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表中检索

4

4

1
2
1

4
共检索到 4

【中文摘要】西风带控制的中亚地区包括准葛尔盆地(中国新疆西北部)和哈萨克斯坦的高地与平原(哈萨克斯坦东部),它是东亚季风系统和控制欧洲的西风气候系统的连接带。西风带控制的中亚地区的风尘记录的生物气候变化的高精度重建将为理解过去50,000年半球和全球尺度规模的气候驱动机制和海洋-大气-陆地耦合提供更全面的背景知识。西风带控制的中亚地区风尘序列记录的过去50,000年的生物气候重建项目计划从新疆西北部和东哈萨克斯坦的黄土/古土壤序列中,获得一相对高精度的(1厘米采样,分辨率40-100年)古气候指标记录。首先,发展一个沿三个南北端面(总计180-240个样品)的孢粉、蜗牛、?13C或有机质和环境磁学参数的转换方程,然后集中于过去50,000的生物气候变化的重建。在14-16个目标研究剖面中,六个剖面以1-2厘米间距取样,剩下的按照土壤地层以5-20厘米间距取样。研究方法包括地球物理指标(磁颗粒和粒度)、地球化学指标(?13C或有机质,元素和铁地球化学)、地球生物指标(孢粉、木炭和蜗牛)。应当指出,对这些地层序列的可行性研究所获得的数据表明在这些地层序列中很有保证获得气候变化的高精度的灵敏的记录。

2007-01

【中文摘要】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对气候环境的影响是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领域,也是科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地质时期(如新元古代、古新世末、晚三叠纪、侏罗纪、晚第四纪等)曾发生过多次水合物的突然分解而导致的全球性气候环境突变和灾害,并在全球许多海区甚至陆地得到记录。ODP184及以往的研究显示了南海第四纪沉积剖面中也存在碳同位素的负漂移异常,但是否代表了水合物分解甲烷释放的记录?还有待深入研究。本项目以南海北部两个代表性沉积柱样为对象,研究晚第四纪沉积剖面中的碳同位素负漂移、生物突变或灭绝、自生冷泉碳酸盐沉积、液化沉积构造等与水合物分解甲烷有关的地质与地球化学记录,并与全球已有的相关记录进行对比,探讨晚第四纪特别是末次冰期以来水合物分解在南海沉积剖面上的响应特征,明确该时期水合物的分解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和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此课题探索从一个新的角度深化南海的气候环境研究,有望为全球变化提供重要基础资料和证据。

2007-01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4条  共4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