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表中检索

共检索到 8

在莫喀高铁沿线770余公里的季节性冻土区内,依据地貌单元、微地貌、地层岩性与水文地质条件等特征设置了14个监测场,对季节性冻土的岩性、密度、含水率、地下水位、地温、近地面气温及雪盖的厚度和密度进行了频率为10天1次,持续时间为7个月(2016年10月1日2017年4月26日)的监测,依据监测数据分析了莫喀高铁沿线季节性冻土的冻结融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莫喀高铁沿线季节性冻土区的雪盖主要存在于10月下旬至翌年4月,雪盖厚度为20.2~38.2cm,平均值为27.3cm,最大积雪厚度为25~60cm,平均值为44.4cm,出现在2月上、中旬;莫喀高铁沿线季节性冻土的起始冻结时间为11月中、下旬,全部消融时间在翌年3月上旬4月中旬之间,存活时间为100~165d,平均时间为122d;季节性冻土的冻结速率为0.27~1.20cm·d-1,平均为0.50cm·d-1,融化速率为0.27~2.52cm·d-1,平均为1.14cm·d-1;在土体的冻结期间,雪盖减小了地...

期刊论文 2018-07-26 DOI: 10.19818/j.cnki.1671-1637.2018.03.005

土壤温度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季节性冻土的冻融过程,进而影响融雪径流的产流机制,且往往是春洪发生的关键之所在,故深入研究土壤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天山北坡军塘河流域为研究区,采用定点对比连续观测的方法,利用2010年3月13日至4月1日融雪期观测到的雪盖和裸地两种不同下垫面的浅层(5,10,20,30,40cm)土壤温度气温资料,对比分析各层深度的土温变化情况、雪盖对其产生的影响及其与近地面气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雪盖对浅层土壤具有明显的绝热保温作用,由浅到深各层土温变化具有传递和延迟现象;土壤日温差也会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近地面气温与土壤温度存在较高的相关关系,土壤温度日变化表现为单峰单谷型波动。

期刊论文 2013-08-05

【中文摘要】本研究选择中国西北黑河上游为代表性流域。以云雪区分以及地形归一化模型消除地形影响为基础,通过使用CIVCO地形校正及NDSI阈值调整,发展了适合我国山区的MODIS雪盖产品算法。在MODIS雪覆盖比例产品算法S模型的基础上,发展了提取山区积雪覆盖比例的C模型。C模型的平均雪盖率、平均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都优于S模型,模型拟合的相关系数都在80%以上。在新的遥感制图方法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西北山区积雪以及融雪径流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并预测其变化趋势。应用地面台站观察资料,分析了1956-2008年中国西北山区气候变化状况与规律,模拟并情景分析了融雪径流的变化。结果表明:近50年来,黑河流域上游气候变暖的趋势相当明显。流域中三个代表性的气象台站,其气温分别上升了2.1℃,2.6℃,2.9℃。融雪径流量从1970年开始直到现在,有明显的增长。通过不同的假设情景分析发现,在气温上升的情势下,融雪径流峰值提前的幅度随气温增加的幅度而加大,但是单独的气温上升对融雪径流的总量并没有太大影响。模拟径流值随着降水的增加有显著的增加,而融雪径流发生并没有明显的提前。

2007-01

【中文摘要】对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活动层监测场地的原有观测资料,以及对在唐古拉冬克玛底流域等地的加强定位观测资料,利用3种对不同雪深的参数化方案对陆面水文过程模型VIC-3L中的积雪参数化方案的对比表明,模型对前期积雪累积厚度和积累时间非常敏感,但不同分层方案对改进模拟效果影响有限。对比表明,青藏公路沿线和疏勒河上游2007-2009年冬季积雪厚度很薄,并且空间分布极不均匀,这与最近其它研究也发现的以前可能过分夸大了青藏高原冬季积雪对气候的影响的认识不谋而合。结合遥感数据更准确的刻画单个格网内积雪的分布对改进陆面过程模型更为重要。通过在冬季土壤热物理参数的计算中引入含冰量及土壤盐度,提高了模式的模拟效果。对模型参数优化和不确定性的研究表明,建立各种优化算法的融合技术和法则,提高概率水文算法的效率和精度,以及集合预报是进一步减少模拟不确定性的发展方向。对MODIS卫星遥感反演的雪覆盖率的分析表明,祁连山区的积雪分布极不均匀。对区域降水和径流的分析表明,黄河上游径流变化受到较强的东亚季风的影响;新疆总径流分别于西北太平洋季风指数和西风指数存在显著的正负相关关系。

2007-01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8条  共8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