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碳库作为全球碳循环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冻土区土壤碳库是对气候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碳库,气候的微弱变化都会对其浅层土壤有机碳产成巨大的影响,进而影响着区域景观和生态。氧化稳定性作为反映土壤有机碳抗氧化能力的指标,影响着土壤有机碳的数量与质量,受制于气候因素影响,其变异在高寒冻土区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为探究冻土的土壤有机碳及其氧化稳定性分布特征,基于实验数据与2011—2019年的气候资料,采用随机森林模型对土壤有机碳含量、不同氧化难易程度土壤有机碳组分和土壤有机碳氧化稳定性系数,以及环境变量(年均降水量、年均日照时数、年平均气温、海拔)进行多要素数字化制图并分析其控制性因素。结果表明:模型对三江源冻土区浅层土壤有机碳的解释度在54%以上,数字化制图能较好地反映土壤有机碳的分布情况;土壤有机碳主要受降水和日照时数的影响,温度次之;不同氧化难易程度组分空间分布各异,但氧化稳定性具有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冷、干利于冻土区浅层土壤有机碳氧化稳定性的提升。
在大通河源不同草甸生态系统中建立浅层土壤水热监测网络.2010-2011年监测结果表明:土壤温度和水分均具有明显的冻融交替和空间梯度变化格局.在沼泽化草甸和典型草甸区,土壤融化和冻结末期分别出现在5月底、6月初和11月中下旬;而退化草甸区对应的时间则出现在4月底、5月初和11月中上旬.在沼泽化草甸和典型草甸土壤温度变化曲线上有明显的"零点幕"时期,而退化草甸则不太明显.土壤温度曲线的阶段划分结果表明,沼泽化草甸和典型草甸各阶段不存在显著差异,二者阶段划分曲线基本重合,均可以划分为6个阶段:春季升温阶段、春季"零点幕"阶段、夏季升温阶段、秋季降温阶段、秋季"零点幕"阶段和冬季降温阶段.对于退化草甸而言,春季和秋季"零点幕"时期不明显,阶段划分曲线与前二者具有较大差异.退化草甸温度曲线"零点幕"时期不显著对应于下伏多年冻土临近岛状多年冻土边缘,是最易于受环境影响变化而发生退化的区域.3个监测场地浅层土壤水热格局一定程度上指示了下伏多年冻土的空间分布格局.
有无积雪覆盖下浅层土壤水热过程是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水能循环中的一个重要不确定因素。为了研究积雪覆盖对高寒沼泽、草甸浅层土壤水热过程的影响,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选择了典型的有无积雪覆盖的沼泽、草甸建立观测场,观测浅层土壤的温度和水分状况。通过分别研究积雪对高寒沼泽、草甸浅层土壤温度和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寒沼泽、草甸在有积雪覆盖下浅层土壤开始冻结和消融的时间都有所滞后,且冻结持续时间相应有所增加。由于积雪覆盖,浅层土壤温度变化速率略有减小而水分变化速率略有增加,积雪起到了抑制土壤温度变化速率和促进土壤水分变化速率的作用。积雪覆盖对秋季冻结过程和夏季融化过程浅层土壤的温度和水分的影响明显大于冬季冻结降温过程和春季升温过程,且对融化过程的影响较冻结过程明显。通过对比分析有无雪盖沼泽和草甸土壤,说明积雪的覆盖对沼泽土壤温度的影响要大于草甸土壤,对土壤水分融升过程的影响大于冻降过程,且对沼泽浅层土壤的影响大于草甸浅层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