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4

中国东北地区多年冻土是兴安 - (外)贝加尔型多年冻土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高纬度和高海拔冻土特征。多年冻土的存在和变化对区域寒区生态环境、水-碳循环、寒区工程设计和运行等均会产生直接影响。目前以热边界条件为基础的经验、半经验模型对多年冻土的分布面积存在高估,对气温以外的环境因素的影响考虑不足。为了更好刻画区域多年冻土的分布,在区域调查和数据耦合的基础上,获取区域多年冻土分布的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的空间变化因素,采用增强回归树模拟分析,发现地带性因素:纬度、经度与海拔的贡献度分别为45.3%、42.4%、12.3%,非地带性因素:气温(包含冻结指数和融化指数)、降水、水土条件、积雪与植被的贡献度分别为46.4%、18.9%、13.1%、12.5%、9.1%。明晰了环境因素对兴安-(外)贝加尔型多年冻土的发育和变化的贡献。通过与分类回归决策树作对比,增强回归树模型的分类精度达到了0.91,使用增强回归树的方法建立了中国东北地区多年冻土分类模型,模拟出兴安-(外)贝加尔型多年冻土空间分布图,为区域冻土和冻土相关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

期刊论文 2024-06-25

兴安岭-贝加尔(兴-贝)型多年冻土处于欧亚大陆高纬度多年冻土南缘,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较为敏感。为了研究多年冻土变化规律以及预测其未来变化趋势,从环境因素对多年冻土的影响以及多年冻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两个方面出发,围绕地带性因素(纬度、高度、经度)和非地带因素(气温、植被、降水、积雪等)两大类环境因素的变化对多年冻土分布与发育的影响,分析了兴-贝型多年冻土的变化和发展趋势,总结认为:气温、植被、降水、积雪等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改变了土层水热状况,促使区域内大范围多年冻土经历了显著退化;退化程度存在区域差异,多年冻土南界附近退化程度最为显著。基于兴-贝型多年冻土的特殊性,提出了建立冻土和寒区环境监测机制并及时采取适应性和整治性措施保护和修复区域环境的建议。

期刊论文 2021-09-30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210068

在气候变暖及人类活动的双重干扰下,疏勒河上游冻土发生了显著退化,如活动层厚度加大、植被退化等,而冻土退化对微生物的影响一直是科研人员关注的热点话题。以疏勒河上游不同季节(4月、6月、9月)、不同退化程度冻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可培养细菌多样性特征。通过16S r DNA基因测序及构建系统发育树表明,研究区域可培养细菌归类为27个属,分属于α-变形菌门,γ-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其中放线菌门为优势类群。从属水平来讲,可培养细菌以节杆菌属和微球菌属为主,其含量随冻土退化程度加深分别呈下降和升高趋势。土壤细菌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可培养细菌多样性与土壤含水量、总氮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机碳显著正相关。这些结果表明,伴随着冻土退化而发生的地上植被逆向演替过程中,青藏高原不同类型冻土间已产生较大的环境异质性如土壤碳氮及含水量,进一步可能导致冻土微生物多样性分异。研究结果为利用微生物综合评价青藏高原不同类型冻土的生态环境提供了数据基础。

期刊论文 2018-04-28

在气候变暖及人类活动的双重干扰下,疏勒河上游冻土发生了显著退化,具体表现为活动层厚度加大、植被退化等。然而,关于冻土退化对微生物的影响还未见报道。本文以疏勒河上游不同季节(4月、6月、9月)、不同退化程度冻土为对象,研究了可培养细菌数量的季节性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可培养细菌数量介于0.4×10~75.3×10~7CFU·g-1,3个月份土壤可培养细菌数量均随冻土退化程度增加而显著下降,且同种类型冻土6月份样品中可培养细菌数量最多,但不同类型冻土细菌数量的季节变化未表现出一致的规律性。相关性分析表明,可培养细菌数量与土壤含水量、总氮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这些结果表明,伴随着冻土退化而发生的地上植被逆向演替过程中,青藏高原不同类型冻土间已产生较大的环境异质性如土壤碳氮及含水量,进一步可能导致冻土微生物数量分异。研究结果为利用微生物综合评价青藏高原不同类型冻土的生态环境提供了数据基础。

期刊论文 2017-07-27 DOI: 10.13292/j.1000-4890.201710.032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4条  共4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