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季节性冻融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北方寒冷地区,是土壤水分时空分布剧烈变化的关键影响因素。雪水当量对积雪及冻土融化后土壤含水量有明显指示作用,对土壤墒情监测、预估和备春耕生产有指导作用。掌握季节性冻融过程中雪水当量、土壤水分状况和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全球环境变化观测卫星(GCOM-W1),分析并监测黑龙江省大豆、玉米、水稻产区的雪水当量和土壤含水量,空间分辨率为1 km。结果表明:2022年3月中下旬雪水当量高于历史平均,积雪积累丰富;4月初积雪迅速消融,雪水当量迅速减小,黑龙江省西北、东北和南部农区雪水当量在3月下旬和4月上旬高于历史同期,后逐渐与历史持平。2022年3—4月上旬,土壤含水量增高,变化趋势与雪水当量相反;3月下旬西部农区土壤含水率高于历史同期;4月上旬西部和东部大部分农区高于历史同期,4月中旬松嫩平原西部和三江平原中西部农区大风增温,失墒明显,部分农区土壤含水率低于2021年,但与近9a平均比仍持平或偏高。主要粮食产区雪水当量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即随着积雪融化,土壤含水量数值迅速增加;三种主要作物中,大豆产区随雪水当量减小,对土壤含水量影响最为显著。
土壤季节性冻融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北方寒冷地区,是土壤水分时空分布剧烈变化的关键影响因素。雪水当量对积雪及冻土融化后土壤含水量有明显指示作用,对土壤墒情监测、预估和备春耕生产有指导作用。掌握季节性冻融过程中雪水当量、土壤水分状况和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全球环境变化观测卫星(GCOM-W1),分析并监测黑龙江省大豆、玉米、水稻产区的雪水当量和土壤含水量,空间分辨率为1 km。结果表明:2022年3月中下旬雪水当量高于历史平均,积雪积累丰富;4月初积雪迅速消融,雪水当量迅速减小,黑龙江省西北、东北和南部农区雪水当量在3月下旬和4月上旬高于历史同期,后逐渐与历史持平。2022年3—4月上旬,土壤含水量增高,变化趋势与雪水当量相反;3月下旬西部农区土壤含水率高于历史同期;4月上旬西部和东部大部分农区高于历史同期,4月中旬松嫩平原西部和三江平原中西部农区大风增温,失墒明显,部分农区土壤含水率低于2021年,但与近9a平均比仍持平或偏高。主要粮食产区雪水当量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即随着积雪融化,土壤含水量数值迅速增加;三种主要作物中,大豆产区随雪水当量减小,对土壤含水量影响最为显著。
土壤季节性冻融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北方寒冷地区,是土壤水分时空分布剧烈变化的关键影响因素。雪水当量对积雪及冻土融化后土壤含水量有明显指示作用,对土壤墒情监测、预估和备春耕生产有指导作用。掌握季节性冻融过程中雪水当量、土壤水分状况和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全球环境变化观测卫星(GCOM-W1),分析并监测黑龙江省大豆、玉米、水稻产区的雪水当量和土壤含水量,空间分辨率为1 km。结果表明:2022年3月中下旬雪水当量高于历史平均,积雪积累丰富;4月初积雪迅速消融,雪水当量迅速减小,黑龙江省西北、东北和南部农区雪水当量在3月下旬和4月上旬高于历史同期,后逐渐与历史持平。2022年3—4月上旬,土壤含水量增高,变化趋势与雪水当量相反;3月下旬西部农区土壤含水率高于历史同期;4月上旬西部和东部大部分农区高于历史同期,4月中旬松嫩平原西部和三江平原中西部农区大风增温,失墒明显,部分农区土壤含水率低于2021年,但与近9a平均比仍持平或偏高。主要粮食产区雪水当量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即随着积雪融化,土壤含水量数值迅速增加;三种主要作物中,大豆产区随雪水当量减小,对土壤含水量影响最为显著。
土壤季节性冻融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北方寒冷地区,是土壤水分时空分布剧烈变化的关键影响因素。雪水当量对积雪及冻土融化后土壤含水量有明显指示作用,对土壤墒情监测、预估和备春耕生产有指导作用。掌握季节性冻融过程中雪水当量、土壤水分状况和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全球环境变化观测卫星(GCOM-W1),分析并监测黑龙江省大豆、玉米、水稻产区的雪水当量和土壤含水量,空间分辨率为1 km。结果表明:2022年3月中下旬雪水当量高于历史平均,积雪积累丰富;4月初积雪迅速消融,雪水当量迅速减小,黑龙江省西北、东北和南部农区雪水当量在3月下旬和4月上旬高于历史同期,后逐渐与历史持平。2022年3—4月上旬,土壤含水量增高,变化趋势与雪水当量相反;3月下旬西部农区土壤含水率高于历史同期;4月上旬西部和东部大部分农区高于历史同期,4月中旬松嫩平原西部和三江平原中西部农区大风增温,失墒明显,部分农区土壤含水率低于2021年,但与近9a平均比仍持平或偏高。主要粮食产区雪水当量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即随着积雪融化,土壤含水量数值迅速增加;三种主要作物中,大豆产区随雪水当量减小,对土壤含水量影响最为显著。
针对高寒和干旱极端生态环境水循环变化对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性,需要开展水循环关键参量监测设备与技术研究。本文重点围绕水循环关键参量野外原位/移动/非接触式、自动、稳定监测等技术难点,开展了一系列监测生态系统水-土-气-冰-雪的关键参量的新技术设备研究。通过构建基于物联网的天地一体化生态系统监测体系,打破行业技术壁垒,促进工程技术、地质学、计算机科学等不同领域的跨学科合作,共同开展极端生态环境水循环关键参量监测技术研究与创新,并将实现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大范围、全天候、立体化监测,对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促进并实现我国生态监测技术的综合应用和发展。
针对高寒和干旱极端生态环境水循环变化对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性,需要开展水循环关键参量监测设备与技术研究。本文重点围绕水循环关键参量野外原位/移动/非接触式、自动、稳定监测等技术难点,开展了一系列监测生态系统水-土-气-冰-雪的关键参量的新技术设备研究。通过构建基于物联网的天地一体化生态系统监测体系,打破行业技术壁垒,促进工程技术、地质学、计算机科学等不同领域的跨学科合作,共同开展极端生态环境水循环关键参量监测技术研究与创新,并将实现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大范围、全天候、立体化监测,对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促进并实现我国生态监测技术的综合应用和发展。
针对高寒和干旱极端生态环境水循环变化对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性,需要开展水循环关键参量监测设备与技术研究。本文重点围绕水循环关键参量野外原位/移动/非接触式、自动、稳定监测等技术难点,开展了一系列监测生态系统水-土-气-冰-雪的关键参量的新技术设备研究。通过构建基于物联网的天地一体化生态系统监测体系,打破行业技术壁垒,促进工程技术、地质学、计算机科学等不同领域的跨学科合作,共同开展极端生态环境水循环关键参量监测技术研究与创新,并将实现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大范围、全天候、立体化监测,对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促进并实现我国生态监测技术的综合应用和发展。
基于第六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的模式模拟数据和欧洲宇航局GlobSnow卫星遥感雪水当量(Snow Water Equivalent, SWE)资料,评估了CMIP6耦合模式对1981~2014年欧亚大陆冬季SWE的模拟能力,并应用多模式集合平均结果预估了21世纪欧亚大陆SWE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CMIP6耦合模式对冬季欧亚大陆中高纬度SWE空间分布具有较好的再现能力,能模拟出欧亚大陆中高纬度SWE的主要分布特征;耦合模式对SWE变化趋势及经验正交函数主要模态特征的模拟能力存在较大差异,但多模式集合能提高模式对SWE变化趋势和主要时空变化特征的模拟能力;此外,多模式集合结果对欧亚大陆冬季SWE与降水、气温的关系也有较好的再现能力。预估结果表明,21世纪欧亚大陆东北大部分地区的SWE均要高于基准期(1995~2014年),而90°E以西的欧洲大陆SWE基本上呈现减少的特征;21世纪早期,4种不同排放情景下积雪变化的差异不大,但21世纪后期积雪变化的幅度差异较大,而且排放越高积雪变化的幅度越大,模式不确定性也越大;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欧亚大陆冬季未来积雪变化特征的空间分布与全球变...
基于第六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的模式模拟数据和欧洲宇航局GlobSnow卫星遥感雪水当量(Snow Water Equivalent, SWE)资料,评估了CMIP6耦合模式对1981~2014年欧亚大陆冬季SWE的模拟能力,并应用多模式集合平均结果预估了21世纪欧亚大陆SWE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CMIP6耦合模式对冬季欧亚大陆中高纬度SWE空间分布具有较好的再现能力,能模拟出欧亚大陆中高纬度SWE的主要分布特征;耦合模式对SWE变化趋势及经验正交函数主要模态特征的模拟能力存在较大差异,但多模式集合能提高模式对SWE变化趋势和主要时空变化特征的模拟能力;此外,多模式集合结果对欧亚大陆冬季SWE与降水、气温的关系也有较好的再现能力。预估结果表明,21世纪欧亚大陆东北大部分地区的SWE均要高于基准期(1995~2014年),而90°E以西的欧洲大陆SWE基本上呈现减少的特征;21世纪早期,4种不同排放情景下积雪变化的差异不大,但21世纪后期积雪变化的幅度差异较大,而且排放越高积雪变化的幅度越大,模式不确定性也越大;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欧亚大陆冬季未来积雪变化特征的空间分布与全球变...
基于第六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的模式模拟数据和欧洲宇航局GlobSnow卫星遥感雪水当量(Snow Water Equivalent, SWE)资料,评估了CMIP6耦合模式对1981~2014年欧亚大陆冬季SWE的模拟能力,并应用多模式集合平均结果预估了21世纪欧亚大陆SWE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CMIP6耦合模式对冬季欧亚大陆中高纬度SWE空间分布具有较好的再现能力,能模拟出欧亚大陆中高纬度SWE的主要分布特征;耦合模式对SWE变化趋势及经验正交函数主要模态特征的模拟能力存在较大差异,但多模式集合能提高模式对SWE变化趋势和主要时空变化特征的模拟能力;此外,多模式集合结果对欧亚大陆冬季SWE与降水、气温的关系也有较好的再现能力。预估结果表明,21世纪欧亚大陆东北大部分地区的SWE均要高于基准期(1995~2014年),而90°E以西的欧洲大陆SWE基本上呈现减少的特征;21世纪早期,4种不同排放情景下积雪变化的差异不大,但21世纪后期积雪变化的幅度差异较大,而且排放越高积雪变化的幅度越大,模式不确定性也越大;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欧亚大陆冬季未来积雪变化特征的空间分布与全球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