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大陆-海洋-大气之间水的3种相态(固态-液态-气态)相互转换和位移构成的水循环,是地球气候系统的主要过程之一.太阳辐射量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匀,是地表水循环的基本驱动力.水循环与碳循环密切关联,是气候系统演变中的两条主线.不同时空尺度的水循环和碳循环受天文、地质和生物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控制,揭示水循环地质演变过程及其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可为了解当今水文气候变化提供宝贵启示.通过水循环地质演变研究现状回顾,提出如下5个科学问题应在未来予以重点关注:(1)雪球地球时期的水循环;(2)植被起源和演化对水循环的影响;(3)深时热带辐合带(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 ITCZ)的演变与水循环;(4)暖室期地下水与海平面变化;(5)深时水循环中的氧同位素示踪.同时建议我国未来亟须加强的4个研究方向:(1)深时冰室期向暖室期转变中的水循环;(2)深时水循环与生态系统演变;(3)深时水循环研究方法的发展;(4)深时水循环与长周期地球系统演变的数值模型.
由大陆-海洋-大气之间水的3种相态(固态-液态-气态)相互转换和位移构成的水循环,是地球气候系统的主要过程之一.太阳辐射量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匀,是地表水循环的基本驱动力.水循环与碳循环密切关联,是气候系统演变中的两条主线.不同时空尺度的水循环和碳循环受天文、地质和生物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控制,揭示水循环地质演变过程及其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可为了解当今水文气候变化提供宝贵启示.通过水循环地质演变研究现状回顾,提出如下5个科学问题应在未来予以重点关注:(1)雪球地球时期的水循环;(2)植被起源和演化对水循环的影响;(3)深时热带辐合带(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 ITCZ)的演变与水循环;(4)暖室期地下水与海平面变化;(5)深时水循环中的氧同位素示踪.同时建议我国未来亟须加强的4个研究方向:(1)深时冰室期向暖室期转变中的水循环;(2)深时水循环与生态系统演变;(3)深时水循环研究方法的发展;(4)深时水循环与长周期地球系统演变的数值模型.
为更好揭示近年来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不同区域冬半年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115个青藏高原气象站日积雪观测数据,采用经验正交函数法(EOF)、旋转经验正交函数法(REOF)、小波分析等方法,得到青藏高原地区积雪深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各区的周期振荡和突变特征。主要结果有:青藏高原地区积雪的空间分布不均,东西部存在显著差异;高海拔地区的积雪深度和年际变化率普遍大于相对低海拔地区。EOF第一模态呈现东北-西南反位相分布,第二模态自北向南呈现"少-多-少-多-少"多极子态分布。将青藏高原地区分为8个积雪气候区,各个气候区存在比较明显的周期及突变特征差异,其中青海东北部区和柴达木盆地区具有较为一致的积雪周期变化特征;而高原东部区在1987年发生了由少到多、1998年发生了由多到少的显著突变,其他区域的突变现象并不显著。
为更好揭示近年来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不同区域冬半年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115个青藏高原气象站日积雪观测数据,采用经验正交函数法(EOF)、旋转经验正交函数法(REOF)、小波分析等方法,得到青藏高原地区积雪深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各区的周期振荡和突变特征。主要结果有:青藏高原地区积雪的空间分布不均,东西部存在显著差异;高海拔地区的积雪深度和年际变化率普遍大于相对低海拔地区。EOF第一模态呈现东北-西南反位相分布,第二模态自北向南呈现"少-多-少-多-少"多极子态分布。将青藏高原地区分为8个积雪气候区,各个气候区存在比较明显的周期及突变特征差异,其中青海东北部区和柴达木盆地区具有较为一致的积雪周期变化特征;而高原东部区在1987年发生了由少到多、1998年发生了由多到少的显著突变,其他区域的突变现象并不显著。
末次间冰期气候特征与现代气候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提供重要的参照,因此末次间冰期气候特征备受关注。以往结果表明,西昆仑山地区可能是在我国西部寻找时间尺度达末次间冰期冰芯记录的唯一适合区域。本申请项目基于已在西昆仑山崇测冰帽钻取的两支透底冰芯(长度分别为135.30 m、131.92 m)和拟在崇测冰帽最厚处(雷达测量>210m)钻取的另两支透底冰芯,进行冰芯多参数、高分辨率气候环境代用指标的测试。在采用多种创新方式进行准确冰芯定年的基础上,重建该地区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气候变化。同时,通过对崇测冰帽现代测量和古冰川范围的确定,获取所研究地区的冰川动力学特征及其末次冰期以来的冰川变化过程,并结合末次间冰期以来冰芯以及其他类型气候记录,探讨末次冰期以来冰川变化对气候的响应。本申请项目的研究结果对于预估未来气候状况以及山地冰川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