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1

为探讨青海南部陆域冻土区烃源岩地球化学异常成因及气源条件,通过分析青海开心岭冻土区TK-1钻孔岩芯样品中酸解烃、荧光光谱、甲烷碳同位素含量及垂向迁移变化特征,解析其烃类地球化学异常成因,剖析岩芯中烃类异常与裂隙或破碎带、水合物稳定带、烃类运聚成藏过程的响应关系,研究其对天然气水合物及烃类运聚的地球化学指示意义。结果显示:钻孔岩芯中烃类在62~80 m、112~119 m、150~169 m和254~350 m深度段出现明显的地球化学异常富集特征,钻孔岩芯酸解烃中烃类组成、参数比值(C1/ΣC1-5、C1/ΣC2-5、C1/ΣC2-3、iC4/nC4等)、甲烷碳同位素(δ13CPDB)显示烃类以热解成因为主,包括油型裂解气、凝析油伴生气、煤成气和少量的无机成因气。二叠系那益雄组煤系烃源岩处于高—过成熟阶段,其热演化过程中的生排烃气可能是形成水合物所需气体的重要来源。冻土带...

期刊论文 2024-03-26 DOI: 10.19762/j.cnki.dizhixuebao.2023290

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关于泛北极多年冻土区DOC的研究较多,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DOC的研究较少。为探讨青藏高原DOC的时空动态、来源,以及对气候变化和多年冻土退化的响应及其影响因素,以位于青藏高原长江源区内8个流域(直门达、沱沱河、雁石坪、风火山1~5)为研究区,通过对河流DOC观测、采样和分析,DOC输出通量计算,结合河流中δ13C-DOC同位素的特征、流域水文特征、植被覆盖率、冻土覆盖率等观测数据,分析河流DOC输出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和来源。结果表明:长江源多年冻土区河流DOC浓度全年较低,平均浓度在1.91~3.69 mg·L-1之间,年内不同季节间变化率较小,上游DOC浓度大于下游DOC浓度。河流DOC的输出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完全融化期,随径流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而冬、春两季输出较少,DOC通量与径流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92,与径流量的变化趋势一致。直门达水文站和风火山流域DOC年输出量分别为42 539.67 t和137.33 t,完全融化期...

期刊论文 2023-07-28

青藏高原冻土区是我国最重要的湿地分布区之一,其碳循环系统在陆地生态环境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系统地研究青藏高原冻土区湿地甲烷排放特征,采用静态箱采气法,通过对近地表游离气甲烷碳同位素含量进行现场测定;结合吸附气烃类气相色谱分析,利用已有的天然气气源判别图解,对研究区甲烷气源成因进行判别。结果显示,在青藏高原冻土区木里地区,土壤甲烷排放在春季最高,以生物成因为主,夏季为混合成因,秋季较低,且以热成因为主,生物作用是影响该区甲烷排放的主要因素,同时地下天然气水合物中的气体逸散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区地表甲烷浓度。

期刊论文 2018-11-08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18.05.22

以热模拟实验为手段,对祁连山冻土区DK-2和DK-3孔含天然气水合物层段岩心(泥岩、油页岩和煤)热模拟烃类气体的组分、碳同位素组成与天然气水合物进行对比,以探寻这些气源岩与天然气水合物气源之间的可能联系。实验结果显示:低温(300℃以下)条件下,产生的气体以非烃CO2为主,烃类气体含量少,且泥岩产生烃类气体量<油页岩产生烃类气体量<煤产生烃类气体量,表现出不同岩石吸附气体的差异性特征;随着热模拟温度增加,产生的烃类气体量明显增加,至500℃时达到最高,相反CO2产气量变化不大;随热模拟温度增加,泥岩、油页岩、煤所产生烃类气体的碳同位素值呈现先变轻后变重的演化趋势和δ13C1<δ13C2<δ13C3的正碳同位素序列特征;泥岩在350~400℃条件下或油页岩在380~400℃条件下所产生的烃类气体在组成和同位素特征上与天然气水合物中烃类气体较为相似,推测天然气水合物气源与深部泥岩或油页岩具有地球化学成生联系,相反煤产生的烃类气体虽然在组成上与天然气水合物中烃类气体较为相近,但两者同位素值相差较远,推测煤与天然气水合物气源关系不大。

期刊论文 2013-05-16

【中文摘要】本项目拟通过对ODP184航次1146站位晚新生代以来的沉积物样品进行元素碳及正构烷烃的碳同位素分析, 建立南海北部约20Ma以来植被演化历史; 通过关键时段的高分辨率分析和以上两种方法的相互对比和验证, 确定南海北部C4植物大规模扩张的时间; 通过与元素碳含量及其他气候指标的对比, 探讨南海北部C4植物演化与干旱化、与东亚季风的关系; 通过海陆沉积物中元素碳记录的相互对比, 探讨东亚季风区相对高纬(黄土高原)和低纬地区(南海北部周边地区)C4植物演化时间上的异同以及可能的气候影响机制. 本项目将丰富东亚季风区低纬地区晚新生代以来植被演化与气候环境变化信息, 较为确切地揭示南海周边C4植物演化特征及大规模出现的时间, 同时为东亚季风区植被演化的气候影响机制提供重要线索, 从而为全球C4植物演化及驱动机制等相关研究提供区域性资料和参考.

2009-01

【中文摘要】本项目, 主要以北半球纯西风控制区最新发现的我国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县的科桑溶洞为主, 研究西风控制区大气降水与温度/湿度、大气降水与洞穴滴水、洞穴滴水与现代石笋方解石氧同位素之间的关系, 同时研究洞穴外部不同海拔高度植被类型的碳同位素组成与洞穴滴水碳同位素组成的关系, 准确判识化石石笋方解石氧碳同位素的含义; 对该洞穴中生长于MIS 5和MIS 11期间的石笋样品进行绝对高精度的230Th定年和高分辨率的氧碳同位素分析, 建立起具有独立年代尺度的MIS5和MIS11期间内部不同时间尺度上西风区气候变化的规律, 与亚洲季风区石笋记录、高纬度海洋-石笋记录、两极冰芯记录对比, 揭示西风区气候变化作为低纬度亚洲季风变化与高纬度北大西洋气候变化之间的桥梁作用, 从而探索西风区气候变化的模式-驱动机理及其对亚洲季风的影响.

2008-01

【中文摘要】我们旨在认识藏东南林线的形成机理,在色季拉山阴坡冷杉与阳坡方枝柏林线及以上地带沿海拔梯度定位监测了林内、外土壤温度和水分的季节变化,实测了主要植物种群的叶水势、碳同位素(表征水分利用效率)、最大光合速率及其氮素利用效率随海拔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阴坡与阳坡的年降水量相似,两坡林线生长季土壤温度接近全球林线低温阈值,但是阳坡比阴坡高0.8-1.0 K;2)位于较高海拔地带的低矮灌草土壤温度明显高于较低海拔地带的林内土壤,土壤温度和水分动态主要受坡向、积雪和植被覆盖的影响;3)阴坡林内土壤温度振幅明显小于阳坡林内及两坡林外灌草丛,是两树种林线在阴坡与阳坡相对分布的限制因子;4)林线不同生活型植物光合生产存在低温加剧的水分/养分胁迫,乔木因树高及生长季低温导致其对水分胁迫的敏感性高于灌木及草本,在一定低温阈值下郁闭乔木被低矮灌草所替代,有利于改善土壤温度,提高根系对养分的吸收能力,并减少植物体内的水分传输路径;5)冠层平均叶碳同位素值分别与个体最大光合速率和相对生长速率以及群落叶面积指数和净初级生产力普遍存在负相关,与全球文献数据相吻合,为树轮/土壤同位素记录的生态学解释提供了科学依据。

2007-01

【中文摘要】通过对楚科奇边缘地带现代太平洋水外溢区、大西洋中层水流经区、两水团交汇区三个岩心的微量碳酸盐氧-碳同位素与元素地层分析,结合蛋白石、生物成因钡、沉积磷与铁锰自生相分析,恢复该地区古海水的温度、盐度、营养盐与化学特征;然后,通过端元示踪方法,确定古海水中大西洋水、太平洋水、河水、冰融水所占的份额,探讨研究区晚第四纪太平洋水和大西洋中层水的变异,以及它们与北半球大尺度海洋循环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响应关系。

2006-01
  • 首页
  • 1
  • 2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11条,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