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日光温室在中国北方地区的广泛应用,冬季温室屋顶积雪问题严重影响了温室骨架的刚度和强度,甚至可能会压塌温室,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该文设计了一种通过除雪膜和除雪杆的协同工作的新型除雪装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冬季日光温室人工除雪压力,及现有的机械除雪设备成本高等问题。该装置操作简便,成本低,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随着日光温室在中国北方地区的广泛应用,冬季温室屋顶积雪问题严重影响了温室骨架的刚度和强度,甚至可能会压塌温室,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该文设计了一种通过除雪膜和除雪杆的协同工作的新型除雪装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冬季日光温室人工除雪压力,及现有的机械除雪设备成本高等问题。该装置操作简便,成本低,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随着日光温室在中国北方地区的广泛应用,冬季温室屋顶积雪问题严重影响了温室骨架的刚度和强度,甚至可能会压塌温室,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该文设计了一种通过除雪膜和除雪杆的协同工作的新型除雪装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冬季日光温室人工除雪压力,及现有的机械除雪设备成本高等问题。该装置操作简便,成本低,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为了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精细化服务需求,建立日光温室雪灾预警,指导农户提前采取有效措施,做好灾前防御,减少或避免雪灾造成的经济损失。本研究采用极值概率分布模型对青海省河湟谷地13个县区1978—2021年最大积雪深度观测资料进行分析,计算了30 a重现期日光温室坡度角为30°、35°和40°的最大雪压,得到日光温室雪灾临界指标。在此基础上选取1985—2021年河湟谷地日光温室实际雪灾资料、积雪深度资料,以各雪灾年造成的日光温室损失率作为因子,依据计算标准化降水指数不同等级灾害占总灾害比例的方法,确定日光温室雪灾不同强度等级的阈值,再根据积雪深度和温室损失率的函数关系,构建基于日光温室损失率的雪灾预警指标,将日光温室雪灾预警等级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此方法对日光温室雪灾指标划分提出新的思路和方法,不仅简单,而且具有地域普适性,便于气象服务业务应用。
为了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精细化服务需求,建立日光温室雪灾预警,指导农户提前采取有效措施,做好灾前防御,减少或避免雪灾造成的经济损失。本研究采用极值概率分布模型对青海省河湟谷地13个县区1978—2021年最大积雪深度观测资料进行分析,计算了30 a重现期日光温室坡度角为30°、35°和40°的最大雪压,得到日光温室雪灾临界指标。在此基础上选取1985—2021年河湟谷地日光温室实际雪灾资料、积雪深度资料,以各雪灾年造成的日光温室损失率作为因子,依据计算标准化降水指数不同等级灾害占总灾害比例的方法,确定日光温室雪灾不同强度等级的阈值,再根据积雪深度和温室损失率的函数关系,构建基于日光温室损失率的雪灾预警指标,将日光温室雪灾预警等级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此方法对日光温室雪灾指标划分提出新的思路和方法,不仅简单,而且具有地域普适性,便于气象服务业务应用。
为了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精细化服务需求,建立日光温室雪灾预警,指导农户提前采取有效措施,做好灾前防御,减少或避免雪灾造成的经济损失。本研究采用极值概率分布模型对青海省河湟谷地13个县区1978—2021年最大积雪深度观测资料进行分析,计算了30 a重现期日光温室坡度角为30°、35°和40°的最大雪压,得到日光温室雪灾临界指标。在此基础上选取1985—2021年河湟谷地日光温室实际雪灾资料、积雪深度资料,以各雪灾年造成的日光温室损失率作为因子,依据计算标准化降水指数不同等级灾害占总灾害比例的方法,确定日光温室雪灾不同强度等级的阈值,再根据积雪深度和温室损失率的函数关系,构建基于日光温室损失率的雪灾预警指标,将日光温室雪灾预警等级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此方法对日光温室雪灾指标划分提出新的思路和方法,不仅简单,而且具有地域普适性,便于气象服务业务应用。
河流是陆地-海洋之间碳输送的通道和水生生态系统代谢的重要反应器,对陆海水生连续体中碳的迁移转化和流域生态系统碳收支起到重要作用。青藏高原是中低纬度地区最大的高海拔寒区,作为亚洲水塔哺育了多条大江大河,对区域碳循环有重要作用。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近年来青藏高原河流碳循环过程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聚焦青藏高原河流碳循环过程,系统总结近十余年黄河、长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多条源区河流碳循环相关进展发现:(1)青藏高原河流溶解态碳以无机碳为主,溶解有机碳浓度相对较低,未来气候变化导致的冻土融化、风化增强、水文过程改变、侵蚀产沙加剧等因子将进一步增加青藏高原河流横向碳输移通量;(2)当前观测显示青藏高原河流是二氧化碳及甲烷的重要排放源,其过程也受到气候变化影响并有增加趋势;(3)青藏高原河流碳通量对于流域生态系统碳收支有重要影响,较大的河流碳横向及垂直碳通量抵消了部分陆地碳汇,是生态系统碳过程不可忽视的一环。随着青藏高原气候暖湿化,其河流碳循环过程必然发生显著改变,进而影响区域碳汇,但是其影响程度目前还不清楚。未来应进一步利用原位观测、遥感反演、机器学习等手段精准刻画河流碳过程机制,增强对于...
河流是陆地-海洋之间碳输送的通道和水生生态系统代谢的重要反应器,对陆海水生连续体中碳的迁移转化和流域生态系统碳收支起到重要作用。青藏高原是中低纬度地区最大的高海拔寒区,作为亚洲水塔哺育了多条大江大河,对区域碳循环有重要作用。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近年来青藏高原河流碳循环过程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聚焦青藏高原河流碳循环过程,系统总结近十余年黄河、长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多条源区河流碳循环相关进展发现:(1)青藏高原河流溶解态碳以无机碳为主,溶解有机碳浓度相对较低,未来气候变化导致的冻土融化、风化增强、水文过程改变、侵蚀产沙加剧等因子将进一步增加青藏高原河流横向碳输移通量;(2)当前观测显示青藏高原河流是二氧化碳及甲烷的重要排放源,其过程也受到气候变化影响并有增加趋势;(3)青藏高原河流碳通量对于流域生态系统碳收支有重要影响,较大的河流碳横向及垂直碳通量抵消了部分陆地碳汇,是生态系统碳过程不可忽视的一环。随着青藏高原气候暖湿化,其河流碳循环过程必然发生显著改变,进而影响区域碳汇,但是其影响程度目前还不清楚。未来应进一步利用原位观测、遥感反演、机器学习等手段精准刻画河流碳过程机制,增强对于...
河流是陆地-海洋之间碳输送的通道和水生生态系统代谢的重要反应器,对陆海水生连续体中碳的迁移转化和流域生态系统碳收支起到重要作用。青藏高原是中低纬度地区最大的高海拔寒区,作为亚洲水塔哺育了多条大江大河,对区域碳循环有重要作用。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近年来青藏高原河流碳循环过程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聚焦青藏高原河流碳循环过程,系统总结近十余年黄河、长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多条源区河流碳循环相关进展发现:(1)青藏高原河流溶解态碳以无机碳为主,溶解有机碳浓度相对较低,未来气候变化导致的冻土融化、风化增强、水文过程改变、侵蚀产沙加剧等因子将进一步增加青藏高原河流横向碳输移通量;(2)当前观测显示青藏高原河流是二氧化碳及甲烷的重要排放源,其过程也受到气候变化影响并有增加趋势;(3)青藏高原河流碳通量对于流域生态系统碳收支有重要影响,较大的河流碳横向及垂直碳通量抵消了部分陆地碳汇,是生态系统碳过程不可忽视的一环。随着青藏高原气候暖湿化,其河流碳循环过程必然发生显著改变,进而影响区域碳汇,但是其影响程度目前还不清楚。未来应进一步利用原位观测、遥感反演、机器学习等手段精准刻画河流碳过程机制,增强对于...
气候变化导致全球变暖、生态失衡,产生技术、经济、社会等问题,是最突出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其主要原因被认为与温室气体排放浓度增加有关。青藏高原面积整体有308万平方公里,其中在我国的部分是25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领土面积的1/3~1/4。因此,深刻了解青藏高原温室气体排放研究的现状和发展态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知识图谱理论,运用CiteSpace等软件对1900~2023年青藏高原GHG(Greenhouse Gas)排放的研究热点及趋势进行可视化和内容分析。结果表明,气候变化与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排放相互作用关系研究是青藏高原GHG排放的关键内容。研究热点的演化趋势大致分为5个时期:1999~2002年期间主要在青藏高原研究湿地生态系统甲烷排放。2003~2005年间关注青藏高原各种植被类型有机碳库与GHG排放源,同时更加关注甲烷的排放模型估算研究。2006~2009年间,气候变化成为本区域GHG排放研究的重要因素,碳的概念有所扩展,先后出现了温室气体、氧化亚氮、气溶胶和黑炭等。2010~2016年间,从微观层面对不同类型草地生态系统的管理和气候因素与温室气体排放(特别是氧化亚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