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ODIS和IMS积雪数据,计算了2006—2021年北半球积雪物候指标,利用MOD09GA数据集,通过最大分离法计算了2007—2022年植被生长季开始日期。通过偏相关分析,评估了生长季开始日期对积雪物候的响应,并分析了海拔、气温、降水和植被类型的驱动作用。此外还分析了中亚、西伯利亚和北美显著相关区域的生长季开始日期对积雪终日和积雪日数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生长季开始日期对积雪物候的响应在不同区域存在显著差异。在高纬度地区,生长季开始日期与积雪季长度、积雪终日、积雪日数主要呈正相关,与积雪初日的相关性纬度分布特征较弱;在低海拔地区,较少的积雪更有利于植被生长;在寒冷地区,更多的积雪有利于草原的生长发育,而对于其他类型植被,更多的积雪和更晚的融雪会降低土壤温度,从而抑制植被生长;在温度较高的草原和灌木地,更晚的积雪融化为植被提供了水分促进植被生长发育;在干旱的草原,更多的积雪为植物提供了更多水分,促进了植被的生长发育,而在湿润的地区降水的驱动作用则相对较弱。揭示了北半球植被物候对积雪物候的响应机制,为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植被与积雪的动态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基于MODIS和IMS积雪数据,计算了2006—2021年北半球积雪物候指标,利用MOD09GA数据集,通过最大分离法计算了2007—2022年植被生长季开始日期。通过偏相关分析,评估了生长季开始日期对积雪物候的响应,并分析了海拔、气温、降水和植被类型的驱动作用。此外还分析了中亚、西伯利亚和北美显著相关区域的生长季开始日期对积雪终日和积雪日数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生长季开始日期对积雪物候的响应在不同区域存在显著差异。在高纬度地区,生长季开始日期与积雪季长度、积雪终日、积雪日数主要呈正相关,与积雪初日的相关性纬度分布特征较弱;在低海拔地区,较少的积雪更有利于植被生长;在寒冷地区,更多的积雪有利于草原的生长发育,而对于其他类型植被,更多的积雪和更晚的融雪会降低土壤温度,从而抑制植被生长;在温度较高的草原和灌木地,更晚的积雪融化为植被提供了水分促进植被生长发育;在干旱的草原,更多的积雪为植物提供了更多水分,促进了植被的生长发育,而在湿润的地区降水的驱动作用则相对较弱。揭示了北半球植被物候对积雪物候的响应机制,为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植被与积雪的动态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基于MODIS和IMS积雪数据,计算了2006—2021年北半球积雪物候指标,利用MOD09GA数据集,通过最大分离法计算了2007—2022年植被生长季开始日期。通过偏相关分析,评估了生长季开始日期对积雪物候的响应,并分析了海拔、气温、降水和植被类型的驱动作用。此外还分析了中亚、西伯利亚和北美显著相关区域的生长季开始日期对积雪终日和积雪日数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生长季开始日期对积雪物候的响应在不同区域存在显著差异。在高纬度地区,生长季开始日期与积雪季长度、积雪终日、积雪日数主要呈正相关,与积雪初日的相关性纬度分布特征较弱;在低海拔地区,较少的积雪更有利于植被生长;在寒冷地区,更多的积雪有利于草原的生长发育,而对于其他类型植被,更多的积雪和更晚的融雪会降低土壤温度,从而抑制植被生长;在温度较高的草原和灌木地,更晚的积雪融化为植被提供了水分促进植被生长发育;在干旱的草原,更多的积雪为植物提供了更多水分,促进了植被的生长发育,而在湿润的地区降水的驱动作用则相对较弱。揭示了北半球植被物候对积雪物候的响应机制,为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植被与积雪的动态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积雪调节了北半球大部分地区的水循环和能量交换,研究北半球积雪持续时间、积雪面积及积雪物候的时空动态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利用MODIS卫星数据对2000―2019年北半球积雪覆盖频率和积雪面积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积雪物候的大尺度变化和贡献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北半球积雪变化趋势存在着明显的年际和区域性差异,积雪覆盖频率在欧亚大陆(55°~65°N,30°~120°E)附近地区、蒙古高原、斯塔诺夫高原和格陵兰岛以0.4~0.6(d/a)的速率下降;北半球春冬季节积雪面积下降明显,平均每年冬季下降趋势达到了1.9×105 km2;哈萨克斯坦附近地区和北美洲中部平原地区积雪持续日数显著增加,平均每年增加1.1 d;北半球积雪物候变化主要归因于积雪结束日期的变化,二者相关性达到0.89;从区域对北半球积雪物候变化的贡献分析表明,北半球积雪物候变化主要是由欧亚大陆积雪物候变化主导的,贡献率达到60%左右。
积雪调节了北半球大部分地区的水循环和能量交换,研究北半球积雪持续时间、积雪面积及积雪物候的时空动态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利用MODIS卫星数据对2000―2019年北半球积雪覆盖频率和积雪面积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积雪物候的大尺度变化和贡献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北半球积雪变化趋势存在着明显的年际和区域性差异,积雪覆盖频率在欧亚大陆(55°~65°N,30°~120°E)附近地区、蒙古高原、斯塔诺夫高原和格陵兰岛以0.4~0.6(d/a)的速率下降;北半球春冬季节积雪面积下降明显,平均每年冬季下降趋势达到了1.9×105 km2;哈萨克斯坦附近地区和北美洲中部平原地区积雪持续日数显著增加,平均每年增加1.1 d;北半球积雪物候变化主要归因于积雪结束日期的变化,二者相关性达到0.89;从区域对北半球积雪物候变化的贡献分析表明,北半球积雪物候变化主要是由欧亚大陆积雪物候变化主导的,贡献率达到60%左右。
积雪调节了北半球大部分地区的水循环和能量交换,研究北半球积雪持续时间、积雪面积及积雪物候的时空动态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利用MODIS卫星数据对2000―2019年北半球积雪覆盖频率和积雪面积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积雪物候的大尺度变化和贡献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北半球积雪变化趋势存在着明显的年际和区域性差异,积雪覆盖频率在欧亚大陆(55°~65°N,30°~120°E)附近地区、蒙古高原、斯塔诺夫高原和格陵兰岛以0.4~0.6(d/a)的速率下降;北半球春冬季节积雪面积下降明显,平均每年冬季下降趋势达到了1.9×105 km2;哈萨克斯坦附近地区和北美洲中部平原地区积雪持续日数显著增加,平均每年增加1.1 d;北半球积雪物候变化主要归因于积雪结束日期的变化,二者相关性达到0.89;从区域对北半球积雪物候变化的贡献分析表明,北半球积雪物候变化主要是由欧亚大陆积雪物候变化主导的,贡献率达到60%左右。
本文基于中国雪深长时间序列数据集,分析1979—2020水文年东北黑土区年均、各月以及各季主要积雪参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79—2020水文年东北黑土区年均积雪深度2.70 cm,年均稳定积雪面积为1.07×10~6 km2,积雪初日为12月1日,积雪终日为3月22日,稳定积雪期112.0 d。年内各季、各月平均积雪深度与稳定积雪面积均呈现出单峰分布的特征,2月均为峰值最高月份。(2)各积雪参数空间分布几乎呈现出一致的空间差异性,均表现为以黑土区腹地为中心的马蹄形空间分布方式。(3)研究发现,除积雪面积未发生显著变化外,积雪深度以及积雪物候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年均、各季以及各月积雪深度均呈现出一致的下降趋势,相比于1979—1988年,近10年年均积雪深度减少了29.48%。积雪初日以1.4 d·(10a)-1的速率显著推后,积雪终日以-1.6 d·(10a)-1的速率显著提前,从而导致稳定积雪期以3.0 d·(10a)-1的速率显著缩短。(4)各积雪参数空间变化特征略有差异。年均积...
湖冰是冰冻圈水文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湖冰的生消对气候变化极其敏感,可以作为气候变化的指示因子,并通过影响湖泊与大气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调节区域气候和湖泊生态系统。湖冰厚度是研究湖冰生消过程的关键变量,明晰其生消特征对于揭示气候变化下湖泊响应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内蒙古南湖湖冰为研究对象,基于2013—2017年和2022—2023年原型测冰数据,利用ERA5-Land再分析数据作为大气强迫场,通过SIMSTRAT湖泊过程模型重建2003—2022年内蒙古南湖完整冰厚生消过程并分析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SIMSTRAT模型模拟与原型观测得到的初冰日和终冰日平均偏差为3.40 d,冰厚数据平均偏差为1.29 cm,平均绝对误差为1.29 cm,均方根误差为1.90 cm。模拟结果与现场观测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2)2003—2022年南湖封冻期平均持续119 d,冰厚生长期、平衡期、融化期平均日数分别为64、34、21d。南湖封冻期整体呈缩短趋势,缩短率为4.27 d/10 a;其中,融化期年际变化幅度较大,缩短率为3.67 d/10 a。3)近20年,南湖年均冰厚介...
湖冰是冰冻圈水文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湖冰的生消对气候变化极其敏感,可以作为气候变化的指示因子,并通过影响湖泊与大气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调节区域气候和湖泊生态系统。湖冰厚度是研究湖冰生消过程的关键变量,明晰其生消特征对于揭示气候变化下湖泊响应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内蒙古南湖湖冰为研究对象,基于2013—2017年和2022—2023年原型测冰数据,利用ERA5-Land再分析数据作为大气强迫场,通过SIMSTRAT湖泊过程模型重建2003—2022年内蒙古南湖完整冰厚生消过程并分析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SIMSTRAT模型模拟与原型观测得到的初冰日和终冰日平均偏差为3.40 d,冰厚数据平均偏差为1.29 cm,平均绝对误差为1.29 cm,均方根误差为1.90 cm。模拟结果与现场观测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2)2003—2022年南湖封冻期平均持续119 d,冰厚生长期、平衡期、融化期平均日数分别为64、34、21d。南湖封冻期整体呈缩短趋势,缩短率为4.27 d/10 a;其中,融化期年际变化幅度较大,缩短率为3.67 d/10 a。3)近20年,南湖年均冰厚介...
本文基于中国雪深长时间序列数据集,分析1979—2020水文年东北黑土区年均、各月以及各季主要积雪参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79—2020水文年东北黑土区年均积雪深度2.70 cm,年均稳定积雪面积为1.07×10~6 km2,积雪初日为12月1日,积雪终日为3月22日,稳定积雪期112.0 d。年内各季、各月平均积雪深度与稳定积雪面积均呈现出单峰分布的特征,2月均为峰值最高月份。(2)各积雪参数空间分布几乎呈现出一致的空间差异性,均表现为以黑土区腹地为中心的马蹄形空间分布方式。(3)研究发现,除积雪面积未发生显著变化外,积雪深度以及积雪物候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年均、各季以及各月积雪深度均呈现出一致的下降趋势,相比于1979—1988年,近10年年均积雪深度减少了29.48%。积雪初日以1.4 d·(10a)-1的速率显著推后,积雪终日以-1.6 d·(10a)-1的速率显著提前,从而导致稳定积雪期以3.0 d·(10a)-1的速率显著缩短。(4)各积雪参数空间变化特征略有差异。年均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