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5

为准确客观地评估多年冻土公路路基稳定性,构建了以冻土特性、地质环境、气候条件和工程状况为准则层,包含12个指标的评价体系。选取7个区间的多年冻土公路路基作为样本,通过G1法和熵权法分别计算各指标的主、客观权重,并采用博弈论方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综合权重。通过物元变换构建了冻土公路路基稳定性等级的物元体系,计算各指标的关联度。将博弈论组合赋权和物元可拓模型相结合,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多年冻土公路路基稳定性评估模型,对7个区间多年冻土公路路基的稳定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年平均地温、工程措施、路基高度、年平均气温和含冰量是影响冻土稳定性最主要的因素;基于博弈论组合赋权和物元可拓模型的多年冻土公路路基稳定性评价方法,克服了G1法赋权中主观随意性带来的偏差,同时也避免了熵权法过于依赖指标数据而忽略指标重要性的问题,这使得多年冻土路基稳定性评估中的指标权重更加科学合理;评价结果与实际路基的变形监测数据吻合度较高,验证了该模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期刊论文 2025-01-10

季节性冻土在温度的正负变化下会给公路路基的稳定性带来安全隐患。西藏那曲地区季节性冻土分布广泛,那曲-羊八井段高速公路贯穿季节性冻土区,为明确该路段的温度场分布变化特征,通过对那曲-羊八井段典型路基断面展开温度、含水率现场监测,依据2020年的地温资料进行回归分析,并结合室内试验对监测断面地温振幅、滞后时间和土体热扩散系数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监测断面地温整体在外界气温的波动下大致呈正弦曲线状变化,地温振幅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并且伴随着滞后时间的顺延,路基在0~4.7 m深度处的每米滞后时间约为24 d/m,路基在0~5.4 m深度处的每米滞后时间约为30.8 d/m;监测断面不同位置土体热扩散系数的不同导致地温对气温的响应程度不同,路基土体的热扩散系数为0.041 4~0.062 8 m2/d,对气温的响应最明显,地基土体的热扩散系数为0.022 3~0.037 9 m2/d,对气温的响应较弱;路基的修建增加了对热量的吸收,在路基中形成一个高温区,通过两侧边坡和坡脚向外散热;路基内部土体含水率较低,且不存在明显的水分迁移;对称式的路基结构不存...

期刊论文 2023-04-04 DOI: 10.13578/j.cnki.issn.1671-1556.20220611

为保障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道路工程安全运营,从众多影响因素中选择冻土环境、自然环境和工程措施等建立评价集,确定评价指标的等级标准。运用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建立多年冻土区路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依据大兴安岭地区中俄原油管道漠大线林区伴行路典型路段监测数据,对模型评价结果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模型评价结果与实际道路路基病害一致性较高,该评价方法可应用于冻土路基热稳定性评价,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期刊论文 2023-03-30

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对冻土地区路基资料的调查分析,从热量因素、水分因素、工程地质因素以及设计因素4个方面评价了冻土区路基稳定性。利用层次分析法结合模糊数学理论,选取了13项起主要影响的指标作为评价指标,通过确定各个影响因素对目标的权值,将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数学化,提出了一种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建立了冻土区路基稳定性评价体系,对冻土区路基稳定性进行评价。

期刊论文 2021-11-22

针对冻土路基稳定性受冻融交界面抗剪强度参数控制的特点,基于扩展的简化BISHOP法,对冻土路基分别采用圆弧法和折线法计算了其稳定性。结果表明:折线法与冻融交界面契合度较高,更适合评价冻土路基的稳定性。冻土路基稳定性受冰水相变过程的影响,在暖季中期(6~7月)达到最不利状况。冻土区半填半挖路基和拓宽路基的稳定性除了要考虑软弱接触面的稳定性系数外,还必须结合冻融交界面的稳定性和两者的空间状态综合确定。

期刊论文 2020-01-03 DOI: 10.13379/j.issn.1003-8825.2019.06.08

冻土物理力学特性与温度密切相关,气候变暖背景下冻土路基地温场的分布和演化规律不仅会影响到路基的静力稳定性,还会影响到其在地震、车辆等动力荷载作用下的响应特征与稳定性。为此,基于现场实测路基坡面温度,系统开展气候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典型(东西、南北、45°)走向条件下冻土路基地温场分布及演化规律的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阴阳坡侧浅层土体冻结指数差异较融化指数差异更为显著,东西走向下阴坡冻结指数约为阳坡的2倍,而融化指数约为阳坡的0.83。阴阳坡侧路基本体及活动层季节冻融过程存在明显不同步,东西走向条件下阴坡冻结期(融化期)可较阳坡侧长(短)约1个月。路基修筑后,阴坡一侧路基下部人为上限均有一定的抬升,而阳坡仅南北走向有抬升。此后,在气候变暖及沥青路面吸热效应下,路基人为上限不断下降,最大速率可达20cm/a,且逐步出现融化夹层,其中阳坡融化夹层厚度普遍大于阴坡,差值最大可达2.5m。路基本体季节冻融过程的不同步、人为上限埋深及冻土地温分布的不对称性应在未来青藏高原冻土路基静力、动力稳定性设计和研究中予以考虑。

期刊论文 2018-09-25

在我国现代公路网络完善过程中,多年冻土路基作为公路施工中的难点与重点,严重影响了公路网络的建设。针对我国多年冻土地域公路建设需求,我国一直以来都在致力于多年冻土路基施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经过近年来施工应用与经验积累,我国多年冻土路基施工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本文针对我国多年冻土路基施工需求,对多年冻土路基施工技术及应用进行了简要论述。

期刊论文 2013-08-30

多年冻土地区修筑公路遇到的道路病害主要为融沉和冻胀,阐述了针对多年冻土,目前国内外现存的一些处理措施和适用性。

期刊论文 2012-04-20 DOI: 10.16402/j.cnki.issn1008-3383.2011.12.071

水是影响冻土路基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现场调查及测试,分析了青藏公路多年冻土地区路基的主要病害类型及典型路段路基湿度的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湿度对路基病害的影响,研究结果证实:水是造成路基变形的关键因素,土体含水量的增大还会加剧路基变形,进一步影响其稳定性。

期刊论文 2012-02-08

通过对多年冻土区道路路基稳定性的分析和研究,从冻土类型、温度、厚度、地质地貌单元以及工程条件5个方面选取了12项对多年冻土区路基稳定影响较大的因素作为评价指标,建立了冻土路基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安全可靠度并考虑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理论确定冻土区路基稳定状况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提出了基于安全可靠度的用于评价多年冻土区路基稳定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并结合青藏公路清水河段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在该段公路实施热棒处理措施前后,其路基稳定性评价系统可靠度分别为0.48和0.55,与该段公路实际运营过程中路基稳定状态相一致,即由不稳定到稳定,进一步对布设热棒后路基稳定性进行二级模糊综合评价,其评价系统得分为63.74分。

期刊论文 2009-09-15
  • 首页
  • 1
  • 2
  • 3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25条,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