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表中检索

共检索到 4

深埋碳酸盐岩储层中的埋藏成岩改造是保持和增加储层储集性能的重要因素,而岩浆热液流体活动是控制埋藏岩溶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依靠微量元素、C,O,Sr同位素等手段推测岩浆热液活动的方法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直接影响了储层评价的开展,因此寻找一种可靠的岩浆热液流体预测方法迫在眉睫。Mg元素在碳酸盐岩中的重要性及Mg同位素近些年的重大发展为这一命题提供了新的工具。本项目旨在厘清一个基本问题:岩浆热液活动过程中周缘碳酸盐岩的Mg同位素组成会发生何种变化?对此,本项目拟研究来自塔里木盆地奥陶系鹰山组—一间房组的多个碳酸盐岩和侵入岩样品的Mg同位素组成变化,达到三个研究目的:(1)确定侵入岩碳酸盐岩围岩Mg同位素的组成变化;(2)厘清碳酸盐岩Mg同位素变化的控制因素;(3)建立岩浆热液流体Mg同位素预测模型。

2016-01

近几年,在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以下简称水合物)科学试验钻探过程中,观察到大量与水合物伴生的碳酸盐矿物,为揭示其与水合物的内在成因联系,运用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方法,研究了伴生碳酸盐岩中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的特征,探讨了伴生碳酸盐矿物可能的物质来源与沉积条件。结果表明,伴生碳酸盐岩赋存状态存在以下4种类型:①白色薄层状碳酸盐岩(Ⅰ型);②烟灰色菱形晶簇状方解石集合体(Ⅱ型);③深灰色薄壳状碳酸盐岩(Ⅲ型);④微细浸染状方解石或碳酸盐岩(Ⅳ型)。各类碳酸盐岩元素含量分布较为平行、各自变化幅度不大,并基本能与其他类型区别开来;特别是第Ⅱ类碳酸盐岩,其元素含量总体偏低,个别元素含量和元素比值与其他类型碳酸盐岩明显不同,且出现Sr、Ba、Eu异常和最低化学蚀变指数(CIA),说明黏土矿物对该类碳酸盐岩形成过程贡献最小。结论认为:第Ⅱ类碳酸盐岩中方解石颗粒粗大,含有一定量的文石和草莓状黄铁矿,应为水合物分解后碳酸盐岩化改造形成;第Ⅰ、Ⅲ、Ⅳ类碳酸盐岩可能为湖相碳酸盐与碎屑物质的共沉积作用所形成。

期刊论文 2014-04-03

【中文摘要】百年不解之谜的、其分布具有全球性意义的微亮晶(Molar tooth-MT)碳酸盐岩,是海洋环境变化的重要地质纪录。具有特定的时限性,集中发育于1600- - 720Ma;其存在时限恰位于地球历史发展过程中从无核-有核生物转化时期,并初步发现存在特殊的超微生物化石。研究MT碳酸盐岩的组构、成因,沉积环境,超微化石和层序划分、对比;研究其与古海洋环境、古大气变化及其消亡与雪球事件的相关关系。近期臼齿碳酸盐事件已成为探索碳酸盐沉积作用、古海洋环境、古大陆演化和早期地球生命过程研究的新热点。本研究还将对提高元古代哑地层的区域、洲际对比水平及生烃潜力评价具有重要意义。UNESCO-IUGS-IGCP批准了孟祥化为主席的IGCP447项目。20多个国家进行合作研究。初步调查研究工作已取得重要进展,获UNESCO/IUGS-IGCP"很好"级评价。

2006-01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4条  共4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