方法。冻土区水合物具有显著的高阻特征,与围岩存在电性差异,AMT方法可用于冻土区水合物勘探评价。基于祁连山冻土区水合物储层的实际赋存地质特征,结合电阻率测井建立水合物储层的地电模型,采用有限单元法和非线性共轭梯度法数值模拟了AMT方法探测水合物储层的适用范围和最佳采集参数设置方案。当水合物储层孔隙度小于5%、水合物饱和度大于70%、赋存规模小于50 m、埋深超过500 m时,AMT方法难以识别与圈定水合物储层;在水合物可能赋存区域,效果最佳的采集参数为3倍区域宽度的测线长度、11个测点数、4个高频段(100~1000 Hz)的频点数。研究结果可为祁连山冻土区水合物电法勘探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音频大地电磁测深(AMT)是以岩石的电性差异为基础来研究地层电性结构的有效探测方法。冻土区水合物具有显著的高阻特征,与围岩存在电性差异,AMT方法可用于冻土区水合物勘探评价。基于祁连山冻土区水合物储层的实际赋存地质特征,结合电阻率测井建立水合物储层的地电模型,采用有限单元法和非线性共轭梯度法数值模拟了AMT方法探测水合物储层的适用范围和最佳采集参数设置方案。当水合物储层孔隙度小于5%、水合物饱和度大于70%、赋存规模小于50 m、埋深超过500 m时,AMT方法难以识别与圈定水合物储层;在水合物可能赋存区域,效果最佳的采集参数为3倍区域宽度的测线长度、11个测点数、4个高频段(100~1000 Hz)的频点数。研究结果可为祁连山冻土区水合物电法勘探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音频大地电磁测深(AMT)是以岩石的电性差异为基础来研究地层电性结构的有效探测方法。冻土区水合物具有显著的高阻特征,与围岩存在电性差异,AMT方法可用于冻土区水合物勘探评价。基于祁连山冻土区水合物储层的实际赋存地质特征,结合电阻率测井建立水合物储层的地电模型,采用有限单元法和非线性共轭梯度法数值模拟了AMT方法探测水合物储层的适用范围和最佳采集参数设置方案。当水合物储层孔隙度小于5%、水合物饱和度大于70%、赋存规模小于50 m、埋深超过500 m时,AMT方法难以识别与圈定水合物储层;在水合物可能赋存区域,效果最佳的采集参数为3倍区域宽度的测线长度、11个测点数、4个高频段(100~1000 Hz)的频点数。研究结果可为祁连山冻土区水合物电法勘探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藏东南怒江流域冻错曲塘布段周边区域普遍发育有冰斗、刀脊、角峰、高山湖泊等冰川地貌,表明该区历史上曾发生强烈的冰川活动,但实地调查发现该段第四系地表主要分布崩坡积物、冲洪积物。对该区域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和高密度测量成果开展综合分析时发现,该段第四系电性特征与冰碛堆积结构具有高度一致性,结合周边普遍发育的冰川地貌,推断该段第四系主要是以冰碛堆积为主、在冰碛堆积上覆盖有一层崩坡积物和冲洪积物。从物探成果电性结构特征看,音频大地电磁测深电阻率成果可有效反映冰碛堆积厚度、基岩面冰蚀凹谷、冰碛透镜体等结构特征;高密度测量电阻率成果可较好反映冰碛混杂堆积、冰碛透镜体、大体积块石长轴方向等特征。
藏东南怒江流域冻错曲塘布段周边区域普遍发育有冰斗、刀脊、角峰、高山湖泊等冰川地貌,表明该区历史上曾发生强烈的冰川活动,但实地调查发现该段第四系地表主要分布崩坡积物、冲洪积物。对该区域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和高密度测量成果开展综合分析时发现,该段第四系电性特征与冰碛堆积结构具有高度一致性,结合周边普遍发育的冰川地貌,推断该段第四系主要是以冰碛堆积为主、在冰碛堆积上覆盖有一层崩坡积物和冲洪积物。从物探成果电性结构特征看,音频大地电磁测深电阻率成果可有效反映冰碛堆积厚度、基岩面冰蚀凹谷、冰碛透镜体等结构特征;高密度测量电阻率成果可较好反映冰碛混杂堆积、冰碛透镜体、大体积块石长轴方向等特征。
藏东南怒江流域冻错曲塘布段周边区域普遍发育有冰斗、刀脊、角峰、高山湖泊等冰川地貌,表明该区历史上曾发生强烈的冰川活动,但实地调查发现该段第四系地表主要分布崩坡积物、冲洪积物。对该区域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和高密度测量成果开展综合分析时发现,该段第四系电性特征与冰碛堆积结构具有高度一致性,结合周边普遍发育的冰川地貌,推断该段第四系主要是以冰碛堆积为主、在冰碛堆积上覆盖有一层崩坡积物和冲洪积物。从物探成果电性结构特征看,音频大地电磁测深电阻率成果可有效反映冰碛堆积厚度、基岩面冰蚀凹谷、冰碛透镜体等结构特征;高密度测量电阻率成果可较好反映冰碛混杂堆积、冰碛透镜体、大体积块石长轴方向等特征。
为了查明祁连山木里地区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规律和地质控制因素,研究陆域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机制,首先,以祁连山木里聚乎更矿区三露天为研究区,利用音频大地电磁测深(AMT)资料,开展AMT的二维和三维反演工作;其次,结合测井与钻孔资料,构建综合电性结构模型;最后,综合气源、断裂构造和冻土层等成藏要素,提出祁连山木里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的三维电性结构模型以“东西分块、南北分带”为主要电性特征,较好地反映了泥岩、油页岩等主要地层、断裂构造的展布;从三维电性结构模型中新发现了2个“气烟囱”式的断裂通道,呈现“下宽上窄”的特征,指示了断裂破碎带的形态,其控制着区内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天然气水合物主要位于逆冲推覆前锋带断层下盘,控矿构造样式以逆冲前锋型为主;断裂通道及冻土层是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2个重要地质控制因素,天然气水合物分布具有“逆冲推覆前锋带、断裂破碎带和冻土层发育区”的规律。
为了查明祁连山木里地区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规律和地质控制因素,研究陆域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机制,首先,以祁连山木里聚乎更矿区三露天为研究区,利用音频大地电磁测深(AMT)资料,开展AMT的二维和三维反演工作;其次,结合测井与钻孔资料,构建综合电性结构模型;最后,综合气源、断裂构造和冻土层等成藏要素,提出祁连山木里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的三维电性结构模型以“东西分块、南北分带”为主要电性特征,较好地反映了泥岩、油页岩等主要地层、断裂构造的展布;从三维电性结构模型中新发现了2个“气烟囱”式的断裂通道,呈现“下宽上窄”的特征,指示了断裂破碎带的形态,其控制着区内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天然气水合物主要位于逆冲推覆前锋带断层下盘,控矿构造样式以逆冲前锋型为主;断裂通道及冻土层是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2个重要地质控制因素,天然气水合物分布具有“逆冲推覆前锋带、断裂破碎带和冻土层发育区”的规律。
为了查明祁连山木里地区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规律和地质控制因素,研究陆域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机制,首先,以祁连山木里聚乎更矿区三露天为研究区,利用音频大地电磁测深(AMT)资料,开展AMT的二维和三维反演工作;其次,结合测井与钻孔资料,构建综合电性结构模型;最后,综合气源、断裂构造和冻土层等成藏要素,提出祁连山木里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的三维电性结构模型以“东西分块、南北分带”为主要电性特征,较好地反映了泥岩、油页岩等主要地层、断裂构造的展布;从三维电性结构模型中新发现了2个“气烟囱”式的断裂通道,呈现“下宽上窄”的特征,指示了断裂破碎带的形态,其控制着区内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天然气水合物主要位于逆冲推覆前锋带断层下盘,控矿构造样式以逆冲前锋型为主;断裂通道及冻土层是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2个重要地质控制因素,天然气水合物分布具有“逆冲推覆前锋带、断裂破碎带和冻土层发育区”的规律。
高海拔花岗岩区裸露基岩丘与多成因沉积物盆垄显示地质条件变化较大,给高海拔宇宙射线观测站(LHAASO)工程建设带来挑战.地质调查和物探相结合,对场区大范围勘察以求规划避让断层,中心区WCDA小范围精细探测以刻画基岩顶面起伏变化,便于地基设计.采用音频大地电磁法(AMT)和高密度电法相结合,在场区和中心区布网探测.结果发现,在避开区域断层后,不同规模断层在场区依然存在,与区域断裂构造NNE走向和节理走向不完全一致,影响到局部坳陷盆地规模走向和沉积物分布.场区基岩埋深20~60 m,变化较大.受第四纪冰川和现代河流作用,堆积了厚达30 m冰碛物和60 m冲洪积物,分布在场区约4 km2范围内,而靠近较大规模断层破碎带的堆积物厚达100多米.分析结果被后期钻探验证,为工程规划设计提供了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