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武夷山地区由于冬季时期冻融周期比较短,次数较频繁,而且冻土层深度较浅,使得冰雪融化后浅层的含水率极大升高。复杂的气候环境条件,给当地沥青路面修复造成了较大困扰。鉴于此,对短时冻土区域的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及力学性能展开研究,得出了外掺剂的XT-2推荐剂量为0.3%~0.5%,掺量为0.3%的动稳定度高达2126次/mm,掺量为0.5%时高达2342次/mm,远超规范技术要求的800次/mm;有效降低了成型路面的渗透性,提高道路承载能力,符合当前我国“双碳”背景下绿色交通发展理念。
为了探究在高低温冷热循环作用下东北季节性冻土区水利工程衬塑钢管的耐久性,文章依据现有规范设计了高低温循环试验的温度区间为-20-50℃,然后对经历了不同高低温冷热循环次数后的衬塑钢管的结合强度、压扁强度分别采用自主设计的结合强度试验装置与PWS-E200电液伺服动静万能试验机检测,通过对比分析循环次数与压扁强度、结合强度的变化关系,探讨了衬塑钢管在水利工程中的适用性。研究表明:随着高低温冷热循环次数的增加衬塑钢管的压扁强度、结合强度均呈现出不断降低的变化规律,且结合强度的降低幅度更加显著;为进一步提高衬塑钢管的耐久性与适用性,分别从埋置深度、使用环境两个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决策建议,可为东北地区水利工程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多年冻土区隧道衬砌混凝土容易受到冻融循环作用而发生冻胀破坏,威胁隧道结构安全和使用寿命。针对依托工程衬砌混凝土配合比进行了冻融循环试验,得到混凝土质量、相对动弹模量、劈裂抗拉强度和抗压强度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变化规律,并拟合了函数关系;分析了混凝土力学性能变化规律和内在原因;为提高多年冻土区隧道衬砌混凝土抗冻耐久性提出了建议。
显示了冻土的脆性和塑性破坏两种机制存在时的土壤水分的转换阶段,发现两种破坏机制,提出一个包括常荷载、可变荷载和温度诸因素土壤的耐久性和强度公式。首次利用一个定量来表达温压条件,确定两种破坏机制下裂缝的发生率。基于温度和负载递次增加试验,提出了一个冻土的强度特性快速测定方法。
青藏高原冻土由于气候变暖、人类活动加剧等原因冻土线下移,造成冻土区公路病害严重,达不到使用年限,为了提高其耐久性,冻土区公路采用"U型"通风路基,主动保护路基下冻土,达到提高冻土区公路耐久性目的。
本文依据青藏铁路高原冻土地区的建设经验,归纳出低温早强耐久性混凝土的施工工艺、质量控制措施及注意事项,供此类施工参考。
青藏高原干燥少雨,昼夜温差大,加之部分河流有氯离子、硫酸根离子等因素,要求桥梁混凝土具备良好的抗裂性能。文章分析了高原冻土区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从原材料选用、地基防冻胀与融沉、混凝土施工工艺及温度控制等方面,讨论了提高混凝土抗裂性的技术措施。
通过控制试件湿度,模拟基层实际使用中的最不利湿度状况下的冻融循环试验,分析了冻融循环次数和试件湿度状况对混合料耐冻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耐冻系数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而不断减小,湿度对抗冻融耐久性评价结果有明显影响.多年冻土地区水泥稳定砂砾的抗冻融耐久性评价不宜直接采用水泥混凝土的饱水冻融试验方法,采用模拟基层的最不利湿度状况的冻融试验,以10次冻融循环时弯拉强度损失表示的耐冻系数作为指标,评价结果稳定,更符合实际使用情况.
青海省的桥涵病害多源于高寒、冻土等因素,多年来在青海公路建设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与教训。本文论述高寒冻土地区桥涵研究、设计、施工方面的预防治理措施。
以青藏铁路16标段混凝土工程施工为依托,对高寒多年冻土区混凝土材料耐久性、配合比设计,混凝土水化热对冻土层热扰动影响,混凝土施工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和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