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表中检索

1
1
1
1

2
共检索到 4

随着气候临界点的迫近,多年冻土两层分层体系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因此有必要单独考虑多年冻土上部即过渡带的特殊性质.通过系统梳理已有研究发现:(1)过渡带是多年冻土区内成冰和过剩冰的主要分布带,广泛分布于粉黏土中及部分细粒多孔且冻结敏感性强的风化基岩地带,地下冰多为分凝冰、脉冰和大块冰,冷生构造主要为透镜状、层状、网状和斑杂状等,其变化与热融沉陷和斜坡地带热融滑塌、融冻泥流和活动层滑脱等现象密切相关;(2)其蕴含的丰富有机质和腐殖质常与多年冻土的加积和重复分凝成冰过程伴生,是重建冻土形成时气候与环境的可靠替代性指标;(3)多年冻土退化的程度和幅度与过渡带的厚度、冷生构造、地下冰和有机质含量等内在性质密不可分,呈现极强的时空异质性,其因地下冰巨大相变潜热效应而减缓甚至阻抗多年冻土退化,但一旦融化即产生临界点效应,由此多年冻土退化加速,热喀斯特现象激增,并造成上覆工程构筑物失稳.因此,亟待开展包含过渡带的气候环境重建、生态水文效应、力学性能和结构性质的演化与冻土精准模拟研究.

期刊论文 2024-07-31

冻土微生物在冻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示全球气候变化.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研究冻土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变化的关系是当前热点研究领域.系统综述了冻土微生物群落的复杂性以及其影响因素、冻土微生物生态功能及其对碳氮循环的反馈机制、冻土微生物对环境气候变化的响应机理,旨在为研究冻土微生物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期刊论文 2012-07-20

【中文摘要】本项目在掌握天然红松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空间和时间分布规律的前期研究基础上,利用红松细胞质遗传物质叶绿体DNA和线粒体DNA属父系和母系遗传的生物学特征;同时采用呈父系遗传的cpDNA上简单重复序列(cp-SSR)长度多态和呈母系遗传的mtDNA上的基因序列分析技术,对我国天然红松不同地理分布区个体的叶绿体中微卫星长度多态和线粒体中基因序列变化进行分析;阐明在经历了第四纪冰川后,红松种群自然恢复的过程和扩散的途径,以及生态条件差异、地理隔离对红松种内基因流的影响。由于环境改变和人为破坏,红松天然分布区正急剧缩减。红松cpDNA和mtDNA的研究不仅为研究细胞质遗传变异与生态环境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更重要的是本研究将在红松天然分布格局彻底被破坏前提供该物种自然扩散的分子证据,使我们了解历史上地质、生态事件对种群遗传结构产生的深远影响,研究结果将为东北地区天然林的保护和针阔混交林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2006-01

【中文摘要】通过对北疆地区的积雪与消融和积雪对荒漠植物的萌发和生长作用研究以及多年最大积雪深度时间序列的观测分析,结果表明1、北疆地区积雪主要受大陆性气候的影响,积雪性质表现为含水率小,密度低和抗压强度小的特征,积雪变化过程以热力作用为主,重力作用为辅,与海洋性气侯条件形成的积雪具有明显的差异。2、北疆地区是入冬先形成季节性冻土,后形成稳定积雪。但是积雪与冻土消融始尽同时产生,因此积雪的积累和消融期集中,这对北疆荒漠短命植物与沙生植物的春季萌发和生长期的水分供给具有重要作用。3、根据北疆最大积雪深度年际变化与气候变化序列的相关分析,该区气候变暖气温升高,主要是冬季升温比较明显,而降水增加则以暴雨(雪)为主。

1999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4条  共4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