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土毛霉BO-1是蔬菜根蛆生防真菌新种,作为新的生防资源加以开发应用,与其他病原微生物相比,具有对根蛆致死速度更快,环境依赖性更低,田间防效高与化学药剂相当的优点。本研究评价了不同基础固体培养基及不同碳氮比培养基对冻土毛霉BO-1菌落生长速率、产孢量、生物量、孢子萌发率和致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冻土毛霉BO-1在萨氏葡萄糖琼脂酵母膏培养基(SDAY)上生长速率最快,产孢量最多,孢子的毒力较高,其次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和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培养基(CPA)。研究发现,当培养基碳浓度为4~8 g/L,碳氮比为2.5∶1~10∶1条件下,菌株生长速率快、产孢量高、孢子萌发率高且孢子的致病活性较高。当培养基碳浓度为12 g/L,碳氮比为2.5∶1条件下菌丝干重最重为0.182 g,孢子萌发率最高为98.55%。综合分析得出,冻土毛霉BO-1最适产孢的培养基配方为碳浓度4 g/L,碳氮比5∶1培养基,此时菌株产孢量最高,达22.48×10~8个孢子,孢子萌发率为91.35%,菌丝生长速率为2.59 cm·d-1,菌丝干重为0.031 g。10~6个孢子/mL处理7...
江河源区是我国高寒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区域,冻土的长期存在使其形成低温冻结环境,弱化了土壤微生物活性,抑制了土壤有机质的矿化过程,因而其近地表浅层土壤碳氮含量高。然而,土壤碳氮含量对不同冻土分区和环境因素响应的空间分异规律尚不清楚。为此,针对江河源4个不同冻土区(季节冻土区、岛状多年冻土区、不连续多年冻土区、片状连续多年冻土区)共11个样点进行植被样方调查、土壤分层采样。在分析碳氮含量的基础上,探讨了年均地温(MAGT)、活动层厚度(ALT)、海拔(ASL)、土壤深度(SD)、植被特征及土壤pH对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碳氮比(C/N)的影响。结果表明:(1)SOC、TN、C/N在片状连续多年冻土区最高,在季节冻土区最低,且与年均地温负相关,和海拔正相关;(2)江河源区SOC、TN、C/N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自表层至40cm深度整体下降幅度分别为58.45%、36.96%、17.01%;(3)SOC、TN、C/N与植被覆盖度(FVC)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pH值显著负相关(P≤0.01);(4)冗余分析表明,土壤pH、MAGT、ALT、SD、FVC是影响江河源...
全球变暖能够影响植物的生长环境,改变植物生长代谢过程,进而影响植物的养分循环和分配。高纬度冻土区泥炭地植物对气候变化响应更加敏感。基于野外长期开顶箱增温实验(Open-top Chamber,OTC),探究大兴安岭冻土区泥炭地植物生长及养分特征对温度升高的响应。结果表明,泥炭地植物生长对增温的响应具有种间异质性,增温显著增加了柴桦(Betula fruticosa)的高度和重要值以及白毛羊胡子草(Eriophorum vaginatum)的密度和重要值,但显著降低了笃斯越桔(Vaccinium uliginosum)的密度、盖度和重要值。柴桦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在增温后显著增加,而笃斯越桔的地上、地下生物量显著降低。增温降低了泥炭地植物物种多样性,并且引起植物组织碳氮特征发生变化。增温导致柴桦、狭叶杜香(Ledum palustre)、甸杜(Cassandra calyculata)和白毛羊胡子草凋落物以及笃斯越桔和狭叶杜香根、叶碳质量分数显著降低,而柴桦茎和笃斯越桔凋落物的碳质量分数显著增加;狭叶杜香根、叶和凋落物以及白毛羊胡子草叶的氮质量分数显著降低,而笃斯越桔茎、甸杜叶以及越桔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