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速铁路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在冻土地区修建高铁面临一些技术问题。本文深入分析高速铁路冻土路基施工的技术难点,系统阐述路基填料选择、填筑施工工艺和防护措施等质量控制要点。结合哈大高速铁路工程实例分析,详细介绍该工程在复杂冻土环境下采取的质量控制措施及其效果。实践表明,通过科学的质量控制体系,严格的施工过程管理,以及现代化监测手段的应用,能够有效保障冻土路基施工质量,确保高速铁路安全运营。
在全球变暖导致冻土退化的趋势下,对三江源不同冻土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及驱动力进行研究,可为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EE)2000~2022年的MODIS数据集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结合变异系数、重心迁移、Theil-Sen斜率估计、Mann-Kendall检验与Hurst指数探索三江源不同冻土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规律,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对比分析自然和人为因子对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异的驱动力。结果表明:①2000~2022年,三江源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呈现“西北低、东南高”的空间分布格局,各冻土区RSEI均值依次为:大片-岛状多年冻土区(0.630)>山地多年冻土区(0.624)>中深季节冻土区(0.587)>大片多年冻土区(0.429)。②23年间,三江源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变好,RSEI上升速率为0.0015 a-1,RSEI各等级重心向大片多年冻土区内部迁移,各冻土区均有超过57.00%的面积呈改善趋势,中深季节冻土区达到73.37%。③未来,三江源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反持续特征,各...
近年来,随着北方煤改气等相关能源输送工程的推进,长输燃气管道的施工规模和数量也在快速增加,相关施工技术也备受施工单位和业主单位关注。此类工程都有工期紧、任务重的特点,常常无法避免季节性施工,又因北方冬季时间长、野外施工条件恶劣、冻土期间施工不可避免。如何保证在冻土环境下的施工顺利进行尤为重要。文章通过该工程实例,将实践与理论有机融合,分析冻土对施工工程造成的不利影响,并将实际施工经验汇总后提出相应的成本、安全、质量等的控制措施,为后续类似施工提供可靠的经验参考。
为解决在高原冻土层实施钻井勘探中出现井壁失稳坍塌及钻井液对储层侵害等问题,以氯化钠为抗冻剂、硅酸钠为成膜剂采用正交实验法进行室内实验,最终在多组钻井液配方中优选出两组抗低温成膜剂钻井液配方。在-5℃下使用的配方Z1(清水+15%NaCl+2.5%Na膨润土+1.5%Na-HPAN+0.3%XG+2%硅酸钠),在-10℃下使用的配方Z2(清水+20%NaCl+3.0%Na膨润土+1.5%Na-HPAN+0.4%XG+1.5%硅酸钠)。其主要性能指标是:AV值12.0,16.5 mPa·s;PV值9.0,13.0 mPa·s;YP值3.1,3.6 Pa;FLAPI值6.5 mL/30 min, 6.3 mL/30 min。经对两组钻井液的流变参数测定及滤饼质量观测,两组配方均具有较好的流变性能并能形成致密有韧性的半透膜,故两组钻井液配方都满足在高原冻土层钻井勘探的使用要求。
在辽宁省喀左站、辽阳站和内蒙古满洲里站统一安装5种型号冻土自动观测仪进行外场试验,采集2019年3—6月逐分钟冻土数据,采用纵横极值集合法,对采样数据进行时间一致性质量控制,与3站的人工定时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根据同期人工观测数据,判断冻土自动观测异常可疑数据和异常数据阈值,分别为5 cm和11 cm,据此开展验证。结果表明:冻土自动观测仪分钟数据完整率为99.59%;冻土自动观测仪平均冻土层数与人工观测基本一致,符合冻土业务数据分布特性;5种类型冻土自动观测仪均能较好地反映不同气候区域的冻土的分钟数据变化,冻土自动观测分钟数据质量控制阈值合理可靠。
文章结合高原冻土区域的特点,阐述了沥青路面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意义,指出高原冻土区域的施工现状以及高原环境对现场施工造成的影响,并针对沥青路面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对策进行研究。
为了解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森林小流域基流特征及其与降水和土壤水分的关系,利用电导率质量平衡法(CBM)进行基流分割,利用双累积曲线法(DCM)分析降水对径流组分的影响,利用交叉相关分析法(CAM)研究土壤含水量和径流组分之间的因果和时间延滞关系。结果表明:研究期流域基流流量为123.93 mm、地表径流量为65.43 mm,总径流量为189.36 mm。基流是河川径流主要补给来源,对年径流量的贡献高达65%。径流组分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其中5月份融雪径流期基流指数最低,为23%,基流随着降雨历时的增加对总径流量的贡献逐渐减少,同时,基流和土壤含水量没有显著相关关系;在生长季(7—9月份),基流指数均大于50%,其中8月份最高,达91%,基流随降雨历时的增加对总径流量的贡献逐渐增加,基流与土壤含水量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5)和延滞效应,说明流域森林土壤有良好的水分入渗、储存和排泄的水文功能。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森林小流域径流以基流为主要来源,森林土壤具有良好的水源涵养功能,起到了消洪补枯的作用。
冻土地区的沿线自然条件比较恶劣,路基路面质量问题复杂。路基下沉、路面裂缝或是冻融破坏相关的路面破坏现象会直接影响公路的正常使用寿命与功能,增加早期的人力和物力投入。鉴于此,针对此类特殊地区的公路常见质量问题,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政策,旨在保障道路最佳的使用性能。
锥柱基础形式以其明显的抗冻拔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高原冻土区的输电线路基础建设。玻璃钢模板抗冻技术则是对锥柱基础抗冻能力的进一步完善。简述冻土区采用锥柱基础的特点和施工工艺;从输电线路路径的复测、冻土区基坑的开挖与回填、玻璃钢模板的安装和低温下混凝土的浇筑等方面,重点阐明了高原冻土区锥柱基础施工中的质量控制要点;归纳总结了冻土区锥柱基础的质量验收及评定标准。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道路交通施工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在高速公路工程施工中,选择科学的施工技术、做好质量管理和控制是保证公路工程施工质量、降低工程成本的关键。在高海拔冻土地区,受地形地质和气温的影响,施工环境相当恶劣,施工难度很大,如何保证公路路基施工的质量是公路工程单位需要重点探究的问题。本文将在概述高海拔冻土地区路基施工特点和难点的基础上,分析主要的几种路基施工技术,并谈谈如何在高海拔冻土地区做好路基施工的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