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1978—2023年河北省衡水市辖区内1个国家气候观象台和10个国家基本气象站的逐日降雪量、雪深度资料,对暴雪时空分布特征和积雪深度进行分析,结合2000—2023年暴雪对设施大棚危害的灾情资料,选取最大积雪深度、日累积积雪深度≥5cm日数、日累积积雪深度≥10cm日数为设施农业大棚危险性评价指标,对设施大棚进行危险性分析。结果表明,1978—2023年衡水市共出现26 d暴雪日,暴雪总站次达160站次,平均每年3.5站次;暴雪集中出现在11月至次年4月,最早为11月7日,最晚为4月25日,跨秋、冬、春3季;暴雪大多出现在深秋(11月)和冬末春初(2月、3月)。1978—2023年衡水市暴雪站次总体呈南多北少、西多东少的分布趋势;各站暴雪站次为12~17站次,其中南部枣强县、故城县的暴雪站次最大,为17次;景县的暴雪站次最少,为12次。衡水市最大积雪深度空间分布自北向南减少,最大积雪深度为15~21 cm,北部地区最大积雪深度为17~21 cm,其他地区最大积雪深度为15~19 cm。东南部的景县、故城县,西北部的安平县以及中部武邑县的局部区域,属于暴雪对设施大棚影响的高危险区或较...
利用1978—2023年河北省衡水市辖区内1个国家气候观象台和10个国家基本气象站的逐日降雪量、雪深度资料,对暴雪时空分布特征和积雪深度进行分析,结合2000—2023年暴雪对设施大棚危害的灾情资料,选取最大积雪深度、日累积积雪深度≥5cm日数、日累积积雪深度≥10cm日数为设施农业大棚危险性评价指标,对设施大棚进行危险性分析。结果表明,1978—2023年衡水市共出现26 d暴雪日,暴雪总站次达160站次,平均每年3.5站次;暴雪集中出现在11月至次年4月,最早为11月7日,最晚为4月25日,跨秋、冬、春3季;暴雪大多出现在深秋(11月)和冬末春初(2月、3月)。1978—2023年衡水市暴雪站次总体呈南多北少、西多东少的分布趋势;各站暴雪站次为12~17站次,其中南部枣强县、故城县的暴雪站次最大,为17次;景县的暴雪站次最少,为12次。衡水市最大积雪深度空间分布自北向南减少,最大积雪深度为15~21 cm,北部地区最大积雪深度为17~21 cm,其他地区最大积雪深度为15~19 cm。东南部的景县、故城县,西北部的安平县以及中部武邑县的局部区域,属于暴雪对设施大棚影响的高危险区或较...
利用1978—2023年河北省衡水市辖区内1个国家气候观象台和10个国家基本气象站的逐日降雪量、雪深度资料,对暴雪时空分布特征和积雪深度进行分析,结合2000—2023年暴雪对设施大棚危害的灾情资料,选取最大积雪深度、日累积积雪深度≥5cm日数、日累积积雪深度≥10cm日数为设施农业大棚危险性评价指标,对设施大棚进行危险性分析。结果表明,1978—2023年衡水市共出现26 d暴雪日,暴雪总站次达160站次,平均每年3.5站次;暴雪集中出现在11月至次年4月,最早为11月7日,最晚为4月25日,跨秋、冬、春3季;暴雪大多出现在深秋(11月)和冬末春初(2月、3月)。1978—2023年衡水市暴雪站次总体呈南多北少、西多东少的分布趋势;各站暴雪站次为12~17站次,其中南部枣强县、故城县的暴雪站次最大,为17次;景县的暴雪站次最少,为12次。衡水市最大积雪深度空间分布自北向南减少,最大积雪深度为15~21 cm,北部地区最大积雪深度为17~21 cm,其他地区最大积雪深度为15~19 cm。东南部的景县、故城县,西北部的安平县以及中部武邑县的局部区域,属于暴雪对设施大棚影响的高危险区或较...
基于21世纪以来发生在衡水市的多次晚霜冻害实况,结合国家气象站、区域气象站和农田(果园)小气候站的气象数据,按照桃的发育时段和降温类型,初步确定了适用于平原地区的桃露红-现蕾期、开花期和幼果期晚霜冻害发生的部分气象指标以及启动/升级相应发育时段晚霜冻害预报预警的部分服务指标。在确定桃晚霜冻害预报预警服务指标时,充分考虑了最低气温、地表最低温度、积雪、降水和降温类型的影响;基于生产实际和春季果园内近地面夜间普遍存在的逆温现象,在表征冻害发生程度时引入了冻害发生高度的概念。
基于21世纪以来发生在衡水市的多次晚霜冻害实况,结合国家气象站、区域气象站和农田(果园)小气候站的气象数据,按照桃的发育时段和降温类型,初步确定了适用于平原地区的桃露红-现蕾期、开花期和幼果期晚霜冻害发生的部分气象指标以及启动/升级相应发育时段晚霜冻害预报预警的部分服务指标。在确定桃晚霜冻害预报预警服务指标时,充分考虑了最低气温、地表最低温度、积雪、降水和降温类型的影响;基于生产实际和春季果园内近地面夜间普遍存在的逆温现象,在表征冻害发生程度时引入了冻害发生高度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