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1

为解决内蒙古自治区不同蔬菜类型日光温室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利用全区119个观测站1991—2020年的地面气象资料,基于内蒙古自治区日光温室叶菜和果菜的生长需求,结合生产季节关键气象要素分析及低温冷害、风灾、雪灾等气象灾害指标研究,筛选出冬季低温日数、日光温室生产季节的日照时数、阴天日数、极端最低气温、风灾日数、积雪日数作为气候区划指标,采用加权求和方法分析不同坡度(35°和40°)日光温室叶菜类和果菜类综合气候适宜性指标、等级和区划。结果表明:35°叶菜、35°果菜、40°叶菜、40°果菜的气候适宜性区划等级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叶菜类较果菜类在同一地区的日光温室气候适宜性更高。坡度越大,风灾指标越低、雪灾指标越高。受风灾和雪灾影响程度不同的地区,气候适宜性也不同,研究区东北部主要受雪灾影响,40°坡度的气候适宜性更高;东南部受风灾影响更大,35°坡度的气候适宜性更高。阿拉善盟、河套灌区、土默川平原、鄂尔多斯市大部、燕山丘陵区东南部、西辽河平原南部等地区,光热资源匹配良好,风雪灾风险最低,为日光温室最适宜区,也是当前和未来设施农业重点发展区域;内蒙古东北部的大兴安岭沿麓地区,光温资源匮乏...

期刊论文 2023-05-24 DOI: 10.13287/j.1001-9332.202305.027

为解决内蒙古自治区不同蔬菜类型日光温室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利用全区119个观测站1991—2020年的地面气象资料,基于内蒙古自治区日光温室叶菜和果菜的生长需求,结合生产季节关键气象要素分析及低温冷害、风灾、雪灾等气象灾害指标研究,筛选出冬季低温日数、日光温室生产季节的日照时数、阴天日数、极端最低气温、风灾日数、积雪日数作为气候区划指标,采用加权求和方法分析不同坡度(35°和40°)日光温室叶菜类和果菜类综合气候适宜性指标、等级和区划。结果表明:35°叶菜、35°果菜、40°叶菜、40°果菜的气候适宜性区划等级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叶菜类较果菜类在同一地区的日光温室气候适宜性更高。坡度越大,风灾指标越低、雪灾指标越高。受风灾和雪灾影响程度不同的地区,气候适宜性也不同,研究区东北部主要受雪灾影响,40°坡度的气候适宜性更高;东南部受风灾影响更大,35°坡度的气候适宜性更高。阿拉善盟、河套灌区、土默川平原、鄂尔多斯市大部、燕山丘陵区东南部、西辽河平原南部等地区,光热资源匹配良好,风雪灾风险最低,为日光温室最适宜区,也是当前和未来设施农业重点发展区域;内蒙古东北部的大兴安岭沿麓地区,光温资源匮乏...

期刊论文 2023-05-24 DOI: 10.13287/j.1001-9332.202305.027

青藏高原输电线路工程人为水土流失具有区域独特性。以青海格尔木至西藏拉萨±400kV直流联网工程为例,对青藏高原输电线路工程典型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人工促进自然修复是冻土区线性工程水土保持措施布设的新理念,各扰动地貌单元水土保持措施布设应坚持近自然生态修复原理以及生态工程优先、最小面积扰动和最短时间扰动原则;输电线路工程水土保持措施体系按主体工程区、牵张场、取土场、弃渣场和生产生活临时区5个扰动地貌单元布设,电力塔基区护坡主要有平地型回字形、缓坡型竹节式水平阶、陡坡型鱼鳞坑配植藤本植物工程,植被混凝土生态护坡挂网可防止扰动区土壤流失和冻土融化,土壤流失控制比为1.04,弃渣场柔性生态挡土墙可保持冻土的稳定性,植物成活率达90%以上;讨论了青藏高原冻土区水土保持措施布设特点及线性工程热融作用的防治措施。研究结果可为青藏高原输电线路工程或高寒区类似工程不同扰动地貌单元水土保持措施布设提供参考。

期刊论文 2023-04-10 DOI: 10.13448/j.cnki.jalre.2023.125

青藏高原输电线路工程人为水土流失具有区域独特性。以青海格尔木至西藏拉萨±400kV直流联网工程为例,对青藏高原输电线路工程典型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人工促进自然修复是冻土区线性工程水土保持措施布设的新理念,各扰动地貌单元水土保持措施布设应坚持近自然生态修复原理以及生态工程优先、最小面积扰动和最短时间扰动原则;输电线路工程水土保持措施体系按主体工程区、牵张场、取土场、弃渣场和生产生活临时区5个扰动地貌单元布设,电力塔基区护坡主要有平地型回字形、缓坡型竹节式水平阶、陡坡型鱼鳞坑配植藤本植物工程,植被混凝土生态护坡挂网可防止扰动区土壤流失和冻土融化,土壤流失控制比为1.04,弃渣场柔性生态挡土墙可保持冻土的稳定性,植物成活率达90%以上;讨论了青藏高原冻土区水土保持措施布设特点及线性工程热融作用的防治措施。研究结果可为青藏高原输电线路工程或高寒区类似工程不同扰动地貌单元水土保持措施布设提供参考。

期刊论文 2023-04-10 DOI: 10.13448/j.cnki.jalre.2023.125

积雪资源深刻影响着滑雪旅游的发展与布局,刻画中国积雪资源时空特征,识别旅游开发关键区,对中国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Mann-Kendall突变检验、热点分析、重要-感知实绩分析(IPA)等方法刻画中国1979—2020年积雪资源时空演变特征,构建资源稳定性-旅游开发适宜性指标体系,识别中国滑雪旅游开发关键区。结果表明:(1)中国积雪资源过去40年变化可划为3个阶段,1980—1995年(Ⅰ)积雪资源下降,1995—2010年(Ⅱ)增加,2010—2020年(Ⅲ)下降。在空间上,变化面积呈现Ⅰ-Ⅱ(33.2%)>Ⅱ-Ⅲ(31.1%)>Ⅰ-Ⅲ(29.3%)的特征;(2)中国积雪资源在月尺度上,1—3月(Ⅰ)积雪资源基本维持稳定,3—10月(Ⅱ)显著下降,10—12月(Ⅲ)恢复。在空间上,变化面积呈Ⅰ-Ⅲ(30.3%)>Ⅱ-Ⅲ(28.3%)>Ⅰ-Ⅱ(26.8%)的变化规律;(3)中国境内滑雪旅游开发极关键区面积占比为4.90%、关键区为11.69%、一般区为31.57%、不关键区为25.73%、极不关键区为26.11%,总体来看中国境内85%的区域不...

期刊论文 2023-02-16

积雪资源深刻影响着滑雪旅游的发展与布局,刻画中国积雪资源时空特征,识别旅游开发关键区,对中国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Mann-Kendall突变检验、热点分析、重要-感知实绩分析(IPA)等方法刻画中国1979—2020年积雪资源时空演变特征,构建资源稳定性-旅游开发适宜性指标体系,识别中国滑雪旅游开发关键区。结果表明:(1)中国积雪资源过去40年变化可划为3个阶段,1980—1995年(Ⅰ)积雪资源下降,1995—2010年(Ⅱ)增加,2010—2020年(Ⅲ)下降。在空间上,变化面积呈现Ⅰ-Ⅱ(33.2%)>Ⅱ-Ⅲ(31.1%)>Ⅰ-Ⅲ(29.3%)的特征;(2)中国积雪资源在月尺度上,1—3月(Ⅰ)积雪资源基本维持稳定,3—10月(Ⅱ)显著下降,10—12月(Ⅲ)恢复。在空间上,变化面积呈Ⅰ-Ⅲ(30.3%)>Ⅱ-Ⅲ(28.3%)>Ⅰ-Ⅱ(26.8%)的变化规律;(3)中国境内滑雪旅游开发极关键区面积占比为4.90%、关键区为11.69%、一般区为31.57%、不关键区为25.73%、极不关键区为26.11%,总体来看中国境内85%的区域不...

期刊论文 2023-02-16

受全球气候不断变暖的影响,冰川退缩速度加快,加之冰川资源开发不当,加快了旅游活动对于冰川景观的破坏,亟需建立一套定量化评估工具指导冰川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本文遴选出区域旅游资源、冰川自然环境、服务设施支持、市场需求4个因子构建冰川旅游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模型,并运用德尔菲法、AHP法确定因子权重,结合GIS分析技术,以西藏自治区为例提出了冰川旅游资源开发适宜性的空间分区方法,以期为冰川旅游资源合理开发、科学管理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研究发现:(1)影响冰川旅游资源开发适宜性方面,冰川资源禀赋、生态脆弱性、旅游资源组合所占权重较高,市场需求相关因子的权重较小。(2)西藏冰川旅游资源开发区域可划分为适宜开发区、较适宜开发区、勉强适宜开发区和不适宜开发区,所占面积分别为5.39%、9.76%、15.28%、69.57%;(3)选取5条代表性冰川对模型合理性进行检验,证明该模型具有合理性,在指标多维性和综合性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有效性。

期刊论文 2022-06-09

受全球气候不断变暖的影响,冰川退缩速度加快,加之冰川资源开发不当,加快了旅游活动对于冰川景观的破坏,亟需建立一套定量化评估工具指导冰川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本文遴选出区域旅游资源、冰川自然环境、服务设施支持、市场需求4个因子构建冰川旅游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模型,并运用德尔菲法、AHP法确定因子权重,结合GIS分析技术,以西藏自治区为例提出了冰川旅游资源开发适宜性的空间分区方法,以期为冰川旅游资源合理开发、科学管理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研究发现:(1)影响冰川旅游资源开发适宜性方面,冰川资源禀赋、生态脆弱性、旅游资源组合所占权重较高,市场需求相关因子的权重较小。(2)西藏冰川旅游资源开发区域可划分为适宜开发区、较适宜开发区、勉强适宜开发区和不适宜开发区,所占面积分别为5.39%、9.76%、15.28%、69.57%;(3)选取5条代表性冰川对模型合理性进行检验,证明该模型具有合理性,在指标多维性和综合性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有效性。

期刊论文 2022-06-09

以中国工程地质调查工作任务的转变作为切入点,归纳了几种常见的工程地质评价,包括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工程地质适宜性评价以及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等,创新性提出了广义工程地质评价。通过分析相关文献,列举出工程地质评价常用的3类方法:利用指标权重的评价法、聚类分析法以及BP神经网络法,分析了各类方法的适用条件与优缺点。梳理了冻土地区、黄土地区、红层地区以及岩溶地区4类特殊地区工程地质评价特点、评价内容以及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工程地质评价尚未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评价结果量化程度不高、评价的创新性不强以及评价过程中过于依赖计算机技术等问题。最终提出了工程地质评价工作应突出综合性、加强融合性、提升实用性的合理化建议。

期刊论文 2021-07-23

以中国工程地质调查工作任务的转变作为切入点,归纳了几种常见的工程地质评价,包括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工程地质适宜性评价以及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等,创新性提出了广义工程地质评价。通过分析相关文献,列举出工程地质评价常用的3类方法:利用指标权重的评价法、聚类分析法以及BP神经网络法,分析了各类方法的适用条件与优缺点。梳理了冻土地区、黄土地区、红层地区以及岩溶地区4类特殊地区工程地质评价特点、评价内容以及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工程地质评价尚未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评价结果量化程度不高、评价的创新性不强以及评价过程中过于依赖计算机技术等问题。最终提出了工程地质评价工作应突出综合性、加强融合性、提升实用性的合理化建议。

期刊论文 2021-07-23
  • 首页
  • 1
  • 2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11条,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