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本项研究针对干旱区地下水更新性定量评价问题,选择西北黑河流域张掖盆地为典型研究区,以环境同位素(氘、氧-18、氚)和水化学信息为线索,包气带示踪试验与水循环理论和同位素水文学等理论分析相结合,识别了地下水流动机制;以水流参数为纽带,建立了基于氚同位素方法的地下水更新速率评价模型。结果表明:①细土平原带,地下水位埋深大于5m的地区依然存在降水入渗补给,沙丘覆盖区降水入渗系数在0.10~0.11之间(水位埋深6.3m),荒漠区降水入渗系数在0.13~0.14之间(水位埋深8.6m);②研究区地下水流系统可以概化为活塞-指数流组合模式,氚年龄模型中的水流参数可以作为模型耦合参数,该参数随空间变化,山前地带为9~11,细土带为4~6;③地下水平均更新速率2.5%/a~0.5%/a之间,主要受补给影响,由山前向细土平原逐渐减小;构造对地下水更新速率影响较大,与其他地质条件类似地带相比(张掖南部山前),民乐山前数条隐伏断层的存在导致地下水更新能力变差,地下水实际流速为0.7m/d,仅相当于张掖山前的1/3。研究成果对于地下水保护与合理利用具有指导意义,也可为干旱区地下水更新性定量评价提供方法参考。
2007-01【中文摘要】利用台站资料和干旱区相关科学实验资料建立西北干旱区感热变化序列,分析其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研究其与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异常的关系;弄清该区春季感热变化与该区春夏季降水的关系;利用气候数值模式研究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对该区春季感热变化的影响机理以及该区春季感热变化对春夏季降水的影响机理。该项目的完成有助于我们了解该区下垫面的变异是否能够对降水的增加产生明显的效果,在近数十年南疆气候增湿过程中局地热源究竟起了多大作用,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全球变暖和南疆局地气候变化的关系。该项目的成果将对该地区的短期气候特别是旱涝预测有一定指导作用。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