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表中检索

共检索到 4

针对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青藏高原冻土不断退化,进而影响冻土区的植被生长状况的问题,该文基于2001—2020年MOD13Q1归一化植被指数,并利用像元二分法反演其对应的植被覆盖度(FVC),最后通过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法对FVC的时空分布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响应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20年间青藏高原冻土区FVC均值呈上升趋势,增速依次为片状多年冻土区(0.001 7/a)>季节冻土区(0.001 0/a)>多年冻土区(0.000 8/a)>岛状多年冻土区(0.000 5/a),空间上总体表现为“西北低、东南高”的分布特点。空间变化趋势上,青藏高原冻土区FVC整体以稳定为主,但呈改善趋势,显著增加面积占比大于显著减少面积之比,显著增加面积占比分别为片状多年冻土区(30.26%)>多年冻土区(24.04%)>季节冻土区(19.94%)>岛状多年冻土区(8.24%)。青藏高原冻土区FVC受气温和降水两种气象因子的影响,但是与降水的相关性更强。随气温升高,青藏高原冻土区FVC与气温的相关性从正相关转变为负相关,因此从长期来看,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冻土退化不利于植...

期刊论文 2024-08-29 DOI: 10.16251/j.cnki.1009-2307.2024.06.010

利用石羊河流域上游、中游、下游当地气象站1961~2007年的冬季气温、降水、蒸发、最大冻土深度和1962~2008年沙尘天气的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了近47 a石羊河流域冬季最大冻土深度和春夏沙尘日数的空间分布以及时间变化特征,近而采用相关系数法分析了冬季各气象因子与冬季最大冻土深度和次年春夏沙尘天气之间的相关关系,以进一步探讨石羊河流域冬季最大冻土深度与次年春夏沙尘天气的关系,结果表明:空间分布上,受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等因素影响,石羊河流域冬季最大冻土深度分布呈东南—西北走向,而沙尘日数分布呈西北—东南走向,北部荒漠低海拔地区的冻土深度小于南部山区高海拔地区,而低海拔地区的沙尘日数明显高于高海拔地区。时间分布上,石羊河流域以及流域上、中游冬季最大冻土深度和沙尘日数线性趋势一致,皆随时间递减,在下游冬季最大冻土深度和沙尘日数线性趋势相反。相关系数法分析表明,石羊河流域冬季冻土深度与次年春夏沙尘天气发生日数之间都存在正相关,究其原因可能归根于冬季热力因子和水分因子对冬季最大冻土深度和次年春夏沙尘发生日数影响的一致性,其中热力因子的作用大于水分因子。

期刊论文 2013-12-30 DOI: 10.19336/j.cnki.trtb.2013.05.031

利用1961~2007年石羊河流域上游、中游、下游当地气象站的冬季最大冻土深度、气温、地温、日照时数、降水量、相对湿度、蒸发、积雪资料,分析了近47 a石羊河流域冬季最大冻土深度的空间分布以及时间变化特征,进而采用相关系数法进一步探讨了冬季最大冻土深度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石羊河流域冬季最大冻土深度分布与本地地理位置、土壤类型和海拔高度密切相关。石羊河流域冬季最大冻土深度梯度呈南—北走向,最大值出现在南部古浪,最小值出现在北部民勤。时间变化上,近47 a,石羊河流域以及流域上、中游冬季最大冻土深度呈下降趋势,而下游民勤冬季最大冻土深度则呈上升趋势,石羊河流域冬季最大冻土深度在不同时段内存在明显的6~7 a和9~10 a的周期反映,除下游民勤外在20世纪90年代都发生了突变。相关系数法分析表明,影响石羊河流域冬季最大冻土深度的气象因子是主要是热力因子,热力因子中关联最强的是极端最低地温和气温;水分因子中蒸发和冬季最大冻土深度的关联最明显。

期刊论文 2012-06-21 DOI: 10.19336/j.cnki.trtb.2012.03.013

利用定陶县气象局旧站址1995—2011年最大冻土和新站2011年最大冻土和平均冻土以及定陶局周边的巨野、成武、菏泽市等2011年冻土资料,分析了鲁西南2011年最大冻土深度出现在定陶局新站的原因,得出影响冻土极端值的气象因素。

期刊论文 2011-07-27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4条  共4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