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表中检索

共检索到 3

【中文摘要】以认识西北内陆旱区灌区节水改造对区域水循环的影响过程与机制及导致的生态环境效应为主线,借助GIS、RS和分布式模型定量模拟其水文与环境效应,把区域尺度水循环的定量模拟作为重点,了解灌区节水改造对区域水循环与生态环境的影响机理与过程,建立灌溉水利用率对灌区节水改造的响应模型,构建灌区节水改造的水文与环境效应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确定基于流域生态健康与环境友好的灌区节水改造模式及灌溉水利用率控制阈值。力求回答西北干旱区灌区实行节水改造对灌溉水利用率究竟有什么影响,其定量关系如何?上游灌区实施节水改造后,对下游灌区的地下水位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什么影响,如何定量评价?如何确定上、中、下游灌区合理的节水改造模式,才能使流域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等问题,为西北旱区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促进水科学与生态科学的创新和发展。

2008-01

应用江河源区五站1980-1998年0cm、5cm、10cm、15cm、20cm、40cm浅层地温资料、钻孔深层地温资料以及勘探资料,详细分析了两大源区的冻土变化,结果表明:近20年来,受气候变暖影响,江河源区多年冻土总体上保存条件不利,区域上呈退化趋势。岛状多年冻土和季节冻土区年均地温升高约0 3~0 7℃,大片连续多年冻土区升幅较小,为0 1~0 4℃。多年冻土上限以2~10cm/a的速度加深。在黄河源多年冻土的边缘地带,垂向上形成不衔接冻土和融化夹层,多年冻土分布下界上升50~70m。冻土退化已对江河源寒区经济和生态环境产生了一系列重要影响。但是,冻土退缩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期刊论文 2005-08-19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3条  共3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