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1

通过回顾全球范围内冻土的分布、特性及其退化趋势,进一步探讨了气候变暖、地面工程活动及土地利用变化对冻土环境的影响。目前受人类活动与气候变暖的双重影响,出现生态系统的破坏、水资源的变化和地质灾害的增加现象,还对村镇饮水安全和基础设施安全构成威胁,对地区乃至全球环境安全构成了严峻挑战。文章强调了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和气候适应策略的迫切性,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以缓解和适应这些变化。

期刊论文 2025-01-23 DOI: 10.14122/j.cnki.hskj.2025.01.002

长江源地区的冰川变化揭示了青藏高原气候变化趋势。冰下地形探测作为冰川发育和运动过程研究的基础,对长江地区水土保持和淡水资源储量研究具有指导意义。长江科学院在长达10 a的江源科考基础上,分别于2022年、2023年采用探地雷达(GPR)技术对长江正源沱沱河发源地格拉丹东主峰的冰川厚度进行精准探测,并对查旦湿地冻土厚度上限进行了探测研究。结合多种冰川和冻土地质模型的GPR波场模拟结果,提高了GPR技术在长江源地区冰川和冻土探测的有效性和精准度。探测结果表明,格拉丹东主峰冰川厚度和查旦湿地冻土厚度上限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冰川厚度和冻土厚度上限观测是一个常年积累的结果,后续仍需持续进行观测,积累更多数据,分析变化趋势,以估算探测区域内冰储量,研究气候变化对冰川的影响效果。

期刊论文 2024-03-11

为分析松花江流域水资源的演变规律,基于寒区水-热-氮素循环模型(the water and energy transfer processes and nitrogen cycle processes model in cold regions,WEP-N)和水资源评价方法,对径流发生突变的1998年前后(即1999—2018年和1956—1998年)进行比较,松花江流域年水资源总量减少217.0亿m3,减幅达到22.2%。其中,地表水资源量减少是水资源总量减少的主要组分,占水资源总量减少的比例为96.9%,不重复地下水资源减少量占3.1%。基于多因子归因分析方法分析可知,气候变化是松花江流域水资源减少的主要因素,对松花江流域全年水资源总量、地表水资源量、不重复地下水资源量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81.6%、74.9%、286.6%,取用水的贡献率分别为18.4%、25.1%、-86.6%。从年内不同时期分析可知,非冻融期是全年水资源量减少的主要时期,占全年水资源总量减少的82.6%,冻融期占17.4%。和北方的海河流域、黄河流域相比,水资源减少幅度和主要影响因素各不相同,主要取决于气候变化...

期刊论文 2023-03-02 DOI: 10.13476/j.cnki.nsbdqk.2023.0014

研究流域水循环与水资源演变规律,对于促进水资源持续高效利用、改善脆弱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项目以我国西北旱区绿洲水资源短缺、地下水位下降和地表生态恶化为背景,以深刻认识灌溉水(降水)、土壤水和地下水转化规律及绿洲灌溉农业发展对流域水循环过程的影响为主线,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揭示渠道渗漏水对层状包气带及地下水补给的定量规律,建立考虑土地利用状况和渠系空间分布的区域尺度水资源转化模型,研究典型区域水资源转化规律,重点分析农田水分转化关系和考虑行水过程的渠系水分转化关系,并对不同农业活动条件下区域水循环过程进行模拟预测,获得面向环境友好的作物种植结构和水资源利用模式。本研究旨在建立能够准确描述干旱区绿洲水循环过程的区域水资源转化模型,力求回答干旱区绿洲农业活动如何影响区域水循环过程?其定量关系是什么?等科学问题,为干旱绿洲区合理开发、利用和配置有限的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2014-01

水资源短缺己成了世界性的问题,水是农业的命脉,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占世界水资源量的四分之一,水资源量缺乏对我国工农业生产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会造成的负面影响,渠道防渗实现节水的潜力巨大,季节冻区渠道防渗的节水意义已被各部门所认识,所以提出能够防止冻胀的防渗渠道结构型式,以优化结构为主,对加快寒冷地区渠道防渗建设意义深远。

期刊论文 2012-11-20 DOI: 10.16660/j.cnki.1674-098x.2012.28.078

【中文摘要】以实现流域生态修复及水资源持续利用为目标,以水资源和生态问题最严重的甘肃河西走廊石羊河流域为例,开展了以下研究:(1)应用条件价值法,对农业节水的生态价值的支付意愿进行问卷调查,获得了农业节水的生态价值,建立了生态价值支付意愿与人均收入和支付意愿与年均降水之间的线性关系;(2)提出了基于GIS和RS的区域植被生态需水评估方法,研究了不同水文年型考虑土壤含水量修正系数和植被类型的生态需水年内变化过程,建立了植被生态需水的空间分布模型,获得石羊河流域不同水文年型的生态需水与生态补水量;(3)建立了以高效用水和公平用水为目标的水资源使用权多目标分配模型,获得了流域水权初始分配方案;(4)把水循环转化过程和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机结合,建立了内陆河流域基于天然人工二元水资源转化模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型;(5)提出了生态效益分摊系数,建立了石羊河流域基于生态经济效益统一度量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型,获得了配置方案;(6)建立了基于高效利用的农业种植结构及灌溉制度优化模型。研究结果可为石羊河流域水资源规划、生态水权立法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2009-01

【中文摘要】本研究的目的是围绕我国云水资源开发中的关键问题,以云水资料与其它资料协同分析为基础,将资料诊断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对云水气候特征和变化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利用ISCCP和MODIS长期卫星云水观测资料,提出中国地区云水资源的气候特征和变化机理;结合GPCP降水资料,计算并建立月平均云水循环次数数据,并进一步分析中国地区云水循环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机理;综合利用卫星和飞机云水观测资料,结合再分析数据集,分析云水对温度变化的响应关系;在云水和云水循环次数气候特征和机理分析的基础上,从气候学角度确定人工增雨潜力区,并通过数值模拟研究典型云系云水转化特征。本项目研究可为我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科学布局和云水资源开发利用战略制定,提供依据和参考,本项目研究结果针对性强,对云水资源开发具有较强实用价值。

2009-01
  • 首页
  • 1
  • 2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11条,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