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侧土体的性质与分布、桩体长径比是影响桩基础荷载传递规律的主要因素。桩周土体强度高、塑性强,且受含冰量和温度的直接控制,是冻土区桩基础的独有特征。充分理解冻土区桩基础的荷载传递规律及影响因素,不仅有助于冻土区基础工程的设计施工,而且对桩基础变形防控有重要指导意义。利用界面库仑摩擦模型和可以反映土壤塑性的Drucker—Prager准则,模拟计算了不同条件下冻土桩基础的荷载传递过程和承载力变化。结果表明,冻土区桩基础的荷载~位移曲线分为线性段、加速段、破坏段;降低土体温度、减小桩径可以降低线性段的变形斜率,提高极限荷载;而增加桩长会增大极限荷载,但不会显著影响线性段的变形斜率。总体而言,侧摩阻力在线性变形段呈R形分布并由上向下逐步发挥,在极限荷载后呈现正梯形分布;温度越低,桩径越小,桩越长,则桩侧中下部侧摩阻的滞后效应就越显著;桩侧土体热力性质的差异及分布,扩大了侧摩阻力分布的异化特性;桩侧上部土体温度越低,越有利于冻土桩基础的承载性能。
为研究不同冻结温度及含水率对冻结粉土中锚杆抗拔性能的影响,根据冻土与混凝土接触面的力学特性和变形规律,采用双曲线模型描述锚杆-冻土接触面的剪切特性。基于荷载传递法,建立考虑温度和含水率影响的锚杆荷载传递方程,采用有限差分法进行求解,得到锚固段的剪应力、轴力及承载力计算式;通过ABAQUS数值模拟验证荷载传递方程的合理性,结合算例分析表明:冻土中锚杆抗拔承载力大于常温土,且温度越低承载力越高;在相同荷载作用下,冻土温度越低,轴力沿深度衰减越快,剪应力分布越不均匀;相同冻结温度下,锚杆承载力随含水率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增加锚固体直径能有效地提高锚杆的极限承载力。
该文通过木桩、钢管桩及混凝土桩三种模型桩模型试验,研究了恒定负温度下桩基受竖向荷载作用下,温度、含水量、土颗粒组成、基础材料分别对冻结强度的影响,探讨了冻土中桩—冻土体系荷载传递机理,以期为冻土地区桥梁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以室内冻土中钢管桩模型桩静载试验为例,介绍了冻土中钢管桩荷载传递函数的测试过程和计算方法,给出了一定条件下模型钢管桩桩身冻结力荷载传递函数曲线及桩端阻力荷载传递函数曲线,并分析了流变效应对荷载传递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型钢管桩桩侧冻结力荷载传递函数曲线及桩端阻力荷载传递函数曲线其线状大致分别程抛物线及直线;由于流变效应的影响,桩侧冻结应力及端阻应力随时间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桩土相对位移和桩端下沉量开始5 h内随时间变化较大,但加载5 h后逐渐向稳定方向发展.其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的桩土间的本构关系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