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黄土和粉尘记录对理解我国季风演化、青藏高原隆升和西北干旱区环境形成演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地处内陆非季风区干旱带的新疆天山地区,是中国风成黄土的重要分布区之一,该区黄土提供了一个研究西风区气候环境变化理想的实验场。本项目拟在对天山地区粉尘/表土磁学特征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在该地区选择数个典型黄土剖面进行系统的磁学研究,探讨西风区粉尘和黄土环境磁学特征,寻求适合于干旱区重建气候环境变化的磁学参数,研究西风区黄土地层记录机制,并探讨西风区末次间冰期以来(特别是全新世和MIS3时期)气候与环境变化过程。系统研究天山地区过去气候变化历史不仅可以弥补我国西风带地区古气候变化之不足,丰富和完善古气候变化内容,而且也可以把环境磁学的应用从半干旱区扩大到干旱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降尘是黄土的原始物质,对降尘的特征与过程研究对正确理解黄土记录及干旱区沙漠化过程均有重要的意义。
2009-01【中文摘要】本项目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样品的磁化率、碳酸盐含量、石英颗粒表面形态、黄土与古土壤微结构、光释光测年等分析,对新疆伊犁地区的黄土沉积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工作,确认伊犁黄土为风成黄土。与黄土高原相比,伊犁黄土沙含量少,小于10μm粒组含量高,粉砂含量占绝对优势,反映西风在粉尘的远源输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根据地形、风向、自然条件和黄土的分布特征推测,中亚荒漠是伊犁黄土的物质补给源。气候代用指标的比较研究证明,在成壤作用较弱的荒漠草原地带,粒度是最为理想的气候代用指标。伊犁地区的黄土记录揭示,末次冰期气候是不稳定的,出现了多次以风力增强为代表的寒冷事件和相反的温暖的间冰阶事件,可与极地冰芯记录作详细对比。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