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表中检索

共检索到 3

利用1965—2018年延吉站的气温、降水、地表温度、冻土冻结日数等数据,采用合成分析,结合MannKendall检验、回归分析等数据统计方法,研究了吉林省延吉市54年来的负积温以及冻土冻结日数年际变化特征、对负积温与冻土冻结日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量化,并对突变后负积温降低但冻结日数依旧减少的原因进行了研究。Mann-Kendall检验表明突变发生于1992年,因此将整个时间序列划分为1965—1992和1993—2018两部分进行了合成分析,结果表明:突变发生前年负积温增温速率快,但冻土冻结日数减少速率慢;突变发生后年负积温增温速率慢,但冻土冻结日数减少速率快。冬季降水会呈现出保温作用,从而减少冻结日数。结果可以为农业生产制度及技术的改进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期刊论文 2022-07-12 DOI: 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2.11.041

利用东北地区121个气象站逐日冻土深度、积雪深度、平均气温、地表平均气温及降水量数据,分析了1964—2017年冬半年冻土的变化特征及气象要素对冻土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积雪深度、平均气温、地表平均气温与冻土深度相关系数较高,降水量相关性不大。20世纪60年代平均气温、地表平均气温及负积温最低,最大冻土深度为历年代最深;随着气候变暖,最大冻土深度以6.15cm·(10a)-1的速率显著减小。冬半年平均最大冻土深度为123cm,呈显著纬向分布,自辽东半岛向大兴安岭北部递增;随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增加,平均气温和地表平均气温降低,负积温增加,且由北向南地气温差增大。最大冻土深度全区有90%以上的站点减少,减少速率以0.1~10cm·(10a)-1为主。冻土持续时间随纬度升高而增加,月最大冻土深度和积雪深度最大值分别出现在3月和1月,最大冻土深度的增加要滞后于积雪深度的增加。由于积雪对地温的保温作用,积雪深度较浅时,冻土深度增加较明显,随着积雪深度的增加,冻土深度变化较小,积雪对冻土起到了保温的作用。对于高纬度地区站点,30cm左右为积雪的保温界限...

期刊论文 2021-03-26

鉴于黄河源区实测季节冻土最大冻结深度资料极其匮乏,基于1996~2008年黄河源区及其周边气象站点季节冻土数据,分析了季节冻土最大冻结深度与负积温的关系及时空变化规律,建立了最大冻结深度估算公式,对气温空间插值并由最大负积温和高程估算季节冻土最大冻结深度。结果表明,在季节冻土的迅速发展期,冻结下界深度与负积温呈线性相关;最大冻结深度和最大负积温相关性显著;最大负积温可反映季节冻土随时间的变化趋势;黄河源区仅阿尼玛卿山及其周边存在山地多年冻土,季节冻土最大冻结深度由西北向东南方向递减;气温较高年份中东部地区最大冻结深度明显变小,最大冻结深度小的地区对气候变暖更加敏感;1996~2007年间,最大冻结深度随时间推移呈减小趋势。

期刊论文 2013-06-25 DOI: 10.20040/j.cnki.1000-7709.2013.05.021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3条  共3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