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表中检索

共检索到 5

在荒漠生态系统中,降水变化显著改变生物土壤结皮(BSCs)和表层土壤磷含量和有效性。然而,冬季积雪作为荒漠重要水源,其变化将如何影响BSCs及下层0—5 cm土壤磷组分变化还不清楚。基于此,以BSCs发育高级阶段的齿肋赤藓(Syntrichia caninervis)结皮为研究对象,设置去除积雪(-S)、自然积雪(CK)和加倍积雪(+S)三个处理,通过测定齿肋赤藓结皮层和结皮下层0—5 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硝态氮、铵态氮、全氮、有机碳、全碳)、可利用性磷(树脂磷:Resin-P;碳酸氢钠无机磷:NaHCO3-Pi;碳酸氢钠有机磷:NaHCO3-Po)、中等可利用性磷(氢氧化钠无机磷:NaOH-Pi;氢氧化钠有机磷:NaOH-Po)、难利用性磷(盐酸磷:HCl-P;残余磷:Residual-P)和磷循环相关酶活性(碱性磷酸酶、磷酸二酯酶和酸性磷酸酶)。研究结果发现:(1)与CK相比,-S和+S处理显著影响了齿肋赤藓结皮层可利用性磷和难利用性磷,但对结皮下层0—5 cm土壤磷组分均无显著影响。具体而言,-S和+S处理在降低了齿肋赤藓结皮层中Re...

期刊论文 2024-06-19 DOI: 10.20103/j.stxb.202311252578

在荒漠生态系统中,降水变化显著改变生物土壤结皮(BSCs)和表层土壤磷含量和有效性。然而,冬季积雪作为荒漠重要水源,其变化将如何影响BSCs及下层0—5 cm土壤磷组分变化还不清楚。基于此,以BSCs发育高级阶段的齿肋赤藓(Syntrichia caninervis)结皮为研究对象,设置去除积雪(-S)、自然积雪(CK)和加倍积雪(+S)三个处理,通过测定齿肋赤藓结皮层和结皮下层0—5 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硝态氮、铵态氮、全氮、有机碳、全碳)、可利用性磷(树脂磷:Resin-P;碳酸氢钠无机磷:NaHCO3-Pi;碳酸氢钠有机磷:NaHCO3-Po)、中等可利用性磷(氢氧化钠无机磷:NaOH-Pi;氢氧化钠有机磷:NaOH-Po)、难利用性磷(盐酸磷:HCl-P;残余磷:Residual-P)和磷循环相关酶活性(碱性磷酸酶、磷酸二酯酶和酸性磷酸酶)。研究结果发现:(1)与CK相比,-S和+S处理显著影响了齿肋赤藓结皮层可利用性磷和难利用性磷,但对结皮下层0—5 cm土壤磷组分均无显著影响。具体而言,-S和+S处理在降低了齿肋赤藓结皮层中Re...

期刊论文 2024-06-19 DOI: 10.20103/j.stxb.202311252578

冬季降雪作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最主要的降水形式,在荒漠生物土壤结皮的稳定和发育发挥重要作用。全球的持续变暖和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繁发生导致荒漠冬季的积雪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荒漠藓类植物作为荒漠重要地被类型生物土壤结皮的重要组成成分,在生理生化层面将如何响应长期的积雪深度变化还不清楚。因此,通过野外设置去除积雪(-S)、自然积雪(S)、2倍积雪(2S)和3倍积雪(3S) 4个积雪梯度,探讨经历4年积雪深度变化下齿肋赤藓(Syntrichia caninervis)的生理生化特征。结果表明,积雪深度变化显著影响了齿肋赤藓的植株含水量、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Y(II))、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与去除积雪处理相比,随着积雪深度的增加,齿肋赤藓的植株含水量、Fv/Fm和Y(II)呈现增加趋势,而植株内的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现降低趋势。相关性分析显示,齿肋赤藓的F...

期刊论文 2023-02-13

冬季降雪作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最主要的降水形式,在荒漠生物土壤结皮的稳定和发育发挥重要作用。全球的持续变暖和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繁发生导致荒漠冬季的积雪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荒漠藓类植物作为荒漠重要地被类型生物土壤结皮的重要组成成分,在生理生化层面将如何响应长期的积雪深度变化还不清楚。因此,通过野外设置去除积雪(-S)、自然积雪(S)、2倍积雪(2S)和3倍积雪(3S) 4个积雪梯度,探讨经历4年积雪深度变化下齿肋赤藓(Syntrichia caninervis)的生理生化特征。结果表明,积雪深度变化显著影响了齿肋赤藓的植株含水量、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Y(II))、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与去除积雪处理相比,随着积雪深度的增加,齿肋赤藓的植株含水量、Fv/Fm和Y(II)呈现增加趋势,而植株内的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现降低趋势。相关性分析显示,齿肋赤藓的F...

期刊论文 2023-02-13

对我国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生物结皮发育土壤碳通量的研究发现,土壤碳通量的温度敏感性因结皮类型而异,并且,碳通量在结皮类型间的显著差异与降水量有关。这暗示,结皮生理活动和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可能与结皮发育有关,并且结皮发育和碳素稳定性特征是土壤碳通量变异的主要原因。本项目首先以我国北方5个不同生境中典型结皮发育土壤为例,研究土壤碳素稳定性及其与区域降水、气温、土壤质地和结皮生物学参数的关系,阐明结皮发育土壤的碳素稳定性特征及在区域尺度上变异的原因;其次,研究不同粒径土壤碳素分解与土壤含水量和温度的关系,阐明水、温对不同稳定性有机碳分解的影响;最后,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典型结皮发育土壤为例,野外自然降水后和室内添加微生物选择性抑制剂、碳源和氮源,测定土壤碳通量,阐明微生物功能型和碳素利用型对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通过以上研究,综合分析我国干旱、半干旱区生物结皮对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

2014-01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5条  共5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