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冰是气候变化的指示因子,全球气候变暖,对湖冰的生消过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青藏高原湖泊众多,冻结现象普遍,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最为敏感,但目前对于高原湖冰的热力过程研究较少,大气—湖冰—湖水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尚未明确,而青海湖作为青藏高原最大的湖泊,对高原气候及水资源平衡的影响尤为重要。因此在2022年2月5日开展青海湖冰封期湖泊气—冰—水原位观测试验,分析积雪、沙尘及裸冰面情况下的青海湖湖冰变化过程的差异。结果表明:2月处于湖冰发展平衡期,最大冰厚为36.5 cm,最大雪深10.4 cm,雪深的增加降低了冰厚生长速率;湖冰反照率早晚高,午时低,积雪覆盖时反照率最大为0.61,而沙尘及裸冰面情况下反照率分别降至0.27和0.16,太阳净辐射强度也随反照率变化相应改变;冰温随深度增加,温度升高,日变化幅度减小,对气温的敏感程度减弱;积雪会显著降低气温与冰温间的相关性,相关系数由裸冰面阶段的0.93降至0.34;积雪放大表层冰温对气温响应的滞后效应,滞后时间为73~169 min,而裸冰在太阳辐射强烈作用下,较气温提前97 min达到最大值;冰内垂向传导热通量的变化与冰温一致,随深度增加热通量降...
湖冰是气候变化的指示因子,全球气候变暖,对湖冰的生消过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青藏高原湖泊众多,冻结现象普遍,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最为敏感,但目前对于高原湖冰的热力过程研究较少,大气—湖冰—湖水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尚未明确,而青海湖作为青藏高原最大的湖泊,对高原气候及水资源平衡的影响尤为重要。因此在2022年2月5日开展青海湖冰封期湖泊气—冰—水原位观测试验,分析积雪、沙尘及裸冰面情况下的青海湖湖冰变化过程的差异。结果表明:2月处于湖冰发展平衡期,最大冰厚为36.5 cm,最大雪深10.4 cm,雪深的增加降低了冰厚生长速率;湖冰反照率早晚高,午时低,积雪覆盖时反照率最大为0.61,而沙尘及裸冰面情况下反照率分别降至0.27和0.16,太阳净辐射强度也随反照率变化相应改变;冰温随深度增加,温度升高,日变化幅度减小,对气温的敏感程度减弱;积雪会显著降低气温与冰温间的相关性,相关系数由裸冰面阶段的0.93降至0.34;积雪放大表层冰温对气温响应的滞后效应,滞后时间为73~169 min,而裸冰在太阳辐射强烈作用下,较气温提前97 min达到最大值;冰内垂向传导热通量的变化与冰温一致,随深度增加热通量降...
湖冰是气候变化的指示因子,全球气候变暖,对湖冰的生消过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青藏高原湖泊众多,冻结现象普遍,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最为敏感,但目前对于高原湖冰的热力过程研究较少,大气—湖冰—湖水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尚未明确,而青海湖作为青藏高原最大的湖泊,对高原气候及水资源平衡的影响尤为重要。因此在2022年2月5日开展青海湖冰封期湖泊气—冰—水原位观测试验,分析积雪、沙尘及裸冰面情况下的青海湖湖冰变化过程的差异。结果表明:2月处于湖冰发展平衡期,最大冰厚为36.5 cm,最大雪深10.4 cm,雪深的增加降低了冰厚生长速率;湖冰反照率早晚高,午时低,积雪覆盖时反照率最大为0.61,而沙尘及裸冰面情况下反照率分别降至0.27和0.16,太阳净辐射强度也随反照率变化相应改变;冰温随深度增加,温度升高,日变化幅度减小,对气温的敏感程度减弱;积雪会显著降低气温与冰温间的相关性,相关系数由裸冰面阶段的0.93降至0.34;积雪放大表层冰温对气温响应的滞后效应,滞后时间为73~169 min,而裸冰在太阳辐射强烈作用下,较气温提前97 min达到最大值;冰内垂向传导热通量的变化与冰温一致,随深度增加热通量降...
积雪是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气候变暖导致积雪面积正在减少,这一变化可能引发水资源分配不均以及生物多样性下降,进而影响当地的生活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近年来其水位快速变化,入湖径流受流域内积雪及其变化的影响,但青海湖流域积雪特征、变化及其影响原因尚不清晰。基于中国MODIS逐日无云500 m积雪面积产品数据集以及中国区域地面气象要素驱动数据集(China Meteorological Forcing Dataset, CMFD)的气温和降水数据,本文对青海湖流域积雪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年均积雪频次分布与海拔之间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随着海拔的降低,积雪频次也相应减少;同时受年均气温和年降水量的影响,其中,受年均气温显著偏相关影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青海湖北部和东部,受年降水量显著偏相关影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青海湖流域中部的布哈河中上游。(2)2001-2017年,青海湖流域和祁连山地区降水增加,但受两地区年均气温增长和年降雪量减少的影响,积雪面积减少。(3)青海湖流域和祁连山地区积雪面积年内变化较为相似,均呈双峰波...
积雪是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气候变暖导致积雪面积正在减少,这一变化可能引发水资源分配不均以及生物多样性下降,进而影响当地的生活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近年来其水位快速变化,入湖径流受流域内积雪及其变化的影响,但青海湖流域积雪特征、变化及其影响原因尚不清晰。基于中国MODIS逐日无云500 m积雪面积产品数据集以及中国区域地面气象要素驱动数据集(China Meteorological Forcing Dataset, CMFD)的气温和降水数据,本文对青海湖流域积雪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年均积雪频次分布与海拔之间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随着海拔的降低,积雪频次也相应减少;同时受年均气温和年降水量的影响,其中,受年均气温显著偏相关影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青海湖北部和东部,受年降水量显著偏相关影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青海湖流域中部的布哈河中上游。(2)2001-2017年,青海湖流域和祁连山地区降水增加,但受两地区年均气温增长和年降雪量减少的影响,积雪面积减少。(3)青海湖流域和祁连山地区积雪面积年内变化较为相似,均呈双峰波...
积雪是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气候变暖导致积雪面积正在减少,这一变化可能引发水资源分配不均以及生物多样性下降,进而影响当地的生活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近年来其水位快速变化,入湖径流受流域内积雪及其变化的影响,但青海湖流域积雪特征、变化及其影响原因尚不清晰。基于中国MODIS逐日无云500 m积雪面积产品数据集以及中国区域地面气象要素驱动数据集(China Meteorological Forcing Dataset, CMFD)的气温和降水数据,本文对青海湖流域积雪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年均积雪频次分布与海拔之间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随着海拔的降低,积雪频次也相应减少;同时受年均气温和年降水量的影响,其中,受年均气温显著偏相关影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青海湖北部和东部,受年降水量显著偏相关影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青海湖流域中部的布哈河中上游。(2)2001-2017年,青海湖流域和祁连山地区降水增加,但受两地区年均气温增长和年降雪量减少的影响,积雪面积减少。(3)青海湖流域和祁连山地区积雪面积年内变化较为相似,均呈双峰波...
铁路路基的安全性对保证铁路的安全运营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以青藏铁路环青海湖路段的监测资料及其他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该路段距青海湖较近且处于季节性冻土区等特点,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了以青海湖水位上升、气候条件、冻土类型、水毁类型、路基结构和工程表观病害为主要因素的青藏铁路环青海湖路段路基安全性评价体系,并对青藏铁路环青海湖路段部分路基进行安全性评价,研究结果为青藏铁路环青海湖路段的安全运营提供了保障。
铁路路基的安全性对保证铁路的安全运营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以青藏铁路环青海湖路段的监测资料及其他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该路段距青海湖较近且处于季节性冻土区等特点,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了以青海湖水位上升、气候条件、冻土类型、水毁类型、路基结构和工程表观病害为主要因素的青藏铁路环青海湖路段路基安全性评价体系,并对青藏铁路环青海湖路段部分路基进行安全性评价,研究结果为青藏铁路环青海湖路段的安全运营提供了保障。
铁路路基的安全性对保证铁路的安全运营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以青藏铁路环青海湖路段的监测资料及其他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该路段距青海湖较近且处于季节性冻土区等特点,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了以青海湖水位上升、气候条件、冻土类型、水毁类型、路基结构和工程表观病害为主要因素的青藏铁路环青海湖路段路基安全性评价体系,并对青藏铁路环青海湖路段部分路基进行安全性评价,研究结果为青藏铁路环青海湖路段的安全运营提供了保障。
高寒内陆河流域孕育的高寒湿地对气候变化敏感,极易受外部因素干扰并发生退化。及时准确的阐述高寒湿地面积变化特征及归因分析有助于提高兼具敏感性和脆弱性的高寒湿地资源保护和管理的科学性。青海湖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区和青藏高原脆弱生态系统典型区,也是国际重要湿地分布区之一。基于GEE云平台和2000—2023年长时间序列Landsat遥感影像,采用随机森林分类方法对青海湖流域高寒湿地进行分类,分析其面积变化特征,最后结合相关分析和随机森林特征变量重要性排序方法探讨青海湖流域高寒湿地面积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3年湿地分类的平均总体精度为88.45%(85.01%—92.63%),平均kappa系数为0.83(0.82—0.91),有效区分了湖泊、沼泽湿地和沼泽化草甸等高寒湿地类型。(2)研究期内青海湖流域湿地总面积增加了604.19 km2,其中沼泽湿地面积减少了228.21 km2,湖泊与沼泽化草甸面积分别增加了203.93 km2和628.47 km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