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表中检索

共检索到 6

本文主要探讨了土壤物理性质对植物生长和土壤生物活动的影响,尤其关注了冻土的水文学特征。研究地点集中在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地区,这片区域以多年冻土活动层为主要研究对象。概述了冻土产生的条件,并根据地貌和海拔特征将研究区的冻土划分为不同分区。冻土的水文学特性是研究的重点,涉及到冻融过程对径流水文的影响。此外,本文还指出了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不仅深入分析了土壤物理性质与冻土水文学之间的关联,还强调了合理管理土壤物理性质对植物生长和土壤生物活动的重要性,同时也为未来的冻土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

期刊论文 2024-05-10 DOI: 10.19754/j.nyyjs.20240430016

以长江源区沱沱河流域为研究区,立足于野外观测,并借助同位素及遥感技术,系统开展冰川、冻土和积雪综合作用区的径流形成机制研究。利用稳定同位素径流分割,量化流域内冰川融水径流对总径流的贡献率,结合野外观测的气温数据和遥感解译的冰川面积数据,研究气温与冰川面积对冰川融水径流的影响机制;基于野外观测的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及土壤田间持水量等数据,分析冻土的冻、融过程,估算研究区冻土的释放水量,并分析其对径流的影响;利用遥感积雪覆盖产品数据,分析研究区积雪覆盖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野外观测的同期降水量、气温、土壤温度等数据,估算积雪的雪水当量,研究其对径流的影响;分析沱沱河流域冰川、冻土与积雪时、空分布特征,借助度日因子模型,综合研究各因素综合影响下的流域径流形成机制。本研究有助于深入对冰川、冻土作用区域水文过程的了解,对于变化环境下流域水循环的理论研究也具有重要价值。

2014-01

【中文摘要】本项目通过对巴丹吉林和塔克拉玛干两大沙漠的野外考察,水样和沉积物样品分析,获得了对沙漠地区水循环、水质演化、沙物质特征及其来源的新认识和(或)新证据,结果对于研究沙漠景观形成演变、沙漠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有着重要意义。借助对巴丹吉林沙漠东南部湖水和南缘地区地下水离子化学成份新的分析与测定及其环境同位素分析,项目进一步论证了沙漠地区湖水和地下水之间的关系,认为沙漠东南部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源于当地降水。依据对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地区的河水及地下水的测定结果,提出研究区河水中溶解物主要受岩石风化作用作用控制,而地下水中溶解物则主要来自蒸发岩,受蒸发结晶作用控制,人类活动对地下水已造成轻度污染。项目利用痕量元素地球化学手段,对塔克拉玛干沙漠以流域为单位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提出不同地区的沙的粗粒组份差别明显,应来自不同的源地;而细粒组份性质相近,应是高度混合均一化的结果。通过对全国几个典型沙漠、沙地沙样石英氧同位素的系统测定、分析,证实了各个区域在沙样石英颗粒氧同位素组成特征上的差异,进一步说明我国沙漠为"就地起沙"。

2007-01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6条  共6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