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山区现代冰川林立,构造及地貌的发育形成了西大滩大型矿泉水、昆仑圣泉以及昆仑山等诸多优质天然矿泉水源。目前仅昆仑山矿泉水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开发,其余大量的矿泉水尚处于未开发的原始状态,矿泉水资源十分丰富。通过EH-4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水化学分析及动态监测等手段,采用Piper三线图解法、Gibbs图解法、同位素分析等方法对昆仑山北坡黑刺沟大型天然矿泉水的导水与控水断裂、水化学特殊组分来源及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矿泉群主要补给水源为刚欠查鲁马峰一带现代冰川底部冰雪覆盖融区水,冰雪融水通过多期活动的正断层组向深部运移,径流至北侧南倾阻水断层后形成富水区和上涌通道,并沿着通道溢出地表形成矿泉群;泉水中锶元素来源于南部昆仑山硅酸盐组与地下水的水-岩相互作用。
昆仑山区现代冰川林立,构造及地貌的发育形成了西大滩大型矿泉水、昆仑圣泉以及昆仑山等诸多优质天然矿泉水源。目前仅昆仑山矿泉水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开发,其余大量的矿泉水尚处于未开发的原始状态,矿泉水资源十分丰富。通过EH-4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水化学分析及动态监测等手段,采用Piper三线图解法、Gibbs图解法、同位素分析等方法对昆仑山北坡黑刺沟大型天然矿泉水的导水与控水断裂、水化学特殊组分来源及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矿泉群主要补给水源为刚欠查鲁马峰一带现代冰川底部冰雪覆盖融区水,冰雪融水通过多期活动的正断层组向深部运移,径流至北侧南倾阻水断层后形成富水区和上涌通道,并沿着通道溢出地表形成矿泉群;泉水中锶元素来源于南部昆仑山硅酸盐组与地下水的水-岩相互作用。
昆仑山区现代冰川林立,构造及地貌的发育形成了西大滩大型矿泉水、昆仑圣泉以及昆仑山等诸多优质天然矿泉水源。目前仅昆仑山矿泉水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开发,其余大量的矿泉水尚处于未开发的原始状态,矿泉水资源十分丰富。通过EH-4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水化学分析及动态监测等手段,采用Piper三线图解法、Gibbs图解法、同位素分析等方法对昆仑山北坡黑刺沟大型天然矿泉水的导水与控水断裂、水化学特殊组分来源及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矿泉群主要补给水源为刚欠查鲁马峰一带现代冰川底部冰雪覆盖融区水,冰雪融水通过多期活动的正断层组向深部运移,径流至北侧南倾阻水断层后形成富水区和上涌通道,并沿着通道溢出地表形成矿泉群;泉水中锶元素来源于南部昆仑山硅酸盐组与地下水的水-岩相互作用。
利用青海省国内高分辨率卫星数据,对祁连县、湟源县和玛沁县南部的泉水点进行了遥感解译。通过提取水体信息,结合以往相关数据,并协助现场验证,对多个泉水点进行了解释。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遥感解译泉水点的解译标志,包括断层泉、侵蚀泉、冻土边缘泉等,为水文地质、矿泉水靶区优选等提供基础数据。对于大涌水量、大流量的遥感影像泉水点,解译效果较好,而小涌水量、小流量的泉水点解译效果不佳。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自然资源要素和生态条件的调查,建议反复进行泉点解译,并协助多光谱数据水文信息的遥感因子反演。
利用青海省国内高分辨率卫星数据,对祁连县、湟源县和玛沁县南部的泉水点进行了遥感解译。通过提取水体信息,结合以往相关数据,并协助现场验证,对多个泉水点进行了解释。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遥感解译泉水点的解译标志,包括断层泉、侵蚀泉、冻土边缘泉等,为水文地质、矿泉水靶区优选等提供基础数据。对于大涌水量、大流量的遥感影像泉水点,解译效果较好,而小涌水量、小流量的泉水点解译效果不佳。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自然资源要素和生态条件的调查,建议反复进行泉点解译,并协助多光谱数据水文信息的遥感因子反演。
利用青海省国内高分辨率卫星数据,对祁连县、湟源县和玛沁县南部的泉水点进行了遥感解译。通过提取水体信息,结合以往相关数据,并协助现场验证,对多个泉水点进行了解释。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遥感解译泉水点的解译标志,包括断层泉、侵蚀泉、冻土边缘泉等,为水文地质、矿泉水靶区优选等提供基础数据。对于大涌水量、大流量的遥感影像泉水点,解译效果较好,而小涌水量、小流量的泉水点解译效果不佳。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自然资源要素和生态条件的调查,建议反复进行泉点解译,并协助多光谱数据水文信息的遥感因子反演。
针对深处青藏高原腹地中低纬度高海拔(4 600~5 300m)永冻土地带的青海乌丽地区,开展了该地区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气源条件研究。冻土区地表沿断层发育若干冷泉,野外采集冷泉新鲜水500mL密封送实验室进行气相色谱分析。首先对水中溶解的烃在真空和60℃恒温条件下脱出气体,将脱出气体经ρ(NaOH)=300g/L的碱液吸收CO2,余下气体经碱液驱赶至量气管上端,计量脱出气体的体积,并转移至另处;然后根据溶解烃含量注入适当体积的脱出气体进行色谱标定、单点外标定量。结果在冷泉中检测出CH4体积分数一般在223.60~1 097.30μL/L之间,最高达1 113.21μL/L。野外工作查明烃源岩主要为上二叠统那益雄组含煤碎屑岩建造,次为上三叠统巴贡组碎屑岩。前者中赋存的煤层及炭质泥岩为天然气水合物气源供给的重要母质。此研究成果揭示该地区具备形成天然气水合物藏的良好气源条件及成藏潜力。
对唐古拉山北侧温泉盆地多年冻土区冷泉气体样品的化学分析表明,CH4平均含量为370×10-6,是青藏铁路沿线(昆仑山口—安多)多年冻土区冷泉气体中CH4平均含量的近113倍,表现出极高的地球化学异常。与国内外多年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条件相比,温泉盆地地区具有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冻土厚度与温压、烃类气体与水源、流体运移与储集的良好条件,预示该区可能具有天然气水合物的存在,是今后值得重视的天然气水合物调查评价区。
以野外勘探、室内理论分析与建模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数字高程模型(GDEM)和实测数据为基础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坡向对多年冻土分布具有重要影响。针对青藏高原温泉区域地形的复杂性,基于分区的方法将研究区分为平原区和山区两个地形区。对于平原区来说,考虑到苦海湖泊对多年冻土的影响,将苦海滩地单独划出并采用专家知识完成冻土制图,其余平原区采用建立的地温模型进行冻土制图;对于山区来说,通过定量化研究坡向对冻土地温的影响建立了基于坡向调整作用下的地温模型,应用此模型完成了山区的冻土分布图。以地温作为冻土类型划分的依据,分析了研究区域冻土的空间分布与特征,结果表明:多年冻土的分布面积为1 681.4km2,占整个区域的66.7%,其中,过渡型和亚稳定型多年冻土为主要多年冻土类型,两者占整个研究区域的50.8%,其次为不稳定型多年冻土(11.4%),稳定型和极稳定型多年冻土的面积比例相对较小(4.4%和0.2%)。从空间分布格局来看,冻土分布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特征,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冻土地温逐渐降低,冻土类型依次经历季节冻土-不稳定型多年冻土-过渡型多年冻土-亚稳定型多年冻土-稳定型多年冻土-极稳定型多年...
以野外勘探、室内理论分析与建模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数字高程模型(GDEM)和实测数据为基础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坡向对多年冻土分布具有重要影响。针对青藏高原温泉区域地形的复杂性,基于分区的方法将研究区分为平原区和山区两个地形区。对于平原区来说,考虑到苦海湖泊对多年冻土的影响,将苦海滩地单独划出并采用专家知识完成冻土制图,其余平原区采用建立的地温模型进行冻土制图;对于山区来说,通过定量化研究坡向对冻土地温的影响建立了基于坡向调整作用下的地温模型,应用此模型完成了山区的冻土分布图。以地温作为冻土类型划分的依据,分析了研究区域冻土的空间分布与特征,结果表明:多年冻土的分布面积为1 681.4km2,占整个区域的66.7%,其中,过渡型和亚稳定型多年冻土为主要多年冻土类型,两者占整个研究区域的50.8%,其次为不稳定型多年冻土(11.4%),稳定型和极稳定型多年冻土的面积比例相对较小(4.4%和0.2%)。从空间分布格局来看,冻土分布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特征,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冻土地温逐渐降低,冻土类型依次经历季节冻土-不稳定型多年冻土-过渡型多年冻土-亚稳定型多年冻土-稳定型多年冻土-极稳定型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