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高分等卫星遥感数据提取达古冰川面积及2016—2020年逐月气温和降水实测资料,基于突变检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探究达古冰川面积变化与气温、降水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达古冰川2001—2021年面积逐渐萎缩,年变化率为﹣3.915%;气温整体呈上升趋势,降水变化平缓,但降水分布趋于集中,极端降水情况增多;达古冰川面积变化是长时间序列累积的结果,因气象数据量较少,暂未发现与气温、降水的强相关性。
利用高分等卫星遥感数据提取达古冰川面积及2016—2020年逐月气温和降水实测资料,基于突变检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探究达古冰川面积变化与气温、降水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达古冰川2001—2021年面积逐渐萎缩,年变化率为﹣3.915%;气温整体呈上升趋势,降水变化平缓,但降水分布趋于集中,极端降水情况增多;达古冰川面积变化是长时间序列累积的结果,因气象数据量较少,暂未发现与气温、降水的强相关性。
分析冰川中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的迁移转化特征是评估冰川消融对下游生态环境效应的重要依据,但冰川表层雪中DOM在冬春季节的迁移转化特征尚不明确。本文以达古冰川冬春季节表层雪和春季冰川径流为研究对象,使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对表层雪和径流中DOM进行分子层次表征。结果显示:达古冰川冬春季节表层雪中DOM化学组成非常丰富,主要包括脂类、多肽类、不饱和烃类,还含有少量的酚类、多环芳烃类和糖类,来源包括微生物活动和陆源性输入。春季径流中DOM的主要来源是陆源性输入,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分析不同季节表层雪DOM的分子组成变化,发现冬季低温环境有利于表层雪中脂类、多肽类和含S类DOM分子的富集,春季气温升高则有利于表层雪中多肽类、不饱和烃类和含N类DOM分子的富集。比较春季径流和表雪中DOM的分子组成变化,发现径流中杂原子类DOM含量降低,微生物来源的脂类和多肽类DOM含量降低,陆源性的酚类和多环芳烃类含量显著增加,说明径流中DOM的生物活性降低而光反应活性增加。因此随着冰川持续消融大量的冰川融水将DOM带入下游水环境...
分析冰川中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的迁移转化特征是评估冰川消融对下游生态环境效应的重要依据,但冰川表层雪中DOM在冬春季节的迁移转化特征尚不明确。本文以达古冰川冬春季节表层雪和春季冰川径流为研究对象,使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对表层雪和径流中DOM进行分子层次表征。结果显示:达古冰川冬春季节表层雪中DOM化学组成非常丰富,主要包括脂类、多肽类、不饱和烃类,还含有少量的酚类、多环芳烃类和糖类,来源包括微生物活动和陆源性输入。春季径流中DOM的主要来源是陆源性输入,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分析不同季节表层雪DOM的分子组成变化,发现冬季低温环境有利于表层雪中脂类、多肽类和含S类DOM分子的富集,春季气温升高则有利于表层雪中多肽类、不饱和烃类和含N类DOM分子的富集。比较春季径流和表雪中DOM的分子组成变化,发现径流中杂原子类DOM含量降低,微生物来源的脂类和多肽类DOM含量降低,陆源性的酚类和多环芳烃类含量显著增加,说明径流中DOM的生物活性降低而光反应活性增加。因此随着冰川持续消融大量的冰川融水将DOM带入下游水环境...
随着气候持续变暖,冰川消融加剧,分析冰川中溶解性有机质(DOM)的光谱特性对认识有机碳的输出及其环境指示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别对春、夏、秋和冬季达古冰川表层雪冰溶解性有机碳(DOC)浓度和DOM光谱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达古冰川不同季节新雪DOC浓度介于0.11~0.38 mg·L-1,季节性差异显著;不同季节粒雪/表层冰DOC浓度介于0.70~1.08 mg·L-1,季节性差异不显著。夏季雪冰中DOM芳香化程度较高,雪冰中DOM的主要组成是类蛋白类物质。雪冰中DOM主要是微生物活动引起的自生来源,具有新鲜度高、腐殖化程度低的特点。春季新雪DOM的来源更为丰富,包括微生物来源和陆源性输入,其他季节新雪和粒雪/表层冰DOM主要是微生物来源;受夏季冰川表面光化学过程和微生物活动的影响,夏季表层冰中DOM的腐殖化程度较其他季节高,秋冬季新雪和粒雪/表层冰中DOM的新鲜程度更高、腐质化程度更低。上述结果有助于揭示达古冰川表层雪冰DOM的内源性及季节性差异,为进一步研究DOM的演化过程及其区域生物地球化学效应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气候持续变暖,冰川消融加剧,分析冰川中溶解性有机质(DOM)的光谱特性对认识有机碳的输出及其环境指示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别对春、夏、秋和冬季达古冰川表层雪冰溶解性有机碳(DOC)浓度和DOM光谱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达古冰川不同季节新雪DOC浓度介于0.11~0.38 mg·L-1,季节性差异显著;不同季节粒雪/表层冰DOC浓度介于0.70~1.08 mg·L-1,季节性差异不显著。夏季雪冰中DOM芳香化程度较高,雪冰中DOM的主要组成是类蛋白类物质。雪冰中DOM主要是微生物活动引起的自生来源,具有新鲜度高、腐殖化程度低的特点。春季新雪DOM的来源更为丰富,包括微生物来源和陆源性输入,其他季节新雪和粒雪/表层冰DOM主要是微生物来源;受夏季冰川表面光化学过程和微生物活动的影响,夏季表层冰中DOM的腐殖化程度较其他季节高,秋冬季新雪和粒雪/表层冰中DOM的新鲜程度更高、腐质化程度更低。上述结果有助于揭示达古冰川表层雪冰DOM的内源性及季节性差异,为进一步研究DOM的演化过程及其区域生物地球化学效应提供科学依据。
达古冰川景区位于四川省,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一处集冰川、雪山、彩林、草甸为一体的自然生态旅游区。将达古冰川景区作为研究对象,在携程网、去哪儿网和美团网提取相关点评和游记,利用内容分析法和IPA分析法来探索景区的旅游形象感知。结果表明:冰川、风景、雪山是游客对于景区的基本感知形象,游客较为重视景区的自然景观;游客对景区形象持有积极情绪的占比最高,但重游意愿较低。由IPA分析可知,游客对于自然景观和整体氛围的满意度较高,属于积极感知,而消极感知来源于基础设施、门票服务等方面,因此管理者需要加以重视并改善这些要素。最后,对达古冰川景区未来发展提出改进建议,为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达古冰川景区位于四川省,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一处集冰川、雪山、彩林、草甸为一体的自然生态旅游区。将达古冰川景区作为研究对象,在携程网、去哪儿网和美团网提取相关点评和游记,利用内容分析法和IPA分析法来探索景区的旅游形象感知。结果表明:冰川、风景、雪山是游客对于景区的基本感知形象,游客较为重视景区的自然景观;游客对景区形象持有积极情绪的占比最高,但重游意愿较低。由IPA分析可知,游客对于自然景观和整体氛围的满意度较高,属于积极感知,而消极感知来源于基础设施、门票服务等方面,因此管理者需要加以重视并改善这些要素。最后,对达古冰川景区未来发展提出改进建议,为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中国冰川呈现全面、加速退缩的趋势。冰川变化引发的水资源时空分布和水循环过程的变化无疑将给中国西部,尤其是西北干旱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影响。为了减缓冰川消融速率,提高中国适应气候变暖的能力,开展了一系列人工减缓冰川消融试验研究。具体是在2020年8月5日—10月17日,以达古17号冰川为研究标靶,进行人工干预减缓冰川消融试验,即在冰川表面覆盖光热阻隔物——土工织物,并在试验期间,观测了试验区域与非试验区域的冰川消融情况。结果表明:试验期内,试验区的冰川消融速率为0.011m w. e.·d-1,非试验区冰川消融速率为0.017m w. e.·d-1,试验区冰川消融速率明显低于非试验区;500m2的土工织物使达古冰川试验区域减少了204m3 w. e.的冰川消融,使得总消融量减少了34%;覆盖光热阻隔物虽能有效减缓冰川消融过程,但受成本、环境及人力等因素制约,仅可以向西北部小冰川或冰川旅游景点推广。本次人工干预减缓冰川消融试验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中国应对冰...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中国冰川呈现全面、加速退缩的趋势。冰川变化引发的水资源时空分布和水循环过程的变化无疑将给中国西部,尤其是西北干旱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影响。为了减缓冰川消融速率,提高中国适应气候变暖的能力,开展了一系列人工减缓冰川消融试验研究。具体是在2020年8月5日—10月17日,以达古17号冰川为研究标靶,进行人工干预减缓冰川消融试验,即在冰川表面覆盖光热阻隔物——土工织物,并在试验期间,观测了试验区域与非试验区域的冰川消融情况。结果表明:试验期内,试验区的冰川消融速率为0.011m w. e.·d-1,非试验区冰川消融速率为0.017m w. e.·d-1,试验区冰川消融速率明显低于非试验区;500m2的土工织物使达古冰川试验区域减少了204m3 w. e.的冰川消融,使得总消融量减少了34%;覆盖光热阻隔物虽能有效减缓冰川消融过程,但受成本、环境及人力等因素制约,仅可以向西北部小冰川或冰川旅游景点推广。本次人工干预减缓冰川消融试验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中国应对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