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68

利用2018—2023年贵州高原北侧冬季降雪滴谱数据,采用统计方法对比分析雨滴谱和雪滴谱的粒子数目、粒子直径和下落速度的分布特征,研究降雪量、积雪深度与粒子相态、粒子数目、粒子尺度的变化趋势一致性,检验粒子体积反演降雪量、积雪深度算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1)雪滴谱直径谱宽分布在5~15 mm之间,平均直径谱宽>8 mm,属于宽谱降水类型;雨滴谱直径谱宽分布在1~5 mm之间,平均直径谱宽小于3 mm,属于窄谱降水类型。(2)大多数雪粒子分布在速度谱宽<5 m·s-1以下的区域内,这是由雪粒子形状偏平、密度较小、尺度较大而导致。(3)降雪量反演结果与实测结果的一致性和相关性均优于积雪深度反演,这与环境温度作用下的降水相态转化、积雪融化速率有关。(4)把粒子数占比、粒子速度谱宽作为冬季降雪天气类型识别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降雪粒子下落至地面的起止时间和粒子数目可以直观反映整个降雪天气过程的演变特征。

期刊论文 2025-07-01 DOI: 10.19517/j.1671-6345.20240181

利用2018—2023年贵州高原北侧冬季降雪滴谱数据,采用统计方法对比分析雨滴谱和雪滴谱的粒子数目、粒子直径和下落速度的分布特征,研究降雪量、积雪深度与粒子相态、粒子数目、粒子尺度的变化趋势一致性,检验粒子体积反演降雪量、积雪深度算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1)雪滴谱直径谱宽分布在5~15 mm之间,平均直径谱宽>8 mm,属于宽谱降水类型;雨滴谱直径谱宽分布在1~5 mm之间,平均直径谱宽小于3 mm,属于窄谱降水类型。(2)大多数雪粒子分布在速度谱宽<5 m·s-1以下的区域内,这是由雪粒子形状偏平、密度较小、尺度较大而导致。(3)降雪量反演结果与实测结果的一致性和相关性均优于积雪深度反演,这与环境温度作用下的降水相态转化、积雪融化速率有关。(4)把粒子数占比、粒子速度谱宽作为冬季降雪天气类型识别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降雪粒子下落至地面的起止时间和粒子数目可以直观反映整个降雪天气过程的演变特征。

期刊论文 2025-07-01 DOI: 10.19517/j.1671-6345.20240181

积雪是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气候变暖导致积雪面积正在减少,这一变化可能引发水资源分配不均以及生物多样性下降,进而影响当地的生活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近年来其水位快速变化,入湖径流受流域内积雪及其变化的影响,但青海湖流域积雪特征、变化及其影响原因尚不清晰。基于中国MODIS逐日无云500 m积雪面积产品数据集以及中国区域地面气象要素驱动数据集(China Meteorological Forcing Dataset, CMFD)的气温和降水数据,本文对青海湖流域积雪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年均积雪频次分布与海拔之间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随着海拔的降低,积雪频次也相应减少;同时受年均气温和年降水量的影响,其中,受年均气温显著偏相关影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青海湖北部和东部,受年降水量显著偏相关影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青海湖流域中部的布哈河中上游。(2)2001-2017年,青海湖流域和祁连山地区降水增加,但受两地区年均气温增长和年降雪量减少的影响,积雪面积减少。(3)青海湖流域和祁连山地区积雪面积年内变化较为相似,均呈双峰波...

期刊论文 2025-05-21

积雪是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气候变暖导致积雪面积正在减少,这一变化可能引发水资源分配不均以及生物多样性下降,进而影响当地的生活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近年来其水位快速变化,入湖径流受流域内积雪及其变化的影响,但青海湖流域积雪特征、变化及其影响原因尚不清晰。基于中国MODIS逐日无云500 m积雪面积产品数据集以及中国区域地面气象要素驱动数据集(China Meteorological Forcing Dataset, CMFD)的气温和降水数据,本文对青海湖流域积雪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年均积雪频次分布与海拔之间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随着海拔的降低,积雪频次也相应减少;同时受年均气温和年降水量的影响,其中,受年均气温显著偏相关影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青海湖北部和东部,受年降水量显著偏相关影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青海湖流域中部的布哈河中上游。(2)2001-2017年,青海湖流域和祁连山地区降水增加,但受两地区年均气温增长和年降雪量减少的影响,积雪面积减少。(3)青海湖流域和祁连山地区积雪面积年内变化较为相似,均呈双峰波...

期刊论文 2025-05-21

积雪是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气候变暖导致积雪面积正在减少,这一变化可能引发水资源分配不均以及生物多样性下降,进而影响当地的生活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近年来其水位快速变化,入湖径流受流域内积雪及其变化的影响,但青海湖流域积雪特征、变化及其影响原因尚不清晰。基于中国MODIS逐日无云500 m积雪面积产品数据集以及中国区域地面气象要素驱动数据集(China Meteorological Forcing Dataset, CMFD)的气温和降水数据,本文对青海湖流域积雪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年均积雪频次分布与海拔之间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随着海拔的降低,积雪频次也相应减少;同时受年均气温和年降水量的影响,其中,受年均气温显著偏相关影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青海湖北部和东部,受年降水量显著偏相关影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青海湖流域中部的布哈河中上游。(2)2001-2017年,青海湖流域和祁连山地区降水增加,但受两地区年均气温增长和年降雪量减少的影响,积雪面积减少。(3)青海湖流域和祁连山地区积雪面积年内变化较为相似,均呈双峰波...

期刊论文 2025-05-21

利用吉林省区域气象站、降水现象仪、人工加密积雪深度观测资料和NCEP 1°×1°逐6 h再分析资料,对吉林省2021年11月6—11日一次罕见雨雪天气过程的积雪特征及温度和风对积雪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天气过程吉林省平均降雪含水比为1.11 cm·mm-1,东、西部差异明显。降雪量为中雪及以下时降雪含水比随降雪量增大而增大,降雪量为中雪以上时降雪含水比随降雪量增大而减小。高空温度、湿度和垂直速度配置不同导致冰晶形状不同,进而影响积雪深度和降雪含水比。降雪含水比随平均气温升高呈减小趋势,当平均气温高于-4℃时,降雪含水比小于1.5 cm·mm-1。地面出现有效积雪需要0 cm地温低于0℃。当风速大于5.2 m·s-1以后随着风速增大降雪含水比减小,降雪含水比极值多出现在3级风以下。

期刊论文 2024-12-10

利用吉林省区域气象站、降水现象仪、人工加密积雪深度观测资料和NCEP 1°×1°逐6 h再分析资料,对吉林省2021年11月6—11日一次罕见雨雪天气过程的积雪特征及温度和风对积雪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天气过程吉林省平均降雪含水比为1.11 cm·mm-1,东、西部差异明显。降雪量为中雪及以下时降雪含水比随降雪量增大而增大,降雪量为中雪以上时降雪含水比随降雪量增大而减小。高空温度、湿度和垂直速度配置不同导致冰晶形状不同,进而影响积雪深度和降雪含水比。降雪含水比随平均气温升高呈减小趋势,当平均气温高于-4℃时,降雪含水比小于1.5 cm·mm-1。地面出现有效积雪需要0 cm地温低于0℃。当风速大于5.2 m·s-1以后随着风速增大降雪含水比减小,降雪含水比极值多出现在3级风以下。

期刊论文 2024-12-10

设施农业是冬季“菜篮子”稳产保供的重要支撑,但由于强降雪等灾害天气具有不确定性和增发性,给设施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威胁,一旦受灾将给农业经营主体带来巨大经济损失。该文以荣成市强降雪天气为例,通过调研访谈、座谈交流、实地察看等方式,探究了设施农业受灾原因,并总结了一套全周期防灾减灾措施,旨在提高当地设施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期刊论文 2024-09-05 DOI: 10.16815/j.cnki.11-5436/s.2024.18.034

设施农业是冬季“菜篮子”稳产保供的重要支撑,但由于强降雪等灾害天气具有不确定性和增发性,给设施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威胁,一旦受灾将给农业经营主体带来巨大经济损失。该文以荣成市强降雪天气为例,通过调研访谈、座谈交流、实地察看等方式,探究了设施农业受灾原因,并总结了一套全周期防灾减灾措施,旨在提高当地设施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期刊论文 2024-09-05 DOI: 10.16815/j.cnki.11-5436/s.2024.18.034

天山是我国干旱地区季节性积雪发育具有代表性的山地,降雪和积雪分布以及其特性与特定的山文、地形、植被、气候等因素有关,国道312线天山果子沟段的降雪与积雪状况在天山山地生态系统中具有代表性。文章对此路段的山坡降雪和积雪进行了调查分析,可用于在夏季预测冬季积雪条件,能够估算相应的冬季积雪情况,为防治雪崩等雪害灾害的发生提供可靠资料,帮助天山地区道路建设。

期刊论文 2024-07-26
  • 首页
  • 1
  • 2
  • 3
  • 4
  • 5
  • 6
  • 7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68条,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