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电线路工程现已成为我国冻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发现,在世界各冻土大国输电线路的建设中,俄罗斯在多年冻土区输电线路建设历史最长,累积长度约接近10万公里,电压等级主要为220 kV和500 kV;在环境变化条件下,各国工程建设中均发现冻胀融沉、冻拔问题、不良冻土现象等冻融灾害对对塔基稳定性造成的严重影响;鉴于输电线路点线工程特性,可充分结合冻土发育规律、合理选线和设置杆塔,有效减少冻融灾害发生;桩基础是多年冻土区较为通用的塔基形式,冬季施工是重要的选择原则;热管等工程措施的采用是减少冻融灾害和维护塔基稳定性的有效途径。
中俄原油管道作为我国四大能源战略通道之一,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优化油品供输格局、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和深化中俄战略合作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中俄原油管道沿线冻土灾害和环境问题,文章提出了"控制融化"的冻土调控原则和成套的冻土灾害防控技术,为中俄原油管道的绿色建设和安全运营提供重要保障。研究成果可为国内外多年冻土区类似工程的建设提供参考,并将为冻土工程、管道运输等领域学科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由于常年性的冻土,我国高原地区的公路路基出现热平衡失调,公路路基变形问题非常严重。针对高原多年冻土地区的公路施工特点,以及冻土的定义、特点,从冻土地区冻胀性、融沉性以及冻融过程方面进行,对多年新疆冻土地区的公路路基情况展开具体的实地考察,由此提出相应的有效控制策略。
本文针对季节冻土区渠系工程阐述冻害破坏的类型,分析冻害破坏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季节性冻土地区的渠道冻胀破坏非常严重。"冻土-衬砌结构"作用机制属于复杂的高度非线性问题,这使得数值计算在渠道结构设计和优化方面应用缓慢。本文提出了一种简化算法,该算法采用"初始位移法"模拟法向冻胀力,并通过定义摩尔库伦摩擦单元模拟冻土与结构之间的冻结摩擦作用。随后建立了渠道结构优化数学模型,基于APDL语言的二次开发建立了渠道有限元参数化模型,选取实际工程采用一阶算法进行了结构优化。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实用,其计算结果与渠道实际破坏特征相符,可以用于渠道抗冻胀结构计算与设计;在最不利气象和水文地质条件下,结构优化后的断面可以保证渠道不产生裂缝,运行更安全;与传统的按照规范设计的断面对比,可降低6.7%的工程造价,对于整个灌区效益明显。
当今时期,由于我们国家西部冻土地区的高压传送电路工程正在大面积的铺开,与其工程建设紧密相连的基础建设冻土情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怎样合理摆布好建设工地中存在的常年型冻土问题和传送电路的工程建设问题之间的关系,已构成如今传送电路工程建设中的重点问题之一。笔者在此重点针对常年型冻土地区传送电路工程建设中所面临的冻融性缺陷,以及应对策略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及探讨。
中俄原油管道起自俄罗斯斯科沃罗季诺,到达中国大庆安岭,管道在俄罗斯境内长达70公里,中国境内长达960公里,其中,450公里的地段处于融区,其余510公里的输油管道穿越冻土。由于管道沿线多年的冻土环境存在着严重的地质问题,威胁输油管道的安全。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相应的解决对策。
从施工角度描述了冻土区水力冲填的经验,分析了施工方法选择的主要方面(包括多年冻土施工方法-原理一和冻土活动的施工方法-原理二)。水力冲填厚度的变化对建成区冻土环境的影响已经呈现。基础工程的功能已被广泛认可。提出了全面的水文地质监测,以检测地基的土热和机械状态,对雅库茨克新发展区域的冻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青海省柴达铁路施工模块的分析,更有利于进行青藏铁路冻土地区施工经验的分析,保证冻土地区的桥梁工程问题的解决,这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做好冻土区的桥梁桩基施工工作,保证其工程质量提升的健全,更有利于现阶段技术问题的解决。
面对我国多年冻土区高速公路建设规划和需求,文章从路基传热过程、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工程措施降温效能等方面对多年冻土区高速公路建设所面临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与青藏铁路和青藏普通公路相比,多年冻土区高速公路修筑后,路基吸热强度将成倍提高、更多的热量将向路基中心部位聚集且难以扩散,导致冻土退化速率和范围的增加.现有保护冻土的典型工程措施在高速公路条件下的应用均存在降温效能不足、整体和均匀降温困难,以及易导致纵向裂缝、不均匀沉降等工程病害问题,而通过采用分离式修筑或通过有针对性的新型工程措施的有效研发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