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9

大坝建设调整了流域水资源配置,使流域景观格局产生变化,进而影响河流水质。本研究将不同景观格局类型定性分为人为影响因子和自然影响因子,基于我国970个国控断面水质数据和271个建坝子流域情况,采用相关性分析和随机森林算法,定量探究大坝建设下流域景观格局对河流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建设用地、人口密度、夜间灯光等人为影响因子对河流水质的影响大于自然影响因子,其和WQI的相关性分别为-0.49、-0.55、-0.65(P<0.05)。大坝建设后人类活动加剧,建设用地、人口密度、夜间灯光和WQI的相关性分别提高到-0.62、-0.63、-0.70(P<0.05)。冰川和永久积雪用地、水体、气温等自然影响因子和WQI相关性较小,分别为0.25、-0.28、-0.45(P<0.05);随机森林的结果显示总磷和溶解氧在建坝流域对WQI的贡献率和无建坝相比增幅最明显,分别为28.02%和27.85%,建设用地、人口密度、水体的贡献率也均有显著上升。本研究揭示了有无建坝下流域内景观格局与河流水质的相互关系,为大坝建设下的河流水生态保护提供参考。

期刊论文 2025-06-05

大坝建设调整了流域水资源配置,使流域景观格局产生变化,进而影响河流水质。本研究将不同景观格局类型定性分为人为影响因子和自然影响因子,基于我国970个国控断面水质数据和271个建坝子流域情况,采用相关性分析和随机森林算法,定量探究大坝建设下流域景观格局对河流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建设用地、人口密度、夜间灯光等人为影响因子对河流水质的影响大于自然影响因子,其和WQI的相关性分别为-0.49、-0.55、-0.65(P<0.05)。大坝建设后人类活动加剧,建设用地、人口密度、夜间灯光和WQI的相关性分别提高到-0.62、-0.63、-0.70(P<0.05)。冰川和永久积雪用地、水体、气温等自然影响因子和WQI相关性较小,分别为0.25、-0.28、-0.45(P<0.05);随机森林的结果显示总磷和溶解氧在建坝流域对WQI的贡献率和无建坝相比增幅最明显,分别为28.02%和27.85%,建设用地、人口密度、水体的贡献率也均有显著上升。本研究揭示了有无建坝下流域内景观格局与河流水质的相互关系,为大坝建设下的河流水生态保护提供参考。

期刊论文 2025-06-05

大坝建设调整了流域水资源配置,使流域景观格局产生变化,进而影响河流水质。本研究将不同景观格局类型定性分为人为影响因子和自然影响因子,基于我国970个国控断面水质数据和271个建坝子流域情况,采用相关性分析和随机森林算法,定量探究大坝建设下流域景观格局对河流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建设用地、人口密度、夜间灯光等人为影响因子对河流水质的影响大于自然影响因子,其和WQI的相关性分别为-0.49、-0.55、-0.65(P<0.05)。大坝建设后人类活动加剧,建设用地、人口密度、夜间灯光和WQI的相关性分别提高到-0.62、-0.63、-0.70(P<0.05)。冰川和永久积雪用地、水体、气温等自然影响因子和WQI相关性较小,分别为0.25、-0.28、-0.45(P<0.05);随机森林的结果显示总磷和溶解氧在建坝流域对WQI的贡献率和无建坝相比增幅最明显,分别为28.02%和27.85%,建设用地、人口密度、水体的贡献率也均有显著上升。本研究揭示了有无建坝下流域内景观格局与河流水质的相互关系,为大坝建设下的河流水生态保护提供参考。

期刊论文 2025-06-05

对截止至2021年6月报道的长江源区气候、水资源、水质、藻类、大型无脊椎动物和鱼类资源等水生态系统健康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进一步开展长江源区水生态系统健康研究与生态保护提供参考和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源区水生态相关研究主要关注于气候变化,其次为水资源变化和草地退化。(2)1948—2019年,长江源区全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增长速度为0.2~0.5℃/10 a;春季和冬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增长速度分别为1.1~26.6 mm/10 a和0.2~9.1 mm/10 a;全年平均径流量呈增加趋势,增长速度为11.8~79.6 m3/(s·10 a);蒸发量呈增加趋势,增长速度为7.6~71.6 mm/10 a。(3)1969—2002年,冰川面积减少了68.1 km2,年均减少2.0 km2。1969—2015年,格拉丹东冰川面积减少了14.9~79.0 km2,减少速度为0.5~10.0 km2/a。1975—2015年,湖泊面积增加了2.7~831.6 km

期刊论文 2022-03-09 DOI: 10.19316/j.issn.1002-6002.2022.01.02

对截止至2021年6月报道的长江源区气候、水资源、水质、藻类、大型无脊椎动物和鱼类资源等水生态系统健康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进一步开展长江源区水生态系统健康研究与生态保护提供参考和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源区水生态相关研究主要关注于气候变化,其次为水资源变化和草地退化。(2)1948—2019年,长江源区全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增长速度为0.2~0.5℃/10 a;春季和冬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增长速度分别为1.1~26.6 mm/10 a和0.2~9.1 mm/10 a;全年平均径流量呈增加趋势,增长速度为11.8~79.6 m3/(s·10 a);蒸发量呈增加趋势,增长速度为7.6~71.6 mm/10 a。(3)1969—2002年,冰川面积减少了68.1 km2,年均减少2.0 km2。1969—2015年,格拉丹东冰川面积减少了14.9~79.0 km2,减少速度为0.5~10.0 km2/a。1975—2015年,湖泊面积增加了2.7~831.6 km

期刊论文 2022-03-09 DOI: 10.19316/j.issn.1002-6002.2022.01.02

未冻水质量分数是评估盐渍土和滨海地区土体冻结过程地层稳定性的关键参数,其主要影响因素为温度和盐的质量分数.基于考虑溶质效应的广义Clapeyron方程,通过无盐分土冻结特征曲线得到冻土吸力的微分形式,联合考虑残余水的质量分数的Books-Corey模型,推导出在任意盐的质量分数和温度条件下冻土中未冻水质量分数的理论模型.开展冻结试验,利用核磁共振法获得不同水的质量分数、盐的质量分数下粉质黏土和粉土的冻结特征曲线.试验结果表明:未冻水质量分数随温度降低呈指数函数递减,在同一温度下未冻水质量分数随着初始溶液浓度的增加近似呈线性增加,不同初始水的质量分数下的无盐土体冻结特征曲线具有一致性,粉土相对于粉质黏土更容易达到残余状态.将理论模型与试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该模型能够较为合理地预测含盐土体的冻结特征曲线.

期刊论文 2020-12-31

未冻水质量分数是评估盐渍土和滨海地区土体冻结过程地层稳定性的关键参数,其主要影响因素为温度和盐的质量分数.基于考虑溶质效应的广义Clapeyron方程,通过无盐分土冻结特征曲线得到冻土吸力的微分形式,联合考虑残余水的质量分数的Books-Corey模型,推导出在任意盐的质量分数和温度条件下冻土中未冻水质量分数的理论模型.开展冻结试验,利用核磁共振法获得不同水的质量分数、盐的质量分数下粉质黏土和粉土的冻结特征曲线.试验结果表明:未冻水质量分数随温度降低呈指数函数递减,在同一温度下未冻水质量分数随着初始溶液浓度的增加近似呈线性增加,不同初始水的质量分数下的无盐土体冻结特征曲线具有一致性,粉土相对于粉质黏土更容易达到残余状态.将理论模型与试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该模型能够较为合理地预测含盐土体的冻结特征曲线.

期刊论文 2020-12-31

了解半干旱流域中土地使用、地质构造和气候之间的复杂关系十分重要,它对恢复退化滨水区域和改善水质十分重要。位于怀俄明州的中南部的泥溪由于不稳定的河床和退化的滨水生境在1996年被美国环境保护局列入受损溪流名单中。在1985~2006年收集水质数据用以确定地表水质。对受损溪流上下游的水流历时曲线间隔和最优化管理前后的水温曲线峰值做了分析。最优化管理后,受损溪流的多年电导率、可溶固体总量和浑浊度有下降的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最优化管理的施行与河床的稳定和滨水区域的改善呈明显的正相关。该流域今后应加强优化管理进行长期监测,以便更好地改善泥溪的水质状况。

期刊论文 2009-09-16

【中文摘要】该项研究以岩相古地理学、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学等理论为指导,在收集分析前人有关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区域地质、沉积地质、水地质文等方面资料成果的基础上,开展区内白垩系典型露头剖面、主要水文钻孔的沉积地质和水文地质调查;采集样品进行岩石化学、常微量化学元素、碳氧锶等同位素、成岩矿物、成岩包裹体以及地下水水化学、环境同位素等测试;在前期岩相古地理工作基础上,揭示白垩系岩石化学组成、岩石易溶盐含量及其区域分布规律,分析白垩系深层地下水循环交替条件的区域分布特征;运用水-岩作用理论和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技术,分析白垩深层水-岩之间发生的化学成分交换类型和强度;进而结合白垩系地下水水化学、同位素等测试资料数据,从背景条件和水-岩演化的角度揭示岩相古地理对白垩系深层地下水水质形成和分布的影响关系,促进查明白垩系深层地下水水质区域分布变化规律,为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深层地下水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009-01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9条  共9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