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7

基于MODIS积雪产品与微波遥感数据,分析五台山2000—2019水文年积雪时空分布、变化趋势及与影响因素的Pearson相关性,结果表明:(1)五台山积雪期为10月至翌年4月,年内呈单峰型变化趋势,积雪集中于西北部。(2)积雪面积和积雪日数的年际变化呈显著减少趋势(p<0.05)。(3)积雪面积和积雪日数与海拔正相关,积雪面积在北坡高于南坡。(4)积雪面积与气温相关程度高于降水量,积雪面积在年内与气温和降水量日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在年际与气温年均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

期刊论文 2023-09-20 DOI: 10.19797/j.cnki.1000-0852.20220016

基于MODIS积雪产品与微波遥感数据,分析五台山2000—2019水文年积雪时空分布、变化趋势及与影响因素的Pearson相关性,结果表明:(1)五台山积雪期为10月至翌年4月,年内呈单峰型变化趋势,积雪集中于西北部。(2)积雪面积和积雪日数的年际变化呈显著减少趋势(p<0.05)。(3)积雪面积和积雪日数与海拔正相关,积雪面积在北坡高于南坡。(4)积雪面积与气温相关程度高于降水量,积雪面积在年内与气温和降水量日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在年际与气温年均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

期刊论文 2023-09-20 DOI: 10.19797/j.cnki.1000-0852.20220016

基于MODIS积雪产品与微波遥感数据,分析五台山2000—2019水文年积雪时空分布、变化趋势及与影响因素的Pearson相关性,结果表明:(1)五台山积雪期为10月至翌年4月,年内呈单峰型变化趋势,积雪集中于西北部。(2)积雪面积和积雪日数的年际变化呈显著减少趋势(p<0.05)。(3)积雪面积和积雪日数与海拔正相关,积雪面积在北坡高于南坡。(4)积雪面积与气温相关程度高于降水量,积雪面积在年内与气温和降水量日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在年际与气温年均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

期刊论文 2023-09-20 DOI: 10.19797/j.cnki.1000-0852.20220016

利用DSJ1型超声波雪深观测仪和同期气象观测数据,对2021年2—3月间发生在额尔古纳的1次融雪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额尔古纳融雪速度呈现先慢后快的特点,缓慢融雪期融雪速率约为0.37 cm·d-1,快速融雪期融雪速率可达4.75 cm·d-1,每日的2:00—19:00是雪深下降的主要时段;(2)气温与雪深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气温每升高1℃,积雪深度下降0.439 cm;当积雪深度在10 cm以上时,对雪深影响较为明显的气温区间为-11~5℃,且气温在0℃以上时,雪深与气温拟合趋势的斜率较大;(3)主要融雪期和快速融雪期气温的滞后效应不同,在融雪期内,雪深与超前3 h气温的相关关系最为显著,其次是当前气温;在快速融雪期,雪深的变化幅度主要取决于超前1 h的气温,其次是超前2 h气温;风速与雪深的相关系数最小,且不存在滞后性;(4)多气象因子综合作用是融雪期雪深变化的重要原因,但5 cm地温是影响雪深变化的主导因子。

期刊论文 2022-09-15 DOI: 10.13866/j.azr.2022.05.08

利用DSJ1型超声波雪深观测仪和同期气象观测数据,对2021年2—3月间发生在额尔古纳的1次融雪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额尔古纳融雪速度呈现先慢后快的特点,缓慢融雪期融雪速率约为0.37 cm·d-1,快速融雪期融雪速率可达4.75 cm·d-1,每日的2:00—19:00是雪深下降的主要时段;(2)气温与雪深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气温每升高1℃,积雪深度下降0.439 cm;当积雪深度在10 cm以上时,对雪深影响较为明显的气温区间为-11~5℃,且气温在0℃以上时,雪深与气温拟合趋势的斜率较大;(3)主要融雪期和快速融雪期气温的滞后效应不同,在融雪期内,雪深与超前3 h气温的相关关系最为显著,其次是当前气温;在快速融雪期,雪深的变化幅度主要取决于超前1 h的气温,其次是超前2 h气温;风速与雪深的相关系数最小,且不存在滞后性;(4)多气象因子综合作用是融雪期雪深变化的重要原因,但5 cm地温是影响雪深变化的主导因子。

期刊论文 2022-09-15 DOI: 10.13866/j.azr.2022.05.08

利用DSJ1型超声波雪深观测仪和同期气象观测数据,对2021年2—3月间发生在额尔古纳的1次融雪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额尔古纳融雪速度呈现先慢后快的特点,缓慢融雪期融雪速率约为0.37 cm·d-1,快速融雪期融雪速率可达4.75 cm·d-1,每日的2:00—19:00是雪深下降的主要时段;(2)气温与雪深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气温每升高1℃,积雪深度下降0.439 cm;当积雪深度在10 cm以上时,对雪深影响较为明显的气温区间为-11~5℃,且气温在0℃以上时,雪深与气温拟合趋势的斜率较大;(3)主要融雪期和快速融雪期气温的滞后效应不同,在融雪期内,雪深与超前3 h气温的相关关系最为显著,其次是当前气温;在快速融雪期,雪深的变化幅度主要取决于超前1 h的气温,其次是超前2 h气温;风速与雪深的相关系数最小,且不存在滞后性;(4)多气象因子综合作用是融雪期雪深变化的重要原因,但5 cm地温是影响雪深变化的主导因子。

期刊论文 2022-09-15 DOI: 10.13866/j.azr.2022.05.08

本文利用英吉沙国家一般气象站2001—2019年的基本气象资料及巴旦姆物候期观测资料和冻害调查资料,采用花芽受冻率及产量分析,结合相关气象要素的数理统计方法,对英吉沙巴旦姆越冬期间导致花芽冻害的气象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英吉沙,冬季最低气温及其持续日数、最低地表温度、冻土深度对巴旦姆花芽受冻造成影响较大,最大积雪深度及积雪持续日数的长短、冬季降水量的影响不太明显。其中当最低气温为-23℃~-18℃,其持续日数的长短、地表最低温度是导致英吉沙巴旦姆在越冬期间花芽受冻最严重的主要因素之一。

期刊论文 2022-02-25

本文利用英吉沙国家一般气象站2001—2019年的基本气象资料及巴旦姆物候期观测资料和冻害调查资料,采用花芽受冻率及产量分析,结合相关气象要素的数理统计方法,对英吉沙巴旦姆越冬期间导致花芽冻害的气象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英吉沙,冬季最低气温及其持续日数、最低地表温度、冻土深度对巴旦姆花芽受冻造成影响较大,最大积雪深度及积雪持续日数的长短、冬季降水量的影响不太明显。其中当最低气温为-23℃~-18℃,其持续日数的长短、地表最低温度是导致英吉沙巴旦姆在越冬期间花芽受冻最严重的主要因素之一。

期刊论文 2022-02-25

本文利用英吉沙国家一般气象站2001—2019年的基本气象资料及巴旦姆物候期观测资料和冻害调查资料,采用花芽受冻率及产量分析,结合相关气象要素的数理统计方法,对英吉沙巴旦姆越冬期间导致花芽冻害的气象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英吉沙,冬季最低气温及其持续日数、最低地表温度、冻土深度对巴旦姆花芽受冻造成影响较大,最大积雪深度及积雪持续日数的长短、冬季降水量的影响不太明显。其中当最低气温为-23℃~-18℃,其持续日数的长短、地表最低温度是导致英吉沙巴旦姆在越冬期间花芽受冻最严重的主要因素之一。

期刊论文 2022-02-25

多年冻土区的沥青公路病害类型与沥青面层温度场密切相关。为探究路面温度场的分布规律,在国道G109安多-唐古拉山段K3357处(海拔5 231 m)建立观测点,包括在沥青路面面层不同深度埋设ZDR系列温度记录仪,在路旁架设TRM-ZS2气象站,对路面不同深度的温度、环境温度、太阳辐射、相对湿度、风速等进行连续跟踪,采用多元回归法分析路面温度场与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路面深度的增加,温度波动范围逐渐变小;温度场与气温和太阳辐射皆呈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和风速相关性较低;气温是影响温度场的最主要因素,太阳辐射仅在9~21时对温度场具有影响作用;气温与太阳辐射对温度场的影响分别具有1.5小时和2.5小时的滞后性。

期刊论文 2021-04-21 DOI: 10.16249/j.cnki.2096-4617.2021.01.012
  • 首页
  • 1
  • 2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17条,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