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纬度多年冻土区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区域,揭示不同林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演变规律,对于理解气候变化对寒区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3种典型林型(落叶松林、樟子松林和白桦林)为研究对象,运用磷脂脂肪酸法(PLFA)系统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间差异及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林型土壤中共检测到38种PLFA生物标记,含量较高的PLFA为16∶0、18∶0、19∶0和18∶2ω6c;各类群微生物中,细菌PLFA含量最高,占总磷脂脂肪酸的83. 78%~90. 55%,其次为真菌,放线菌最低;白桦林土壤总磷脂脂肪酸、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真菌和放线菌的含量最高分别为22. 03、5. 13、4. 90、1. 88和0. 77 nmol·g-1,而樟子松林最低分别为14. 25、2. 75、2. 75、1. 34和0. 51 nmol·g-1。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主要表现为白桦林>落叶松林>樟子松林。冗余分析结果为:土壤含水量、全氮、总有机碳与总磷脂脂肪酸、细菌、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呈...
采用青藏高原腹地北麓河多年冻土区高寒草甸14种代表性植物种群2009年和2010年两个生长季的物候观测资料,进行植物种群物候学特征的定量分析,划分物候类型并指出影响不同物候期的环境因子主次.结果表明:营养期和结实期的物候指数都较大,分别为32.70和24.39,其他物候期则相对较小;整个生长期持续天数较短,为155d左右.14种植物可划分为3种类型和6大类群.在营养期和整个生长期,与物候变化最为密切的环境因子为降水量,其次为日照时数,温度居第三;而影响其他物候期的因子均以日照时数为主,降水量和温度依次居后.
以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3种高寒草地植被为研究对象,设置6个样地,并结合附近活动层观测场环境因子数据,定量分析生物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各高寒草地地下生物量对总生物量的贡献率最大,而地下生物量在0~10cm集中分布;对于总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各因子影响程度大小次序为:土壤盐分>土壤含水量>空气温度,而对地上生物量,依次为土壤含水量>土壤盐分>空气温度;土壤温度同生物量存在负相关关系.同时,伴随多年冻土退化,活动层表层不同深度(10~50cm)土壤温度明显升高,含水量逐渐降低,土壤盐分不断增加,从而使高寒草地植被类型出现由高寒沼泽草甸、高寒草甸至高寒草原的逆向演替过程,群落总盖度及生物量均表现出明显降低的趋势.
【中文摘要】陆相沉积物有机质同位素主要来自于古植被有机同位素,利用沉积物同位素反演当时地表植被及气候环境信息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可靠的现代过程研究必不可少。国内已开展的现代过程研究多集中在某种或几种植物同位素组成和气候因子的关系上,缺少对植被群落整体有机质碳同位素信息和气候因子之间关系的研究,而且表土和现生植被有机质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幅度仍没有统一的认识。本项目拟通过对干旱半干旱区不同降水带和内陆湖泊流域沿高度分布垂直带谱上植物和表土碳氢同位素的系统分析,了解植物转化为土壤有机质过程中同位素分馏幅度,同时利用生理生态学手段阐明不同植物同位素组成响应环境变化的主要生理适应机制,建立现代植物群落、表土碳氢同位素组成、环境因子三者之间的关系,从中获得湿度转换指标和影响高度梯度上同位素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沉积物(包括黄土和内陆湖泊沉积物)中利用有机碳氢同位素进行古环境定量重建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2007-01林区开发使森林资源发生变化,周围的环境也发生改变。西林吉林业局富克山西部林区处于多年冻土区,气候严寒,土层瘠薄,森林更新缓慢,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林区森林资源开发后,植被、土壤、小气候等环境因子的变化将对冻土环境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