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9

探究火后多年冻土区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预测和评估气候变暖对多年冻土区生态系统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区2015年火烧迹地分析未火烧、轻度火烧、重度火烧区0~60 cm深度土壤中的脲酶(UR)、酸性磷酸酶(AP)、乙酰基葡萄糖苷酶(NAG)、β-葡萄糖苷酶(βG)和亮氨酸氨基肽酶(LAP)等胞外酶活性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火烧强度、土壤深度和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胞外酶活性均有显著影响。与未火烧点相比,轻度火烧点土壤的UR、AP、βG和LAP活性升高了59.8%~241.7%,NAG活性降低了35.5%;重度火烧点所有土壤酶活性均升高,增幅为26.0%~206.0%。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酶活性逐渐降低。冗余分析表明,土壤温度(ST)、全磷(TP)、C∶P、C∶N、土壤深度和土壤含水量(SWC)是土壤酶活性的重要影响因子,贡献率分别为70.9%、12.2%、4.7%、3.6%、2.9%和1.9%;土壤酶活性与ST、TP、C∶P、C∶N和SWC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深度呈显著负相关。林火及其诱发的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共同影响土壤胞外酶活性,且火烧强度越大影响越...

期刊论文 2025-01-03 DOI: 10.13287/j.1001-9332.202502.019

林火是影响多年冻土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对火后多年冻土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为火后冻土土壤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以大兴安岭漠河2002年火烧灌丛湿地为研究对象,在未火烧和火烧区分别随机设置5个试验样地采用土钻分别采集土壤深度(h)为0-3-N)质量分数和pH分别增加213.26%、24.23%、38.36%和3.75%,土壤全碳、全氮和全磷质量分数分别降低44.70...

期刊论文 2024-12-27 DOI: 10.13759/j.cnki.dlxb.2025.01.013

北半球多年冻土区土壤有机碳(SOC)是全球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碳平衡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中高纬度多年冻土区森林火灾频发,诱发多年冻土快速退化,导致SOC大量损失,对气候变暖形成正反馈效应。研究不同火烧强度后多年冻土区SOC及其组分的含量变化特征,对于火后SOC库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大兴安岭阿龙山镇多年冻土区2009年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通过相邻样地比较法,对不同火烧强度0~1 m深度的SOC含量、密度及其组分含量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未过火样地,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SOC含量及密度、游离态颗粒有机碳(fPOC)、闭蓄态颗粒有机碳(oPOC)和颗粒态有机碳(POC)含量下降,与0~10 cm土层相比,90~100 cm处含量分别下降了84.75%、2.78%、99.82%、91.86%和98.97%;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AOC)含量变化趋势相反,与0~10 cm土层相比,90~100 cm处含量增加了830.93%。(2)与未过火样地相比,在0~1 m深度,轻度火烧样地SOC含量和密度分别降低了9.78%和9.30%;fPOC、oPOC、P...

期刊论文 2024-11-22

全球变暖是当今最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其主要原因是大气中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等温室气体浓度不断增加。高纬度冻土区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敏感的区域,同时又是受森林火灾干扰最严重的区域。林火干扰后多年冻土融化,导致多年沉积的土壤碳释放加剧,威胁区域碳平衡。因此,各国对林火干扰下冻土区土壤碳释放研究给予了高度重视。结合相关研究文献,文章在冻土区土壤碳释放规律、林火干扰(火烧强度、火烧频率、火后恢复)对冻土区土壤碳释放的影响,以及林火干扰对冻土区新生湿地土壤碳释放影响等方面进行较系统地综述。综述发现林火可能会增加冻土退化速率,从而迫使冻土层大量的有机碳以CH4和CO2形式释放出来,进而改变区域生态系统碳平衡。同时由于林火干扰下冻土融化形成新生湿地,从而改变了土壤碳释放方式。文章在基于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冻土区土壤碳释放的研究现状,针对高纬度冻土区林火干扰对土壤碳释放的影响从以下3个方面作了研究展望:(1)加强冻土区火烧迹地土壤碳释放的监测研究;(2)加强多...

期刊论文 2022-08-03 DOI: 10.16258/j.cnki.1674-5906.2022.06.025

近年来,大兴安岭森林火灾时有发生,再加上不合理的火烧木管理方式,不仅导致森林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同时,加速了该区冻土环境的恶化,进而使得温室气体大量释放,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进程。

期刊论文 2016-09-19 DOI: 10.13387/j.cnki.nmld.2016.05.035

【目的】研究森林火灾后兴安落叶松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分布规律,为林火干扰后寒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库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内蒙古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不同年份(2003年和2007年)火烧迹地为研究区,划分不同火烧程度(轻度和重度),于2010-07进行土壤调查取样,分析不同火烧年份和不同火烧程度对0~40cm土层土壤碳储量的影响。【结果】1)与未过火区相比,轻度火灾后冻土区0~30cm土层土壤碳储量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失,而30~40cm土层土壤碳储量有不同程度的积累;而重度火灾后冻土区0~40cm土层土壤碳储量均存在不同程度损失。2)在0~10cm土层中,不同程度火烧迹地土壤碳储量的分布没有一致性规律,而在10~40cm土层,土壤碳储量的分布表现出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的一般性规律。3)在0~10cm土层,2003年火烧迹地土壤碳储量相对2007年火烧迹地要低;而在10~40cm土层则呈相反趋势。【结论】林火一定程度上切断了森林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导致森林土壤碳储量下降,表层土壤碳储量受火烧年份影响差异明显,深层土壤碳储量受火烧程度影响差异明显。

期刊论文 2014-03-26 DOI: 10.13207/j.cnki.jnwafu.2014.04.017

了解地质历史时期在自然环境背景下森林火灾发生历史是正确认识气候变化与森林火灾发生关系的关键。本项目拟通过对云南地区现代表层样品和全新世湖泊钻孔样品的花粉和炭屑分析研究森林火灾和气候变化的关系。通过表层样的花粉和炭屑分析建立现代花粉-气候参数、炭屑-火灾数据库,确定现代花粉-气候转换函数,明确现代炭屑与地区森林火灾频率和强度的定量和半定量关系;选择云南南部和中北部两个全新世高沉积速率的湖泊钻孔取样,在精确定年和花粉分析的基础上,定量重建全新世以来高分辨率的气候变化和植被演替序列和炭屑记录;利用现代炭屑与地区森林火灾的关系研究云南全新世以来区域性的森林火灾史,揭示自然状态下和人类活动加强后森林火灾发生频率与强度变化的差异,明确对应的植被和气候环境变化过程,探讨人类活动在云南森林火灾中扮演的角色。本项目希望为全面认识云南森林火灾发生的规律以及为云南生态环境保护、森林火灾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2014-01

在大兴安岭森林火灾后7年冻土环境区选择不同程度火烧区(重度火烧区、轻度火烧区)与非过火区来对比分析冻土温湿度因子的变化。研究得出在整个生长季里火烧区的大气温度在重度火烧区与轻度火烧区分别比非过火区大3.53℃、17℃;大气相对湿度在重度火烧区与轻度火烧区分别比非过火区小13.06%、9.3%;土壤表面、5cm、10cm、20cm的温度在重度火烧区与轻度火烧区分别比非过火区大5.38℃、3.7℃、2.66℃、2.3℃、1.8℃、1.16℃、1.18℃、0.64℃;土壤5cm、10cm的含水率在重度火烧区与轻度火烧区分别比非过火区大1.84%、3.32%、3.76%、9.4%。研究森林火灾后冻土温湿度因子的变化规律可对以后火烧区的植被恢复提供气象依据。

期刊论文 2013-01-29 DOI: 10.13448/j.cnki.jalre.2013.05.011

高纬度森林火灾的频繁发生对冻土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火灾是破坏冻土环境的一个特殊因素,打破了植被一冻土间长期形成的生态平衡。文章综述了森林火灾后冻土融深、水热状况、化学元素的变化以及冻土释放气体通量规律;气候变化下冻土环境的影响,并对森林火灾后冻土环境变化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思考。在火灾后冻土变化与相关气象因子的耦合关系与冻土碳储量方面还存在许多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冻土研究的空间还应该继续拓宽外延,加强其与碳循环和碳通量等其他研究的连接。

期刊论文 2012-11-15 DOI: 10.13387/j.cnki.nmld.2012.06.025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9条  共9条,1页