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作为“固态水库”其融水对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区域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开展冰川科学研究并努力探索冰川研究新技术、新方法至关重要。本文基于机载激光雷达测量技术在冰川科学观测中的应用研究,从航空测量经验、冰川试验区域气象条件及航飞设备三方面开展冰川航测可行性分析及技术方法论证。结果表明,冰川激光雷达数据平面及高程误差绝对值均以≤10 cm为主,占比分别为86.6%(X方向)、86.5%(Y方向)、66.6%(XY方向)、90.0%(Z方向),误差值满足冰川观测要求。此次冰川试验验证了机载激光雷达测量技术在冰川科学观测中的可行性,实现了高海拔、高落差、极端天气地区航空测量技术突破,为促进我国冰川科学研究发展增添新动力。
冰川作为“固态水库”其融水对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区域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开展冰川科学研究并努力探索冰川研究新技术、新方法至关重要。本文基于机载激光雷达测量技术在冰川科学观测中的应用研究,从航空测量经验、冰川试验区域气象条件及航飞设备三方面开展冰川航测可行性分析及技术方法论证。结果表明,冰川激光雷达数据平面及高程误差绝对值均以≤10 cm为主,占比分别为86.6%(X方向)、86.5%(Y方向)、66.6%(XY方向)、90.0%(Z方向),误差值满足冰川观测要求。此次冰川试验验证了机载激光雷达测量技术在冰川科学观测中的可行性,实现了高海拔、高落差、极端天气地区航空测量技术突破,为促进我国冰川科学研究发展增添新动力。
冰川作为“固态水库”其融水对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区域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开展冰川科学研究并努力探索冰川研究新技术、新方法至关重要。本文基于机载激光雷达测量技术在冰川科学观测中的应用研究,从航空测量经验、冰川试验区域气象条件及航飞设备三方面开展冰川航测可行性分析及技术方法论证。结果表明,冰川激光雷达数据平面及高程误差绝对值均以≤10 cm为主,占比分别为86.6%(X方向)、86.5%(Y方向)、66.6%(XY方向)、90.0%(Z方向),误差值满足冰川观测要求。此次冰川试验验证了机载激光雷达测量技术在冰川科学观测中的可行性,实现了高海拔、高落差、极端天气地区航空测量技术突破,为促进我国冰川科学研究发展增添新动力。
作为地球气候系统演变的“预示器”,格陵兰冰盖(Greenland ice sheet, GrIS)质量变化不仅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点领域,也是海平面变化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结合多种大地测量技术及气候模式等回顾了GrIS近几十年质量变化,总结了不同手段的优缺点及其质量变化机制。基于卫星重力、测高等多种手段的研究结果表明,受不同手段自身特点的影响,计算的GrIS质量变化存在明显差异,导致对海平面变化的预测存在较大不确定性。GrIS质量的快速变化与多种驱动机制相关,包括地理环境导致的辐射反馈,海洋、大气热力过程及冰盖动力过程等影响。然而,不同机制之间的相互作用仍待进一步研究。针对目前手段和机制存在的不足,指出多源数据的融合应用、极地冰盖模式的进一步优化等可能是未来GrIS质量变化及其气候变化响应研究的重要方向。
作为地球气候系统演变的“预示器”,格陵兰冰盖(Greenland ice sheet, GrIS)质量变化不仅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点领域,也是海平面变化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结合多种大地测量技术及气候模式等回顾了GrIS近几十年质量变化,总结了不同手段的优缺点及其质量变化机制。基于卫星重力、测高等多种手段的研究结果表明,受不同手段自身特点的影响,计算的GrIS质量变化存在明显差异,导致对海平面变化的预测存在较大不确定性。GrIS质量的快速变化与多种驱动机制相关,包括地理环境导致的辐射反馈,海洋、大气热力过程及冰盖动力过程等影响。然而,不同机制之间的相互作用仍待进一步研究。针对目前手段和机制存在的不足,指出多源数据的融合应用、极地冰盖模式的进一步优化等可能是未来GrIS质量变化及其气候变化响应研究的重要方向。
作为地球气候系统演变的“预示器”,格陵兰冰盖(Greenland ice sheet, GrIS)质量变化不仅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点领域,也是海平面变化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结合多种大地测量技术及气候模式等回顾了GrIS近几十年质量变化,总结了不同手段的优缺点及其质量变化机制。基于卫星重力、测高等多种手段的研究结果表明,受不同手段自身特点的影响,计算的GrIS质量变化存在明显差异,导致对海平面变化的预测存在较大不确定性。GrIS质量的快速变化与多种驱动机制相关,包括地理环境导致的辐射反馈,海洋、大气热力过程及冰盖动力过程等影响。然而,不同机制之间的相互作用仍待进一步研究。针对目前手段和机制存在的不足,指出多源数据的融合应用、极地冰盖模式的进一步优化等可能是未来GrIS质量变化及其气候变化响应研究的重要方向。
本文以L波段的ALOS PALSAR-2数据为基础,采用长时间序列InSAR技术对2014年9月至2019年8月的青藏高原区域进行动态监测,结合偏移量追踪法获取部分冰川在尼泊尔地震前后分别在距离向、方位向和水平方向的冰川流速分布结果。结果表明:在监测时段内,研究区普遍存在沉降现象,仅在个别年份出现小幅度的抬升,研究区最大年平均形变速率可达-203.1 mm/a,认为此次地震对研究区的时序观测结果的波动有特殊影响;在研究时期内部分冰川流速在地震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大幅度增加,最大速度可达2.645 m/d,认为地震是导致冰川流速急剧增加的原因之一。
本文以L波段的ALOS PALSAR-2数据为基础,采用长时间序列InSAR技术对2014年9月至2019年8月的青藏高原区域进行动态监测,结合偏移量追踪法获取部分冰川在尼泊尔地震前后分别在距离向、方位向和水平方向的冰川流速分布结果。结果表明:在监测时段内,研究区普遍存在沉降现象,仅在个别年份出现小幅度的抬升,研究区最大年平均形变速率可达-203.1 mm/a,认为此次地震对研究区的时序观测结果的波动有特殊影响;在研究时期内部分冰川流速在地震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大幅度增加,最大速度可达2.645 m/d,认为地震是导致冰川流速急剧增加的原因之一。
本文以L波段的ALOS PALSAR-2数据为基础,采用长时间序列InSAR技术对2014年9月至2019年8月的青藏高原区域进行动态监测,结合偏移量追踪法获取部分冰川在尼泊尔地震前后分别在距离向、方位向和水平方向的冰川流速分布结果。结果表明:在监测时段内,研究区普遍存在沉降现象,仅在个别年份出现小幅度的抬升,研究区最大年平均形变速率可达-203.1 mm/a,认为此次地震对研究区的时序观测结果的波动有特殊影响;在研究时期内部分冰川流速在地震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大幅度增加,最大速度可达2.645 m/d,认为地震是导致冰川流速急剧增加的原因之一。
冰川高程变化是冰川形态变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能为推算冰川体积变化及物质平衡提供基本参数。利用Sentinel-IA雷达数据,与SRTM数据进行差分干涉,得到2000—2018年哈尔里克山冰川高程变化结果。为进一步提高监测结果的可靠性,以裸地区域的高程变化量作为系统误差修正值,对冰川高程变化结果进行第一次优化。由于差分干涉结果受地形影响较大,为降低地形因素对高程变化的影响,分析地形因子与高程变化标准差之间的关系,去除标准差过大的冰川区域,提高冰川高程变化可靠性,对冰川高程变化结果进行第二次优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精度评定。结果表明:过去18 a以来,哈尔里克山冰川高程平均下降(8.74±0.14) m;分析冰川高程变化的空间差异性,发现西北部冰川高程减少程度较东南部小;分析冰川高程变化与海拔的关系,发现总体上冰川高程下降程度随海拔升高而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