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2

利用观测资料结合遥感数据,基于半阶导数法估算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唐古拉和西大滩两个观测点2010—2012年的地表土壤热通量,并与“观测值”(利用10 cm土壤热通量和5 cm土壤温度观测数据计算得到的地表土壤热通量)及已有的3种遥感估算方法(GLEAM、PM-RS和组合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半阶导数法估算的地表土壤热通量(G0)与观测G0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估算精度高;2)与已有的GLEAM、PM-RS和组合法相比,半阶导数法表现更好,估算的两个站点G0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85和0.81,偏差(Bias)分别为-0.70和0.08 W/m2,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5.78和8.79 W/m2,平均绝对误差(MAE)分别为4.22和6.81 W/m2。相较于其他方法,半阶导数法的优势在于物理机制明确,参数设置简洁,仅需单层地表温度值和土壤热属性数据作为模型输入。

期刊论文 2025-03-04 DOI: 10.19912/j.0254-0096.tynxb.2023-1596

为深入了解松嫩平原北部季节冻土冻融过程及热量传递规律,同时为东北寒区工程及寒区农业的土体环境的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基于松嫩平原北部季节冻土原位监测,开展季节冻土温度变化特性及分层热通量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深度小于50 cm土体温度日变化明显,土体温度季节差异随着土体深度增大而减小。2017年3月3日达到最大冻深(164 cm),4月22日为最终融化日期,最终融化深度为130 cm。不同深度土体温度对地表温度响应呈滞后效应,随着土体深度的增加,滞后时间延长;季节冻土在冻融期内浅层土体受到净辐射的影响,热量交换极其频繁;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净辐射的作用减小,热量在土体中传递的损耗增加,热量交换程度减弱,在冻结期,土体损失的热量大于吸收的热量。在整个冻融期内保持负值,冻深线以下土体中的热量持续向上传输,表明160 cm深度以下土体持续对冻土层传递热量。

期刊论文 2024-01-02

近年来,中国东北部地区铁路沿线路基多年冻土环境退化严重,为了解决铁路路基沉降问题,通过采用环境调查、地质勘察、地温观测及土试样分析等方法,对铁路沿线多年冻土环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退化呈区域相关、浅表融蚀、相变混合三个基本型,退化规律遵循地表辐射―能量平衡方程,其决定因子土壤热通量既遵循地表地带性分布规律,又受到局地突变特征的影响,气候变暖、人为因素、地表水入渗、地下水径流使沿线冻土景观、时空分布现状、工程地质条件、地温曲线型态等呈退化模式。

期刊论文 2021-03-01

对哈齐(哈尔滨—齐齐哈尔)客运专线DK221+150断面温度场进行实测,并对该断面温度场进行了二维有限元分析,研究季节性冻土地区铁路路基冻结深度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并拟合出冻结深度与热通量及持续冻结时间的函数关系。结果表明:该地区铁路路基最大冻结深度约0.3 m;路基冻结深度主要取决于浅层土体的热通量及持续冻结时间;当表层热通量降低至某一临界值后,土体冻结深度不再发展,冻土厚度开始逐步减少;冻结深度与热通量、持续冻结时间呈线性关系,随着冻结状态时间的延长,热通量的敏感性下降,持续冻结时间敏感性上升。

期刊论文 2020-03-02

土壤热通量是地表能量平衡的重要分量,其估算方案在研究地表能量平衡研究中必不可少。利用青藏公路沿线5个站点0~20 cm的实测土壤层温、湿度及5 cm土壤热通量资料,以翁笃鸣气候学计算方案为基础建立了优化的5 cm土壤热通量计算方案。通过唐古拉和西大滩两个独立站点的检验结果表明,优化方案的结果相对于原方案有较大的改善,唐古拉和西大滩5 cm土壤热通量均方根误差值分别减小了3.2 W·m-2和4.8 W·m-2,而相对误差分别减小了61.9%和36.1%,即新方案能够较好地估算出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区5 cm土壤热通量。使用优化方案模拟了青藏公路沿线11个站点5 cm土壤热通量变化,结果显示,近十年青藏公路沿线土壤热通量呈现出增大的趋势,其中,5 cm土壤热通量增大了近1.0 W·m-2,而且各观测场的年平均土壤热通量值均大于0.0 W·m-2,表明就年尺度而言,热量有盈余,盈余热量用于加热下层土壤,引起活动层厚度增加,平均状况下土壤热通量每增大1.0 W·m-2,活动层厚度增大约...

期刊论文 2018-07-10

利用青藏高原腹地安多站土壤观测资料,根据10cm土壤日最高和最低温度将冻土分为融化过程、完全融化、冻结过程和完全冻结四个阶段,并结合感热通量、积雪深度、相对湿度和降水资料定性的探讨了冻融过程对地气热量、水分交换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层土壤在东亚季风爆发前期由上至下完成融化过程,10月中旬12月上旬完成冻结过程,融化期普遍长于冻结期。土壤湿度大值区在时间上集中在高原雨季,空间上10cm深度以上为湿度大值区,而且上层土壤的温度梯度要明显大于下层。在融化阶段整层土壤的温度长期保持0℃的等温相变现象,此时,表层土壤温度日变化幅度为全年最大,最高日变幅达22.5℃。安多站地面除12月个别天数和1月上旬是冷源外,全年为地面热源,近地面感热通量从1月开始增大,到6月上旬达到峰值,之后逐渐减小。同时,感热通量的变化对相对湿度、降水和积雪的变化较为敏感。

期刊论文 2018-06-13

为分析道砟层对路基水热状况的影响,在青藏铁路北麓河试验段南侧布置监测断面,分别对天然场地、无道砟覆盖路基、有道砟覆盖路基下部一定范围地温、水分、热通量进行监测。结果表明:道砟大空隙、灰白色碎石覆盖层能有效阻止外部热量进入路基;有道砟覆盖路基比无道砟覆盖路基融化期短20d,5cm深度处有道砟覆盖路基比无道砟覆盖路基年平均温度低2.3℃,道砟层起到良好保温隔热作用;道砟覆盖层对水分有润湿和蒸发作用,有效减少大气降水入渗,保持路基水分相对稳定;夏季短期、高频次降雨有降低地表温度的作用,短期内对道砟层下水分和热量有明显影响,但降水几乎全部蒸发,未能在路基内形成水分累积,有道砟覆盖路基下部50cm深度处温度和含水量基本不受降雨影响。

期刊论文 2017-05-02

利用高分辨率卫星资料结合野外蒸散发相关观测数据,研究青藏高原地区中部典型下垫面高原大气、高原湖泊、冰川(雪山)、高原草甸、高原湿地系统内各种不同下垫面上蒸散发的区域分布及季节变化特征,以实现观测点向区域的尺度转换。通过对高原中部地区的高原大气、高原湖泊、冰川(雪山)、高原草甸、高原湿地等典型下垫面上的近地层和大气边界层的综合观测,得到卫星遥感参数化方案中蒸散发所需的基本特征参数,再运用改进的卫星遥感参数化方案计算得到该地区区域上的高分辨率地表热通量,进而得到区域蒸散发。通过对高原中部地区的不同典型下垫面上的近地层和大气边界层的综合观测,得到卫星遥感参数化方案中蒸散发所需的基本特征参数得到区域蒸散发。以期对青藏高原地表水文过程和水资源状况有一个精细的和总体的初步认识。

2014-01

森林积雪升华(包括升华和蒸发)动态过程的准确估算,是正确理解地表能量和水量平衡的关键,也是区域水文模型和气候模式的重要环节,对应对全球变化与水资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森林下垫面,特别是温带针阔混交林的积雪升华过程研究还很薄弱,相关模型无法反映森林组成与结构对积雪升华过程的影响。本项目拟以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为研究对象,通过5套涡动相关系统对裸地、30年次生针阔混交林林冠上下和老龄林林冠上下水汽通量进行观测,结合相应气象要素与积雪变化过程观测,揭示森林组成与结构对林冠截雪过程及其对积雪升华过程的影响规律,构建以森林组成与结构为特征参数的积雪升华过程模型,为提高森林积雪升华过程模拟精度和准确预测全球变化背景下积雪升华过程提供理论依据。

2014-01
  • 首页
  • 1
  • 2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12条,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